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一直是新闻学中的基础且重要的教材,其中的新闻学基本知识、概念与观点更是各院校年年考查的考点,是新闻传播考研中所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基础性教材。
本次带背的部分便是新闻学,所依托的教材是最新版即《新闻学概论》与马工程的《新闻学概论》,主要以《新闻学概论》为主,《新闻学概论(第二版)》(马工程)为补充。
本次的新闻学带背整体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新闻本体及其延伸、新闻事业与媒介、新闻生产机制、新闻改革与新业态及新闻热点议题,帮助大家全面夯实新闻学基础,筑牢理论基础。
本篇推文带背部分为新闻生产机制、新闻改革与新业态,涉及的章节是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第六章与第二十章。
新闻生产机制的部分,按照生产流程的大致逻辑,主要包括新闻生产与选择机制、新闻报道原则、受众及新闻工作者的修养等内容。
新闻改革与新业态的部分,则从历史维度的改革进程梳理,以及从现时维度审视互联网语境下的新业态。
01/整体概述
新闻生产机制主要包括新闻生产的各个细分内容、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核心原则、受众的延伸与新闻工作者的素养等部分。从新闻作品、受众与生产者等三个维度,全面解读新闻,涵盖新闻从生产到接受的全流程,帮助大家更好认识新闻。
新闻改革与新业态,则贯穿历史与当下,从不同维度审视当下新闻业态,以此大家能够更为清晰了解我国新闻业的整体发展脉络,以及当下的新变化与新内容。
02/重点知识点
(一)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现实。
1、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的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二是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是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
三是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四是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五是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六是媒体的定位:媒体的性质、媒体的诉求与媒体的类别等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场域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在多种关系中,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我国媒体的基本职责为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2、资本、公众与传媒
自负盈亏的媒体基本运行逻辑为: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我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和编辑各有自身目标、意志与利益,并由此形成三方博弈。
(三)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总体而言,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与趣味性。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第一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第二针对性;第三普遍性;第四典型性;第五时宜性。
4、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四)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1、新闻选择的过程
①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定义
新闻选择第一道工序是把一切不真实的东西和陈旧过时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材料筛选掉,使所有材料都符合新闻定义的要求。
②从新闻定义到新闻价值
选用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材料。
③从新闻价值到宣传价值;从新闻价值到新闻法规
由于宣传价值的选择比较严格,具有新闻价值,甚至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实,不可能全部有宣传价值。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有些具有较髙新闻价值的事实虽然宣传价值不髙,也会刊登。
④从宣传价值到新闻法规
把凡不符合新闻法规的材料都筛选掉,使所有能传播出去的事实都符合党纪国法。
⑤新闻写作和版面组织
⑥从版面到受众
⑦从受众到社会效果
⑧回馈
2、澄清模糊的认识
一是不能把新闻价值等同于新闻的价值
二是新闻定义无法概括新闻选择的标准
三是不能用新闻价值一个概念囊括全部新闻工作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新闻从业人员至高无上的原则。
(二)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要求、法律要求、社会与文化要求、专业要求。政治、法律、社会与文化要求因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统而各不相同,但在专业层面上,各国新闻有基本一致的要求。
1、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有三个面向:真实、真相、真理;公开、公平、公正;速度、广度、深度
2、单篇新闻报道的要求
3、在叙事上要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4、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简洁、明快
(三)新闻报道的构成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作品中,往往是由报道、分析、判断三个部分构成的。
(四)传统媒体的新闻体裁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都是在逐步探索中形成适合自身特征的体裁。同时,每一种媒体新闻的成熟都以报道体裁的定型为标志。
1、报纸:倒金字塔结构的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新闻
一是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或读者感兴趣的程度来陈述一个事件。一般是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次序。
客观性报道是把客观性的目标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即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来报道新闻,竭力把事实与意见分开。倒金字塔结构的客观性报道至今仍在媒体中得到采用。
二是解释性新闻,被誉为20世纪新闻界的最大创新。解释性新闻就是解读新闻,解读该新闻的原因和意义,其核心是以大量背景材料来揭示该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方方面面的关系。
2、电台:短平快新闻、现场播报
电台也有多种报道体裁,但由电台创造并适应电台特性的体裁就是短平快新闻和现场播报。电台语言比报纸语言更浅显,这就形成了电台新闻短平快的基本特点,或者我们常用的“一句话”新闻。
而现场播报则充分显示了电台的优势,真正实现了“零时差”,即与新闻时间同步播报,如果再配上各种音响,可以把现场表达得绘声绘色。
3、电视台:主持人节目、现场互播
真正由电视台创造并体现电视台优势的报道体裁就是主持人节目和现场直播。
(五)新媒体的新闻制作
1、新媒体新闻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数字化、交互性和超时空的基本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传播、反馈的模式,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特点。
①新闻生产: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
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所谓“点”就是一家新闻机构,以记者编辑为核心群体来生产、传播新闻。
而互联网技术却赋予公众自由表达的权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发布任何信息,即成为“互联网是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生产就从单一的极少数精英专业化生产变成泛社会化生产。
②供给对象:大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定制
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互联网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点对面,而且可以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正是基于这一技术优势,互联网新闻不但可以是大众传播,也可以是小众化传播,用户可以个性化定制,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定制界面风格。
③表达方式: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
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特征,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各媒介之间的壁垒,媒介融合得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能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传播得以立体化、全景化呈现。
④产品呈现:从固态走向液化
