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老师携新书《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祝全国的老师们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流传下来的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在古代,孔子被尊为万世景仰的至圣先师,自西汉开始一直到清朝晚期,历代王朝选择儒家思想为国家政治的指南,历代读书人都要熟读儒家经典,才有出仕进身的机会。
孔子为什么会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为什么会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汉学家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一书的观点很好。孔子是有生有死、有喜怒哀乐、有儿有女的普通人,亦即他是凡俗中的人,他的不同在于他能在凡俗中成就神圣的人生。这就叫“即凡而圣”。
孔子自幼好学
孔子的父亲虽然是一个邑的大夫,但在孔子年幼时就去世了,对孔子的成长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孔子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进身立世,靠什么?一个字:学。诸多的文献告诉我们,孔夫子是个好学者。打开《论语》第一篇,开头一个字,是什么?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一开篇就是学习。孔子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的意思是说:论忠信,哪怕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也会有如我孔丘这样的人;可要论好学,那就很难找到像我这样的了!这是实话。孔子能进身立世,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文化的整理、保存和提纯者,首要的一点就是好学。
孔子无常师,他向那些没有势力的歌舞艺人学,向外邦的郯(tán)子学,向周王室的大夫苌弘学,还向周王室的史官老聃学。除了这些,《论语·述而》篇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里仁》篇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别人的长处,他学;见到别人的短处,他也能借以自省。自省也是学,是反向地学。
孔子少年好学,可他的学问不仅仅是来自于书本,他的大多数知识和觉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孔子少年、青年时的身份是卑贱的。孔子大概二十三岁结婚(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七岁),可能结婚前后,母亲就去世了。《孟子》里面记载说,孔子少年时给人家放牛羊,也曾给人当过库管员。有人曾问他,你是怎么放牛羊的呢?孔子说,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尽量让牛羊茁壮。学生们也曾问,你是怎么做好库管员的呢?孔子说,没有什么奇特招数,做到账目清楚而已。这就是卖什么吆喝什么。《中庸》讲,君子要“素其位而行”,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得精,就是学问。晚年以后,学生们称孔子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什么事情都在行。
孔子办教育,不问贵贱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就是办私家教育,就是办“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平民教育。孔子后来被尊为“万世师表”,仅就办平民教育说,他也当得起这个尊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孔子的生日曾经被设定为教师节。说来说去,孔子的本行是“穷教书”的!请注意,孔子办平民教育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孔子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杂花牛(或耕地的笨牛)生出通身赤红的小牛犊,如果因其父亲出身不好就舍弃小牛犊不用,山川的神灵也不会同意的。这是打破出身论、血统论的言论,在那个贵族主宰一切的时代是十分“忤逆”的,又是十分伟大的。他因博学而有资格办学,他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是因为他相信,历史创造的文化,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社会文明提升范围才会更加广大。
孔子教学,目的在改善社会文明状态,即要将不把人当人的社会改造成“仁者人也”的世界。这就需要权力,需要政治,因为“把人当人”必定涉及各种权益的分配。孔子认为当下的从政者有太多“斗筲之人”,他要为社会提供一些有“君子”品格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孔子及孔子之后的儒者,都强调“内圣外王”,即先有刚正良善的品格,然后成就一番立人、达人的事业。这方面,他未能成功,小试牛刀而有所获的学生有一些,如子路、言偃,子贡的外交官做得也蛮出色,但最有希望的颜渊死得早,而获得较大权力的冉有却背叛了师教。古代政权私有,权力实施多暗箱操作,不适宜君子。但是,这样的政治人才理念,却对后世影响甚大。
孔子教学,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是启发式的,不搞填鸭或死记硬背那一套。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就是教学调动两头的积极性,老师教,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到学生想通又没通、想说却找不到适当语言的时候,老师从旁点拨。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为更好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可以举一个禅宗的例子来解释。禅宗说老母鸡孵蛋,孵到一定程度以后,小鸡在蛋壳里吮声(啐),老母鸡在外面啄,一啐一啄,小鸡就出来了!这叫“啐啄同时”,师生两头同时努力,将两头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尤其是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与此相关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我们听到一个好的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可以付诸行动?”孔子说:“那怎么能行?你有父亲,还有兄长,总得回家商量一下吧!”后来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听到一个好的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可以付诸行动?”孔子说:“对,应该马上行动!”孔子两次回答,学生公西华都在场,公西华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这个人性情急,做什么事都心急火燎,老想走在别人前头,所以要给他撤撤火;可冉有在行动方面事事求稳,能不做就尽量不做,所以得激发他。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孔子留下了很多很好的事例。
孔子有一个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渊。孔子曾经说,我给颜渊上课,我说什么他都没有不同的意见,笨笨傻傻的样子;可是仔细观察他,私下生活却处处照着圣贤道理做,把学到的与生活的实际结合得很好。颜渊实在不愚啊!古代做学问讲究实践,德行的学问就是德行的生活,颜渊课堂上虽然不提问,话说得少,但是践行得很好。另外,从孔子说颜渊不提反对意见对自己没帮助这件事上,可以想见,孔子的课堂是很活跃的。当然这里说的课堂是宽泛意义上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争辩,有的甚至还对老师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是孔子教学令人神往的地方了!
孔子对学生,对颜渊先是不解,后来又明表佩服,说他“闻一知十”。佩服学生,是一般老师难以表达的。孔子与子路的关系最有趣,书中我说他们的关系颇似《水浒传》中的宋江与李逵,一句“好勇过我”,显示出的是两人气命上的相通。与子贡的关系,则是聊得来。老师问子贡,你与颜渊比,学习上谁更强?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老师接茬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气命相通,何其难得。老师与学生聊得来,也说得上是奇缘。师生之间的情谊,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之一。
这就是孔子的有趣之处,孔门的有趣之处。生龙活虎,生气勃勃,其实都是由好老师诱发出来的精气神儿。孔子的一生,正因其自身深广的心灵,深广的精神,而光彩无限。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山新书《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推荐阅读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作者:李山
书号:978-7-5455-8109-6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定价:68.00元
页数:280页
装帧:精装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