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会精彩落幕

文摘   2024-10-09 09:09   美国  


哈佛医学院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Harvard Medical School Chinese Scientis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 HMS-CSSA)是一个长期致力于为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华人群体提供学习、合作、职业发展和社交平台的非营利组织,始终秉承卓越与创新的宗旨。每年举办的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会(Harvard Chinese Life Science Annual Symposium, HCLS Annual Symposium,以下简称“年会”)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吸引了众多来自中美两国的学者和行业领袖参与。2024年年会延续了这一卓越传统,于9月14日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Folkman Auditorium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设立了纳米医学与药物递送、医疗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三大主题专场,涵盖了当今最前沿的科研领域。此次年会吸引了来自波士顿及周边学术和工业界的300多名参会者,因主会场容量有限,会议特别在主会场附近同时设立分会场进行实时转播。年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借此平台充分交流分享前沿研究,呈现了又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HMS-CSSA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前准备及会场盛


黎明初现,协会的成员和志愿者们便纷纷投入工作,忙于检票准备、摆放餐饮、调试主会场与分会场的设备,以及接待演讲嘉宾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确保年会的准备工作顺利进行。随着与会者陆续到场,期待已久的2024年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会正式拉开帷幕。

年会开场,2023-2024届HMS-CSSA会长Weimin Tang博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各位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重申了年会的使命,即为促进学术交流,搭建合作平台,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随后,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vin B. Churchwell发表开幕致辞。他在致辞中对与会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高度赞扬了华人科学家对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还特别强调了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并预祝本次年会圆满成功,为未来的学术合作和创新奠定基础。

HMS-CSSA 会长唐蔚民博士(左)和

年会主持人陈振农博士(右)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vin B. Churchwell教授发表开场致辞

专题一:纳米医学和药物递送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最高学术荣誉——David H. Koch Institute 教授 Robert S. Langer作为本次年会第一专场的主题演讲嘉宾。Langer教授是历史上最年轻当选美国三所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是现代生物材料与药物递送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因其开创性的研究成就被誉为“医药界的爱迪生”,其工作对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故事开篇,Langer教授分享了自己博士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经历。1974年,Langer获得MIT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同年,美国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化学工程师的需求激增。在朋友们纷纷投身能源行业之际,Langer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具“叛逆精神”的决定:他拒绝了20份来自石油公司的诱人邀请,选择将化学工程学的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以造福人类。尽管他向超过40所高校发送了求职信,结果令人失望,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未曾气馁的他又试图将目光转向医院和医学院,然而依旧未能如愿。

在这个关键时刻,Judah Folkman为Langer的职业生涯带来了转机。在朋友的引荐下,Langer进入了Folkman的实验室,开启了他传奇的科研之路。Folkman是癌症研究和治疗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在1973年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在Folkman的实验室里,Langer将化学工程的经验与医学研究巧妙结合。他提出了“利用高分子化合物进行药物的递送和释放,以便有效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的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该化合物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能够准确定位肿瘤,并实现药物的运输和缓慢释放。在测试了超过200种材料后,他首次成功利用纳米材料实现了生物大分子的递送。然而,这一想法在早期却遭遇了生物学家的质疑,他向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提交的研究经费申请也遭到拒绝。然而,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通过兔子实验验证了使用递送材料可以成功将大分子血管抑制剂送至兔子角膜,从而有效抑制血管生成。从他首次发表关于血管生成的文章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了基于这项研究的第一款抗癌药物,历时近28年。至今,已有超过40款相关药物问世。

此后, Langer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其专利申请和创业经历也取得了显著成功。近年来,他逐渐向投资领域转型,其中最经典的案例是他投资了全球mRNA疫苗三巨头之一Moderna。在谈及药物研发趋势时,Langer指出,在2010年之前,70%的药物为蛋白质药物。然而,他认为RNA和DNA等核酸药物具备显著优势,包括更快的设计速度、更易于加工的特性,以及对一些尚无药物治疗的疾病的潜治疗能力。他讨论了mRNA新冠疫苗在疫情中展现的显著成效,在疫情期间,mRNA疫苗预防了约300万潜在死亡案例。最后,他探讨了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长效疫苗的研究进展,以及使用微针进行疫苗注射的创新方法。
Langer教授的研究将继续引领未来……