传统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新闻都是一次性定型的产品,即固化的、不可更改的。传统媒体也有追踪式报道,但追踪式报道每一个阶段的新闻也是固化的。
而互联网上有很多新闻却是液态的。所谓液态的,就是随时变动的:新闻发布者在现场目击中追踪事态进展而随时发布、 随时补充、随时修正,实现新闻发生与发布的零时差。
⑤发布时空:零时差、零距离
零时差、零距离是信息传播的最佳状态。网络直播基本实现了这一美好愿景,而互联网新闻中的VR和AR可以全方位再现新闻现场,让用户身临其境。
⑥相互关系:互动的、兼容的
互联网一大特点是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平等的,信息传播不再有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严格界限,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演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
⑦接收方式:碎片化
斯科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是“没有时间的时间”。对于互联网新闻而言,发布新闻和接受新闻都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着。
2、新媒体新闻体裁
①互联网短消息
互联网短消息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主要以图片配简要的文字,其地位相当于报纸中的动态消息,是互联网新闻最基础的表现形式,由稿件来源、正文、链接、背景、网络跟帖五大要件构成。
②短视频新闻
短视频可以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GC)、专业机构原创内容(PGC)以及用户与专业机构合作生产内容(UGC +PGC)三大类。
③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表达
数据新闻能让记者“通过数据和信息图表来报道一个复杂事件”,广度与深度是数据新闻制作的关键词。
④网络直播新闻
网络直播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为目的、以实时视频流为主要形式的报道形态。网络直播新闻灵活性强,受时间、地点限制弱。
⑤VR新闻与AR新闻
VR新闻与AR新闻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新闻体验和新闻参与的新闻样态。体验与参与是其新闻制作的关键词。从受众参与体验角度来讲,从原来的“看新闻”转向“沉浸新闻”。
AR技术与VR技术提供沉浸新闻新体验,让VR新闻与AR新闻有两个明显特征,即个性化叙事与场景化互动。
(一)受众是谁
媒介如何看待受众不但决定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的编辑方针、内容特点、风格定位、运行模式与操作方法,甚至进一步决定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受众是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3、受众是消费者
4、受众是公民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每条新闻(评论)的意义
4、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5、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三)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①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
②混杂性
由于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③隐蔽性
新闻媒介执行的是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媒体也很难确知具体的受众的个体特征。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中国当代的社会改革是围绕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同步展开的,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旧有的、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在此总体变迁的框架之下,引发了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四)受众的细分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可以以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为标准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依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1、核心受众确立过程中的考虑要素
①受众区域定位
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然后根据特定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②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③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④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决定了其对媒介传播内容的偏好和理解力。
(六)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
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这里的权利分为两部分:第一,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七)受众和媒体认知
1、受众的媒体认知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能够意识到媒介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
二是能够理解媒介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能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媒体
三是能够了解、分析、识别媒体的内容,包括新闻、评论、娱乐节目、社教节目,并透过这些内容辨别媒介的基本价值取向
四是能够识别信息的真伪、节目的好坏以及媒介的优劣,对媒体保持一种独立判断的态度
五是能够理解媒介的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明白媒介生产过程,传播过程中的特殊语境,包括不同的国情、不同形势、不同境况
2、受众媒体认知的重要性:
①受众的媒体认知事关国民素养
②受众的媒体认知直接关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③受众的媒体认知影响着国家新闻政策制定
(八)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1、受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自媒体具有4A元素(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报道任何事情。
2、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到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3、受众从被传媒指导到传媒被受众指导
(一)新闻专业理念
1、新闻专业主义
综合学者与记者意见和新闻媒体的实践,新闻专业主义指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
对于新闻业而言,新闻专业主义是为了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从而也是新闻业赖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立足的保障。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自律,与新闻法规的他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闻工作者完成社会使命。
1、新闻职业道德基本内容
一是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二是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三是职业纪律: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指出记者必须遵守的两条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四是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世界各国基本认可的职业理念、职业伦理和中国新闻工作特殊性相结合而建构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包含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敏感的眼光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一)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
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大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三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和全媒体表达。
这对传统媒体带来强烈冲击,受众持续地不可逆转地脱离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流失、渠道失灵、广告流失、人才流失等困境。
(二)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1、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
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它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
