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时间哲学里藏着独一无二的浪漫

文摘   2024-10-07 21:00   四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天里的青笋冒尖,夏日里的青梅酒浓,中秋时节的螃蟹正肥,寒冬腊月里的腊肉喷香。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悲欢甘苦,俱是诗篇。


苏东坡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茶、夏果、秋落,冬酿,岁时流转,礼俗传承,美意延年。


这是国人藏在心里无需言语的深沉的爱,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01

在中国的江南,浙江西部的衢州常山,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是“稻人”,是医生,也是记者。


他体验过社会的纷繁复杂,也有过行万里路的自由惬意。


最后,他选择成为一名真正的写作者,在厚重的时空场域和广袤无边的乡村上耕耘劳作,书写生活。

他叫周华诚


年少的他常在山野中奔跑、劳动,这些经历,孕育出他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也构成了他文学的创作“母本”。


于是,他着眼和落笔于浙江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他写下田、写廊桥,写草木滋味、写一饭一世界,重新发现逐渐被世人遗忘的时间之美和日常之美。


这一次,周华诚交出了《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在这部书里,周华诚以故乡浙江衢州常山作为观察样本,试图呈现中国人,尤其是江南人家随岁时流转的日常生活。


谈到写作这部书的初衷,他说:

“这两本书,都写的是中国人怎么过日子,我们经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实际上仪式感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长久生活中慢慢积淀下来的,凝聚在时间里,让我们节日有节日的过法,节气有节气的过法,很有意思。


有仪式感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活在庄重和认真里,我想,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内心都是有信仰、有精神的。


诗意不只存在于难以企及的远方,也存在于眼前的每一天。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含《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图书2册,《仪式》手账1册,藏书票2美,精美函套,可读、可藏、可赠!


特别限定2000套,先到先得!



02

咬春、卖春困、送灶柴、望夏、看天河、戴楸叶、荐麻谷、腊鼓、消寒会……


原来中国人的节令风俗可以这么有趣。


曾几何时,我们的老祖宗,一直用这样风雅有趣的仪式,把日子过成诗。


是什么,让我们渐渐丢失了这些古老的传统?


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远离这些美好的仪式?


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仪式,每一个家庭都遵循着岁时年轮的轨迹与仪规。


在标好了刻度的时间中,人们循着春、夏、秋、冬的轨迹过了一年又一年,以各种各样的仪式过着寻常而有意义的日子。


我国的岁时节令仪式既包括以自然观察为基础、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的农耕生产生活,


也包括凸显人文特质,以春节、元宵节等为传统节日的全民性节庆生活。


这部《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分为2册,一册《节气风物之美》,一册《岁时礼俗之美》


分别专注于呈现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里的日常生活美学。



在中国,每个岁时节令都有自己特定的“过法”,其中包含专门的仪式、饮食、服饰、娱乐乃至社会交际活动等等。


春夏秋冬又一春,周华诚笔下的人们就在这样的岁时轮转里,过着平凡却又极具仪式感的生活。


其中蕴含着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世代传承,而这也正是四时仪式的文化深意所在。


在《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里,周华诚写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村民在田野中间摆开场地,牵来一头水牛,给牛披上红绸,牛头扎着大花,一位老农一手牵绳,一手扶犁,鞭子一挥,水牛稳稳迈步,此时犁尾稍提,犁头扎入土地,水牛就牵引着木犁翻开了春天这本书的第一个页面。新鲜的泥土摊开来,都是春天的气息。


写“立夏”:

到了立夏这天,我常常也会自己去菜场,买一点新鲜的配料,做一锅糯米饭吃。这时候的蔬菜摊子上满目翠绿,黄瓜、茭白、野山笋、豆苗、香椿,都是时鲜之物。好些人在买豌豆,有带豆荚的,也有剥好了的,热热闹闹的样子,摊主说今日立夏,可以用豌豆做糯米饭吃。


写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秋”:

中秋时节,正是稻谷成熟之时,也是吃蟹的好时候。还是前文提到的丰子恺先生,吃螃蟹还有规矩,他要求家人“螃蟹剥肉不得立食,必须先放在蟹斗里,等到把所有肉剥出,再混入酱醋,以此下饭”。其实,一边吃着螃蟹,一边饮着温热的黄酒,再一边赏月,才是中秋节最为惬意的事。


写“除夕”:

陪梅花坐那么一会儿,坐着坐着,就到除夕了。过年时,从山上折一枝梅花回来,插在瓦罐里。汪曾祺文章里也写过,“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如果自己能画,画一枝梅花来过年当是最好不过。唐伯虎也喜欢画梅花的,他说:“对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画完梅花,唐伯虎的年夜饭里一定有一碗溪鱼的。有溪鱼,有梅花,一年一年过去又有何妨。


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只是我们忘了,生活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



03

春风又绿大地,草长莺飞;

夏日纳凉消暑,梅金杏黄;

金秋清风送爽,稻香十里;

隆冬寒夜漫漫,雪中煮芋。


“时间”是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如何看待和表达时间,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


“二十四节气”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发明,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却越来越少有人去在意这些传统文化。


立春、雨水、惊蛰、秋分……这二十四个如诗如画的名字背后是对季节的精致笺注,也是对于时间的审美。


而一年里的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正是对一年到头忙碌其间的人们最好的褒奖和回馈。


正如周华诚在《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的序言中提到的: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

我们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不仅是追溯传统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

在这种传承和发扬里,我们从而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



跟着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过日子,书写中国人独有的生之韵味,领略缓缓流淌的时间之美!


只有顺着时间的方向,在合适的时间过适合的生活,才是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透露的生活真谛。



04

周作人曾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回到文章开头,什么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


也许,正是那些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日子,因为某一天,某一个时刻里,因为我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


让它变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样,


让它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看似无用,却有大用。


这便是中国人的仪式感吧。


如果你感到身心俱疲,感到无处可去,那么不妨看看这部《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吧,在书里,停顿下来,安抚我们的灵魂。


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


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


也许,你会发现,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特邀“中国美的书”三次获得者陈天佑先生操刀设计,双封裸脊,返璞归真。


设计强调呈现独特的中国文化之美,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特别收录20余幅知名插画家许可葭天然童趣小画,中国水墨山水意境,泼墨写意。


特别采用夹页工艺,每一张都是纯手工粘贴装裱,不惧繁琐,不计成本,只为呈现纸上的仪式之美。


诚心诚意,愿你四时安宁,不慌不忙,不宠无惊,过一生。

 

同时收录书法家小萨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书法,童真童趣之情,盎然纸上。


函套封面采用瓦依那乐队主唱岜农亲绘插图,岜农曾与演员任素汐合唱《大梦》,是一位生活在广西乡野的农民歌手。


稚子骑大马,过春天的田野,农民躬身在水田里耕作,庄稼拔节生长,一片绿色、童真、欣欣向荣之意,春日的美好气息扑面而来。

 

随书附赠《仪式》精美手账1册,裸脊设计,可180度平摊,方便书写,采用绿色护眼纸张,温柔可亲。


用书写重温童年的味道,在笔尖感受生活的温度。

 

另附赠著名藏书票设计专家崔文川先生特别为本书设计的藏书票2枚!


图书内文采用具有亲和手感的纸张印刷,温柔可亲,尽显纸书之美。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含《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图书2册,《仪式》手账1册,藏书票2美,精美函套,可读、可藏、可赠!


特别限定2000套,先到先得!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含《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图书2册,

《仪式》手账1册,藏书票2美,

精美函套,可读、可藏、可赠!

定价:158元/套

活动期间价格特惠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每日学成语
每天学习一个成语,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