专题一特邀主题演讲嘉宾Robert S. Langer教授


紧接着,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的Daniel S. Kohane教授则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麻醉药物递送系统在局部疼痛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最新进展报告。
报告伊始,Kohane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据统计已有超过80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他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他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Kohane教授首先结合实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局部麻醉药(特别是长效局部麻醉药Prolonged duration local anesthesia (PDLA)的特点及其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和优势,同时强调理想的PDLA应具备以下特点:单次注射,方便给药(不需要麻醉或手术辅助),镇痛效果持续数天到数周,较少的局部炎症反应,无局部神经毒性,较少的全身毒性和生物可降解等。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DDS)以其独特理化特征和制剂(formulation)特点(如药库、缓释和控释等)在局部麻醉药物的开发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例如,1型钠离子通道诊断剂蛤蚌毒素(saxitoxin,STX)因其极少的神经和肌肉毒性,具备制备成长效局部麻醉药巨大潜力。但由于STX水溶性强、包载困难、药物突释及药物突释导致的潜在全身毒副作用,常规的Nano-DDS并不适用STX。为此,Kohane教授开发了一种长效控释型STX脂质体局部麻醉药STX-Liposome。通过调节liposome的脂质构成和共装载药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比例,对STX-liposome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STX-Liposome可显著延长STX坐骨神经阻断作用至7.5天,且无明显的局部肌肉毒性、神经毒性和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显著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发生。
在另一项研究中,Kohane教授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河豚毒素(TTX)芳香磷脂脂质体局部麻醉药物递送系统-Aromatized Liposomes。芳香脂的加入不仅增加脂质体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屏障,也可显著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表明,Aromatized Liposomes可以明显地增加低装载药TTX的载药量并降低药物突释,因此可显著的延长TTX麻醉时间、减低其突释引起的毒副作用。
报告最后,Kohane教授和我们分享其实验室近期一系列基于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策开发的长效局部麻醉给药系统,包括基于聚合物的缓控释纳米给药系统、基于分子模拟的主动靶向纳米纤维给药系统、基于适配体的主动靶向给药策略和基于光热响应释放型脂质体和凝胶给药系统等。

专题一演讲嘉宾Daniel S. Kohane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Liangliang Hao教授合影(右)


随后,来自哈佛大学 Hiller 生物工程和 Wyss 仿生工程的教授Samir Mitragotri分享了药物和细胞治疗中“搭载(hitchhiking)”和“背包(backpacking)”策略的原理及实例概述。
药物的有效递送是当今治疗中的一大挑战。这一挑战根本上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时受到自然代谢过程和运输屏障的限制。这些生物屏障虽然在调节身体代谢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限制了最终到达靶向部位的药物剂量。因此,许多药物未能发挥其全部治疗潜力。
生物体中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载体”实例,例如细胞,它们通常能够克服合成纳米颗粒系统所面临的难题。Mitragotri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旨在理解身体的关键生物屏障,探索“搭载”和“背包”策略,并开发新的方法来突破这些屏障以递送药物。这些策略将合成颗粒与细胞结合,从而显著改变颗粒和细胞在体内的命运。Mitragotri教授介绍了团队中已经开发出利用身体自身循环细胞(包括红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克服身体屏障,并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的方法,以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创伤。最后,Mitragotri教授详细的讲述了上述策略在药物递送中的有效性和未来的应用前景。

专题一演讲嘉宾Samir Mitragotri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Liangliang Hao教授合影(右)


