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对联合筋膜鞘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进行了改良,提高了这一术式在治疗重度 上睑下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减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匡建国1,刘强2
(1.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医疗美容科;2.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
【本文引用格式】
匡建国,刘强.改良联合筋膜鞘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在重度上睑下垂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24,14(08):42-45.DOI:10.19593/j.issn.2095-0721.2024.08.0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采用改良联合筋膜鞘(conjio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治疗的18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采用标准的CFS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治疗的18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方法为标准的CFS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观察组手术方法则对标准术式进行改良,即不直接在睑板上缘切开分离提上睑肌腱膜,而改为在上横韧带上方剪开提上睑肌腱膜并暴露CFS。
对照组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0~34岁,平均(25.65±5.7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9例,女9例;年龄19~35岁,平均(25.73±3.8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设计与麻醉:设计重睑切口线宽度一般距离睑缘5~6 mm,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含1/200 000肾上腺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依据切口标记线切开皮肤,切除一条位于切口投影区域的眼轮匝肌,充分暴露睑板及提上睑肌腱膜。翻转眼睑后,于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下注入0.9%氯化钠溶液,使Müller肌与结膜分离。于睑板上缘切开提上睑肌腱膜2 cm左右,在Müller肌与结膜之间向上分离,直至达到上穹隆上方约4 mm处,此时可清晰辨识一白色、光泽且致密的结缔组织层,即CFS。随后,将CFS组织轻柔下拉,并使用6-0丝线以褥式缝合技术固定于睑板的中上1/3,确保在内、中、外3个关键点实施固定。接下来,将提上睑肌复合体固定于CFS与睑板固定点的下方,构建双重固定结构。之后,切除多余的提上睑肌复合体组织,并仔细评估上睑缘的位置与弧度,直至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最后按Park法重睑术式缝合皮肤切口形成重睑。
观察组在手术前的评估、设计与手术方法方面,直至“于睑板上缘切开提上睑肌腱膜”之前的步骤跟对照组相同。不在睑板上缘切开分离提上睑肌腱膜,而是直接沿着提上睑肌腱膜的前表面向上分离,直至上横韧带显露。而后,在靠近上横韧带的上方位置剪开提上睑肌腱膜,从而使CFS显露出来。接着,用6-0丝线以褥式缝合方式把CFS以及提上睑肌复合体固定在睑板中上1/3处的内、中、外三个位置,观察上睑缘位置与弧度,直至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最后按Park法重睑术式缝合皮肤切口形成重睑。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PFH、MRD1比较
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后睑裂垂直高度(PFH)和边缘反射距离(MRD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实现了同样的矫正效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出现眼睑水肿1例(5.56%),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发生结膜脱落3例(16.67%),眼睑水肿3例(16.67%),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3.3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P=0.03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例数为11例(61.11%),基本满意为6例(33.33%),不满意例数为1例(5.26%);对照组患者满意例数为4例(22.22%),基本满意为8例(50.00%),不满意例数为6例(33.3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433,P=0.035)。
2.4 典型案例
患者,女,20岁,诊断为左侧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术中对左侧患眼采用改良CFS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进行矫正,对右侧正常眼采用重睑术以达到两侧对称效果,术后患者满意,见图2。
图2 患者,女,20岁,诊断为左侧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术中对左侧患眼采用改良CFS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进行矫正,对右侧正常眼采用重睑术以达到两侧对称效果,术后患者满意。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3 讨 论
联合筋膜鞘又称翼状韧带、结膜上穹隆韧带等,系位于结膜上穹隆区域、界于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一层白色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形态明确,呈现出等腰梯形的外观,该结构受动眼神经支配[10],1805年由Tenon首次发现,称之为上直肌的“腱性筋膜”,认为上直肌收缩时此筋膜可以带动眼睑。2002年,Holmstorm[5]首次应用CFS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并取得良好效果,这给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带来了崭新的技术方法。2008年,Hwang[1]对其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风靡一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广泛采纳CFS技术针对中重度上睑下垂进行治疗,取得了稳定可靠的疗效[12]。然而,仍有个别病例出现了复发或矫正不充分的现象[13],对此部分学者[8,14]创新性地提出了联合手术方案——CFS悬吊联合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技术,该方案有效降低了术后复发率,确保了长期疗效的稳定性。在传统手术方法中,通过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前徙术来矫正上睑下垂,更为贴近人体自然的解剖结构,更加符合动力系统传导特点,尤其适用于提上睑肌功能尚存的情况;然而,在重度上睑下垂病例中,由于提上睑肌肌力严重不足、差到不足以矫正上睑下垂[9],基本属于静态悬吊。而CFS 悬吊术在矫正上睑下垂时,上睑提肌与上直肌都可能成为动力源,属于动态悬吊[11]。CFS悬吊与提上睑肌复合体缩短术的联合应用,巧妙融合了静态稳定与动态功能的双重优势,故能达到较为自然持久的临床效果。
欢迎扫码
关注我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主办
官 网:zgylmr.org.cn
邮 箱:ylmr@vip.163.com
市场部:010-82755409
编辑部:010-8275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