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土木吧来关注我们
点击加入会员
▼
要不要“水涨船高”是有讲究的
张利军
最小配筋率、最小锚固长度、最大长细比、最大宽厚比……等指标,一般是要严格遵守的,而且有的是强条。但在某些情况下,严格遵守这些指标会产生水涨船高的现象,似有不尽合理之感。
一、扩展基础的坡度比和最小配筋率
下左图是正常设计的独立基础,坡度比满足“不宜大于1:3”的要求,配筋率满足“不应小于0.15%”的要求。
施工单位出于好意,在基础顶面多打了一部分混凝土,如下右图。坡度比变为1:1,配筋率<0.15%,都不满足要求了。
那么,基础顶面多打了混凝土,基础的承载力更高了还是不安全了呢?
或者换一种说法,本来基础高度350就够了。设计人出于安全考虑,将基础高度由350加大到650。那么,是否需要水涨船高,将基础边缘高度和配筋量同步加大,以满足坡度比和配筋率的要求呢?
二、楼面次梁的最小配筋率
下左图是正常设计的楼面次梁,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匹配适宜,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现场为了追梁下洞口的上沿高度及隔墙厚度以取消过梁和洞顶砌筑,将梁加宽加高如下右图。但配筋量不变,使得配筋率由0.42%变为0.18%,不满足要求了。
那么,加大截面后该次梁承载力是提高了还是不安全了?是否需要加固呢?
三、最小锚固长度
下左图是正常设计的柱主筋,锚入基础的锚固长度满足要求。因现场Φ16钢筋不足,改用Φ25代换如下右图,但锚固长度未相应加长,不满足40d的要求。该做法是否合格呢?
四、最大长细比
下左图是正常设计的圆钢管Φ152压杆,壁厚5mm,计算长度7.7米,长细比满足“不大于150”的要求。因供货的问题,改为壁厚10mm如下右图,其它不变。但长细比变为153,超过了150,不符合要求。
该压杆是否合格呢?
五、最大宽厚比
下左图是正常设计的钢框架梁,材质Q235B。翼缘和腹板宽厚比均满足抗震等级一级的要求,翼缘不大于9,腹板不大于60。因供货的问题,材质改为强度级别更高的Q355B,其它不变。但因宽厚比限值需乘以:
翼缘和腹板宽厚比变得均不满足要求了。
该替换是否可行呢?
六、总结
设计,设在前,计在后。是先设定再计算,以验证设定的合理性。多次反复,逐渐接近最优解。
在承载力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截面尺寸和配筋量要协调、匹配。要避免因截面过小而造成大量配筋,或大截面配少量钢筋。同理,杆件应力与构造要求也要匹配。优先由应力控制杆件规格,同时满足长细比要求。而不是在应力很低的情况下,去满足长细比。对于钢筋锚固,在充分发挥钢筋强度的前提下控制最小锚固长度才是合理的。如果钢筋应力很低,去套用规范的最小锚固长度要求,是极不合理的。
总之,若设定不合理,则生套构造要求同样是不合理的。
在荷载相对明确的情况下,加大截面或提高强度级别,即使造成构造要求不满足,但也总是偏于安全的。或许有人会有顾虑,认为配筋率太低变成“少筋梁”。此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根本不可能进入塑性阶段,“少筋梁”又有何妨呢!
但对于抗震结构,因地震力不确定,为了控制破坏模式,确需“水涨船高”,以保持不同构件承载力之间的协调性。如加大框架梁截面规格或提高强度级别,则需相应提高框架柱的承载力,以保持强柱弱梁。这与荷载和内力的大小无关。所以,对于地震区的框架梁,前文第五的代换是不允许的。
勘察设计大师、规范主编
权威解答您的疑惑
长按识别(或微信扫描)二维码立即进入
▼
为防走丢,可关注土木吧备用小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