最后,来自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的Wei Tao教授给了题为 nano-microscale materials-enabled 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基于纳米微米级材料的药物递送技术)的讲座,展示了在mRNA药物递送、响应性药物递送、口服药物递送、治疗诊断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从而为安全和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陶教授首先回顾了mRNA研究的历史, 再引入针对mRNA递送的LPNPs (lipid-polymer hybrid nanoparticls),其优点在于提高稳定性, 更容易进行功能性的设计, 以及更容易进行表面修饰。陶教授举了四个例子介绍其应用,一是通过黏膜粘附策略的LPNPs将抑癌基因(DKM6A)局部递送到DKM6A缺失的细胞中,从而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二是基于谷胱甘肽 (GSH) 响应性 mRNA LPNP,用于增强癌细胞的细胞内递送;三是吸入式的 mRNA, 通过双靶向 LPNP(透明质酸壳用语靶向CD44;甘露醇靶向用于葡萄糖转运蛋白),以及阳离子脂质体促进胞内体逃逸,达到高效的递送效果;以及将siRNA 递送至病变巨噬细胞以沉默斑块不稳定基因。
对于响应性药物递送,陶教授指出可以通过内在刺激信号,如pH, redox, enzyme 或者外在刺激,如温度、 磁场、电场、光、 超声等 )调控药物递送的目的, 并介绍了课题组研发的二维纳米材料响应性递送平台,对刺激反应灵敏,容易降解和代谢特点,以及利用原位喷雾近红外响应镇痛黑磷凝胶治疗糖尿病溃的应用对于口服药物递送,陶教授介绍了螺旋藻介导的口服药物递送对结肠炎的抗炎作用和对整个肠道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葡萄糖反应性口服胰岛素给药平台实现每天一次即可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
专题一演讲嘉宾Wei Tao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Liangliang Hao教授合影(右)

专题二:医疗人工智能


作为第二专场的主题演讲嘉宾,来自哈佛大学的Xihong Li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Gene Mapping and Genetic Risk Prediction of Common Diseases in Large Multi-EthnicBiobanks and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Studies的精彩报告分享。
Xihong Lin教授的分享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 遗传和基因组数据分析:她专注于开发创新方法,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的全基因组测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研究数据、生物库(biobanks)以及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EHRs)。在这些复杂的基因组数据中,她创建了功能强大的工具,用于对基因组变异进行功能注释,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疾病。她还开发了多基因风险预测模型,利用数百万个基因变异对个体的疾病风险进行评估。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应用于疾病研究,还能在个性化医疗和精确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和健康数据:她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复杂的流行病学和健康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通过结合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基因数据,她开发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预测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她也致力于提高遗传力估计的准确性,进一步揭示基因在各种疾病中的贡献。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疾病的病因,也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3. 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在因果推断方面,她运用了诸如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和中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等前沿方法,探索基因、环境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这些方法,她能够揭示哪些基因或环境因素对特定疾病具有直接的因果影响。
此外,她还专注于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和迁移学习(transferred learning)的研究,这些技术对于整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数据来源的多样化数据至关重要。她的研究突破了数据隐私和分散化的障碍,使得不同机构之间能够共享数据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科学研究。

专题二主题演讲嘉宾Xihong Lin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Kun-Hsing Yu教授合影(右)


紧接着,来自Broad Institute的Anne E. Carpenter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她们如何基于细胞图像来筛选药物以及研究特定基因功能。
她们开发了一种名为Cell Painting的方法,通过低成本的细胞成像并获取特定的细胞特征,结合高通量化合物筛选,可以极大的缩短药物筛选的时间和成本。除了小分子,Cell Painting也被波士顿乃至全世界范围的科学家用于筛选众多生物学过程的关键基因,例如HIV感染,mTOR通路激活,减数分裂,免疫微环境维持等等。当然除了利用已知的表型用于高通量筛选,Cell Painting也可以通过获取更多的细胞特征来描绘疾病状态。通过这些特征聚类,我们可以把药物响应和基因扰动联系起来。此外通过细胞形态与原位测序的连用,我们将可以更好的将药物响应,基因功能,疾病表型联系起来。
总之,Carpenter博士向我们展示了Cell Painting在药物开发,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专题二演讲嘉宾Anne E. Carpenter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Kun-Hsing Yu教授合影(右)


最后,来自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和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Danielle Bitterman教授和我们分享了用于临床癌症护理的大型语言模型。
她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和大型语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很好地学习生物医疗数据。由于很多医疗记录很难被挖掘,人们将大型语言模型应用于data-mining,挖掘医疗记录中的重要信息。以前的经典语言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方便分享,但由于数据量大也比较昂贵,而且表现达不到医疗使用的标准。Danielle Bitterman组通过训练、微调语言模型,将这些模型应用于更精细化的工作。调整后的模型比传统语言模型、ChatGpt都表现更加良好。
此外她也和我们分享了将语言模型应用于医疗交流、教育等方面,比如将大型语言模型应用于医院的Patient portal,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生的专业词汇等。Bitterman教授特别指出ChatGpt不适用于回答细节性的医疗问题。
最后她提到一些目前应用大型语言模型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语言模型对于不同品牌的同一药物的名字的处理。

