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教材中,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册中几乎变动最多的。与旧教材相比,主要是增加了良渚和陶寺的考古发现的内容,大大减少了远古传说的内容。编者的目的是什么呢?从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角度上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文明标准的中西差异
在考古学上,中国对文明的标准与西方存在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01
- **西方对文明的标准**:
- **文字**:西方学术界常用文字作为重要的文明判断标准。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文字是人类思想文化积累存留和传播的关键载体。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 - **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常被视为一个标准。世界上大部分文明都独立或受其他文明影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它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发展程度,如古希腊的青铜文明。 - **城市**: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与差别,且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一定规模(如五千人以上)的人口。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体现了社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像古巴比伦城。 - **复杂的礼仪建筑**: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为了宗教、政治或经济等原因而特别建造的复杂建筑,代表着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按照西方的文明标准,质疑夏朝的存在,质疑5000余年的文明史。这实际上是充满偏见和误解的。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标准往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真理。
02
- **中国对文明的标准**:
- **生产发展与人口增加**:出现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
- **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社会分工不断加剧,出现了不同的阶级,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在一些古代文明遗址中,可以发现明显的贵族和平民墓葬的区别,以及不同职业人群的存在。
- **权力强化与王权、国家出现**:权力逐渐强化,出现了王权和国家。这体现在有王、有国家、有都城,以及宫殿、大墓、表明等级身份的礼器等方面。例如良渚古城,其规模巨大,有宫殿建筑、高等级墓葬以及精美的玉器等礼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
中国的考古学家们根据中国的历史特点和考古材料,提出的文明标准更符合中国文明的实际情况,强调了社会结构、生产发展、权力体系等方面的特征。而西方的标准则更多地基于西亚、北非等地的古代文明特点总结而来。但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的定义和标准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同地区的文明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对于文明的标准也可能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为何新教材要增加良渚和陶寺的内容?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增加良渚和陶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新教材紧扣2022版新课标,内容更充实,衔接更紧密,便于学生理解。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的加入,符合这一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其次,增加“学史崇德”栏目,符合“立德树人”的宗旨,体现学科素养要求。良渚和陶寺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再者,采用大量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等,丰富历史知识内容。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良渚古城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陶寺都城遗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在新修订的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良渚古城遗址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组织结构以及随葬品等进行具体介绍,还附有5张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编委会和编修组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将良渚古城遗址内容从课后《知识拓展》栏目移入了正文第二目,并相应更新了相关内容表述和文物图片。为确保课文中文物图片的权威性、代表性和清晰度,还专门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这些文物照片。
通过良渚、陶寺遗址,学生可以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同时,新教材与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衔接极其紧密,特别是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关中华早期文明的内容,补齐了以前初中教材涉及较少的短板,让进入高中的同学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有了一定的基础,落实了初高中衔接。
01
新教材如何紧扣新课标加入良渚和陶寺内容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紧扣2022版新课标,在内容上进行了充实与调整。新教材将良渚和陶寺的内容纳入其中,反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相关成果。例如,在第3课中增加良渚和陶寺的内容,增加了学习三个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导入,新加时间轴和单元学习目标要求,设问2-3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新教材还新增了【学史崇德】【想一想】【读地图】等活动性栏目,增加、新换了很多图片及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等活动性栏目,让学生更多接触文物及史料,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掌握历史纪年法,阅读历史地图等,体现历史素养。通过这些方式,新教材紧扣新课标,将良渚和陶寺的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
02
良渚和陶寺内容如何符合立德树人宗旨
2024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增加“学史崇德”栏目,符合“立德树人”的宗旨,体现学科素养要求。良渚和陶寺的内容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良渚古城和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国已经进入部族国家时期,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良渚遗址以其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的古城结构,以及目前已知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和独特的玉礼器系统,多方位展现了“城市文明”“水利文明”“玉器文明”等价值要素。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最古老的乐器鼍鼓和铜铃、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龙图腾、黄河中游史前规模最大的墓地、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以及超大型史前城址等,展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03
良渚和陶寺考古新发现有哪些丰富素材
良渚和陶寺的考古新发现为历史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良渚遗址外围新发现近20条水坝,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大型水利系统和独特的玉礼器系统。陶寺遗址新发现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确认一处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发现皇城台转角浮雕与贵族专属墓地。此外,陶寺遗址出土了朱书文字、铜铃、玉琮、蟠龙纹陶盘、玉璜等文物。这些考古新发现展示了距今4000多年前古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为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同时,这些素材也丰富了历史教材的内容,使教材更加贴近历史实际,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04
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对历史教材有何意义
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对历史教材具有重要意义。良渚遗址证明,距今5000多年,早期国家已经出现。良渚遗址以“课文+拓展”的形式,正式入编全国统编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和全国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教材中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组织结构以及随葬品等进行具体介绍,还附有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良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还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的内容从课后《知识拓展》栏目移入了正文第二目,并相应更新了相关内容表述和文物图片,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同时,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也“改写了中国历史”,为历史教材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05
新教材加入良渚和陶寺落实了初高中衔接
新教材加入良渚和陶寺的内容,有助于落实初高中衔接。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良渚和陶寺的内容,补齐了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华早期文明内容的短板,让进入高中的同学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初中新教材反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相关成果,与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衔接极其紧密,特别是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关中华早期文明的内容,以前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较少,现在初中的新教材增加了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此外,新教材每课以多个设问结合图片导入,与高中教材一致,体现了初高中衔接,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问题意识,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2024新教材增加良渚和陶寺的内容,是为了紧扣新课标,丰富教材内容,符合立德树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落实初高中衔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