名师课例 | 李长福: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学设计】

教育   2024-09-09 00:02   陕西  
点击【历史园地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及时查看更多文章



李长福,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名师课例 | 李长福: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活动1: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了解和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动的重大史实,如王室衰微、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时期。

      2.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做出合理解释,理解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初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出现的必然性,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2.初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家国一体,利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做法,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拓展了统治空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血缘关系也不断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的分封也很难继续维持。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意图:承上启下,感悟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学生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教材文字叙述,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休的基本特点。



      活动2:据下列史料,你认为“战国”时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1: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教材中的“史料阅读”)

      状况:诸侯纷争、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泯灭。

      说明:改革政治,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意图:通过这段史料,引导学生回到战国时期的时空环境,进一步理解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探讨创造条件。

      过渡:诸侯纷争,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人民困苦;另一方面也使诸侯国减少,有利于统一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发展。

2.华夏认同

      活动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何为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有何发展?影响如何?

      材料2:唐朝孔颖达在《春秋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华夏认同:华夏认同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发展: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具体来说,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在尊王攘夷的争霸战争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影响:华夏族发展壮大,进一步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有利于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华夏认同概念,并了解华夏认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及其影响,为揭示本课主题埋下伏笔。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进而引起了政治上的一系列变化。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及其影响

      活动4:据教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指出其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

      表现: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出现一批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原因:铁犁牛耕推广;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关系调整,土地私有制确立。

      影响:新兴地主和小农兴起,工商业阶层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苏秦列传》内容,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印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各国钱币,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活动5: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潮流(历史的必然)?         

      材料2: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教材课后拓展探究材料)

参考解释:

      ①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②铁犁牛耕,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政权,诸侯希望在纷争中壮大自己。

      在他们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改革旧制,富国强兵。

      总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当时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的结果。

2.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过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变法。

      活动6:据教材,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内容:

      ①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

      ②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

  ①符合历史潮流,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②集列国之长,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说明:换个与教材叙述不一样的思路对商鞅变法内容进行归纳。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变动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1.孔子与老子

      介绍孔子与老子的基本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活动7:据教材指出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哪些基本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

      (1)孔子的基本主张

      ♦提出仁者爱人等;

      ♦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

      ♦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制度随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

      (2)老子的基本主张

      ♦是万物的本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论;

      ♦物极必反,柔能克刚等朴素辩证法思想;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3)原因

      ①社会大环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乱,人民困苦;生产力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

      ②个人小环境:孔子出身鲁国没落贵族,有机会接触西周文化典籍和思想,从小志向高远。老子担任周朝守蔵室之史,阅读广泛。

      ③继承前代思想:孔子和老子都能从前代典籍中吸收和传承有益的思想成分。

      说明:

      (1)通过问答梳理孔子和老子的基本主张。

      (2)形成分析先进思想形成的基本思路,即从社会大环境、个人小环境与思想本身的发展理路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思路可以用来分析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先进思想产生的基本背景。

2.百家争鸣

      介绍“稷下学宫”,引出“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是“百家争鸣”的典型。

      通过下列活动,师生共同解决与百家争鸣有关的主要问题。

      活动8: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主要争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到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为解决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各流派的代表人物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如

      ♦儒家: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

           荀子: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邹衍: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争什么?如何解决当时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政治动荡的社会问题,重建社会秩序。实质上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

      为什么会出出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新的经济、政治制度不断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新的治国之道;;

      ♦士阶层的崛起(私学勃兴),推动百家争鸣;

      ♦统治阶级礼贤下士,学术相对宽松自由;

      ♦经济与交通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创造条件。

      百家争鸣的主要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深远。

      ♦给后世留下了立足现实、关注社会,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等知识分子优秀品质。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梳理,整体掌握知识:

阶段特征提炼,提升历史认识: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确立;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繁荣,新兴阶级(阶层)出现,要求进行各项变革。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旧制度不断瓦解;通过变法运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在纷争中华夏认同加强。

      思想文化上:由于政治经济变动,引起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如具有人文精神的《诗经》、“楚辞”等。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由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时期。

      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革是如何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作业布置】略

中学历史教学,关注历史园地www.zxls.com网站创办已20年,有全网最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历史园地公号关注人数超过50万,是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我们不惟名师,教学进度内的优质来稿均有酬,欢迎点击上图投稿。

下载指南

点阅读原文或按下列提示操作

觉得不错,那就点赞在看吧!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