专题二演讲嘉宾Danielle Bitterman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Kun-Hsing Yu教授合影(右)

专题三: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专题的第一位报告人是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教授,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研究员Sun Hur教授。Sun Hur教授在过去的研究中揭示了RIG-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RLR)可以通过自身多聚化结合病毒双链RNA,作为细胞内识别外源RNA的受体,进而激活抗病毒免疫应答。

此次会议上,Sun Hur教授介绍了她实验室近年来研究免疫系统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FoxP3,发现FoxP3有与之前研究类似的自身多聚化结合双链DNA的新机制。Tregs在维持免疫系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维持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调节免疫过度活跃,防止组织损伤。FoxP3是Tregs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FoxP3突变会导致人群中的IPEX综合征。Sun Hur实验室通过纯化FoxP3、pull-down碎片化的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FoxP3特异结合TnG motif(n=2~5);进一步通过冷冻电镜测得其结合DNA的结构,发现FoxP3也会发生自身多聚化来结合双链DNA上的TnG重复序列,进而会稳定按TnG重复折叠的DNA构象。所以FoxP3和之前研究报道的转录因子工作机制相比很不一样,存在通过自身多聚化结合双链DNA并稳定DNA构象的新机制,为转录因子如何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题三演讲嘉宾Sun Hur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Jian Shu教授合影(右)


紧接着,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哈佛医学院Wendy K. Chung教授跟大家一起探讨了基因组医学的最新进展。
自闭症病因复杂,其主要症状包括社交互动困难、重复行为,还伴随多动症、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和癫痫等,目前无有效干预手段,是当下非常棘手的神经发育疾病。为此,Chung博士领衔了SPARK计划,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自闭症研究队列,招募了5万名可重新联系的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并将基因结果返还给参与者。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筛选,加速了自闭症的基因背景研究。此外还有Simons Searchlight计划:针对具有已知遗传诊断的家庭,研究其表型和基因信息,以进一步理解自闭症的遗传基础。
除自闭症外,Chung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治疗KIF1A基因突变相关神经障碍的最新进展,KIF1A是一种微管电机蛋白,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Chung博士的团队成功通过反义寡核苷酸疗法来减少突变蛋白的产生,疗效显著。
此外, Chung博士还介绍了GUARDIAN (Genomic Uniform-screening Against Rare Disease In All Newborns) 项目, 并通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早生儿基因筛选为成功案例,展示了通过基因组筛查帮助早期诊断和干预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 Chung博士向我们展示了基因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人类疾病。通过更加精确的基因组学,我们可以为罕见遗传疾病的患者提供支持,同时为早期干预和治疗带来新机会。

本专题演讲嘉宾Wendy K. Chung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Jian Shu教授合影(右)


最后,作为本专场的压轴特邀主题演讲嘉宾,来自Broad Institute的Feng Zhang教授的登场将本次年会推向了新的高潮。
Feng Zhang教授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最活跃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报告中,以生物多样性的探索Explor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为主题,重点介绍了两种创新的递送系统——人类衣壳形成蛋白(Human Capsid-forming Proteins)和原核注射系统(Prokaryotic Injection Systems)。这些新型系统的研究为基因编辑和递送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进一步拓展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

在人类衣壳形成蛋白(Human Capsid-forming Proteins)系统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逆转录病毒样基因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其中包括衣壳蛋白同源体(GAG)的基因。PEG10就是衣壳蛋白同源体之一。它可以形成类病毒颗粒并将自己的mRNA转运到细胞外面。因此他们将PEG10发展成为RNA递送技术,实现了向人源细胞中有效递送目标mRNA的基因编辑系统。另外一个衣壳蛋白同源体是PNMA2。它被以无包膜衣壳(non-enveloped capsids)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PNMA2对被包装的mRNA不具有选择性,而且PNMA2衣壳能在体外进行重构,然而其内腔带负电。因此他们对PNMA2进行了改造,成功实现了对mRNA的包装和向人源细胞的递送。
在原核注射系统(Prokaryotic Injection Systems)工作中,他主要介绍了真核细胞靶向的可收缩注射系统(eCIS),通过将其尾部纤维结构进行改造,成功地将蛋白质注射到了人的细胞和小鼠大脑中,从而实现了将蛋白质输送到宿主细胞的递送。
在报告的最后,Feng Zhang教授提到在自然中发现科学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他的报告也给现场的听众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本专题特邀主题演讲嘉宾Feng Zhang教授(左)以及其与专题主持人Jian Shu教授合影(右)


年会的最终环节是2024年哈佛华人生命科学杰出研究奖颁奖典礼,旨在表彰和激励哈佛的杰出青年学者。
评审委员会由14位来自中美的知名PI组成,他们根据申请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严格评审。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有12位在哈佛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和机构工作的优秀学者脱颖而出,荣获今年的学术奖。颁奖仪式上,Broad Institute的Feng Zhang教授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表彰他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在今年的12位获奖者中,有8位以海报形式在分会场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与会观众不仅深入了解了各自的研究进展,还通过互动交流互相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2024哈佛华人生命科学杰出研究奖的颁奖嘉宾Feng Zhang教授与获奖者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2024年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年会不仅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知识,还促进了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自2009年首届年会以来,HMS-CSSA始终坚持开放与多元的宗旨,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致力于推动中美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年会的影响力随着每一届的成功举办不断提升,现已成为中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之一。
我们衷心感谢各位特邀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与会者们的积极参与。学术无国界,思想无边界。我们期待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会能够越办越好,更好地服务广大学者,推动学术合作与创新。

HMS-CSSA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专题一的演讲嘉宾及专题主持人合影留念

HMS-CSSA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专题二的演讲嘉宾及专题主持人合影留念

HMS-CSSA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专题三的演讲嘉宾及专题主持人合影留念


致谢
我们由衷地感谢所有接受邀请的演讲嘉宾和专题主持人,正是你们的精彩分享使本次年会内容丰富、启发深远;感谢所有注册参会的人员,你们的积极参与和互动让年会充满活力与思想碰撞;感谢所有赞助商的慷慨支持,没有你们的帮助,年会的顺利举行将无法实现;感谢所有哈佛华人生命科学杰出研究奖的评审人,你们的专业评审为优秀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认可和鼓励;感谢HMS-CSSA全体筹备委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你们的辛勤付出是年会成功的坚实后盾;特别感谢协会的前会长赵政东、岳宏、梁丹、杨淞、宋威和王玺,感谢你们提供的宝贵建议与支持。你们每个人的贡献都让此次年会更加出色、更加圆满。







年会策划:唐蔚民、许励

嘉宾邀请:唐蔚民

嘉宾对接: 张超逸、张思蕊、刘海军、叶永鑫、黄冠、王国平、王梓涵、丛敏、石筱莹、胡思德、洪舟萍、顾博文、任春妍、吴曼、陈玉倩、甄雪燕

宣传发行:张超逸、李红豆、张思蕊、胡思德、黄冠、李东方、洪舟萍、唐蔚民

评奖事宜: 张珊珊、洪舟萍、胡思德、黄冠、刘海军、王明超、王国平、李红豆、张超逸

注册签到:张珊珊、洪舟萍、许励、刘向东、黄冠、王天、李心宇、张芝晴、廖翼飞、沈亦时、王国平、程笑、甄雪燕、杨鸿智、吴曼、云欢

年会主持:陈振农

中控与现场秩序:刘向东、邓磊、许励、王世藩、陈玉倩、王天、胡思德、陈雨旸、王帅、曹瑞丽、周胡峰、李锐

采购配置:王世藩、董丹玥、刘海军、王明超、刘兆积、张思蕊、王云霞、王天、卢广庆

分会场:韩森、王国平

总结撰稿:周胡峰、叶永鑫、张超逸、丛敏、胡思德、顾博文、洪舟萍、王梓涵、黄冠、王国平、刘海军、任春妍、唐蔚民

摄影:黄绚玮、王梓涵、田康、张思蕊

编辑:唐蔚民



哈佛医学院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

Website: http://www.hms-cssa.org

微信公众号: hmscssa

HMS-CSSA助手微信号:hmscssa2007

HMS-CSSA是一个为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学习和工作的华人专家学者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非盈利性组织。我们致力于为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华人群体创造一个集学习、合作、职业发展和社交于一体 的平台。欢迎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华人学者添加小助手,加入HMS-CSSA学术群/生活群!

END



HMSCSSA
CSSA at HMS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egistered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erving the HMS Chinese community.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