2、众包新闻(Crowd sourcing)
最著名的众包实践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3、迭代新闻(Iterative Journalism)
迭代新闻是新闻报道一层一层向纵深挺进,使新闻由浅入深,揭示事件真相,探究事件起因的过程。一般分成快讯、初稿、报道、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7个阶段。
4、自媒体
(三)新闻接收:从受众到用户
1、消费者变成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2、信息接收:从统一发布到私人订制
新媒体给用户一个不同体验:他们不再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寻求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内容,为自己量身定制信息,各取所需。新媒体真正实现了小众化、个性化。如今的算法推荐便是信息私人订制的一种体现。
3、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指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
(四)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
1、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更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
2、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指由丰富多样的手段来生产新闻,融合新闻可以运用多样手段来全方位呈现重大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并深入揭示其成因、性质、意义、影响。
(五)新闻体制:从单一国企到混合体制,形成三足鼎立
进入21世纪,党媒加速部署;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在国家媒体融合的政策扶持下,大举向网络媒体进军,快速占领市场;原先社交媒体上的大V、中V都携带粉丝转向自媒体。
到2018年,在网络媒体上,党媒(即党主办的媒体)、民媒(民营机构媒体)、自媒(特指个人开设的媒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党媒拥有“两微一抖”的强大影响力
党媒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依托国家与地方的行政资源,以传达国家政策相关,对国际和国内的重大变动提供权威的解读,发挥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
一是从传统党媒衍生出来的,都受原先传统党媒的领导,并拥有传统党媒的行政资源、品牌优势和社会资本
二是党媒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坚持以党性原则为办网的指导思想
三是它们以报道严肃新闻尤其时政新闻为主
2、民媒占据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力优势
新网媒格局中,互联网民营企业在打造各自的经营系统过程中,将新闻资讯板块的建设纳入其中,积极推进内容建设。
一是它们大多数依托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或者说是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创办,可以依托这些互联网公司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
二是它们都实行市场导向,实行商业化运作,获取市场份额和赢得利润是它们的基本目标其三是它们面向社会大众,以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为主打
3、自媒面广势众、风生水起
一是专业化是自媒的第一属性,自媒依靠专业化垂直分布获取流量,增加竞争力
二是自媒以个人名义创办,创办者的个体价值认知对平台的风格定位起到主要影响
三是中国自媒相比于西方We media概念,具有更强的经济属性而非政治属性
(一)40年四次跨越
1、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4年的主课题。实践界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党报传统为蓝本,学术界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
2、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1983年,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
3、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1992年后开始,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
该理论的突破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完整含义为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4、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调整与转型使得中国传媒业从原先的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媒体的增长方式,这也标志着中国媒体的改革向着深层发展。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六大举措:
一是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二是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三是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四是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五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六是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二)当前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从1978年到1999年的20余年间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从整体上看是自发的。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闻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主管部门做出系统、全面的部署,掌握新闻改革的主导权,即从过去以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成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
2、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以往信息概念引入所引发的观念更新能量基本已释放,当前中国传媒业目前存在的“结构失衡、竞争失序、运作失规、管理失范”都与现存新闻体制相关。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为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
3、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中国的新闻改革是从边缘突破开始的,这个边缘主要是指传媒业微观层面上的经营管理,而新闻报道的改革虽有些缓慢,但也有所进步。
4、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一报两台不断裂变,传媒业的实力、影响力不断壮大,但一报两台尤其党报却不断萎缩,党报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而主流媒体是社会、政治的一项稳定器,是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支撑,是主旋律的主要弘扬者。因此,我们应重点改革党报,让党报重回核心地位,打造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三)学科建设: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1、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历程
①承认学科规定性:“小新闻”框架的确立
②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突破“小新闻”框架
③走向“大传播”:新传革命重构学科格局
2、“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含义
①新闻学研究超越媒体内部,面向整个社会
②超越单一学科,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3、“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途径
(四)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1、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基本成形
传统媒体中属于党的喉舌性质的广播、电视、报纸仍然坚持国家所有,但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新媒体都属于民营资本所有。
2、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形成,新媒体成为主导,传统媒体全线收缩
从市场规模上看,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导,传统媒体更加式微。
3、“制播分离”新模式出现,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
“制播分离”指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渠道的分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交媒体已逐渐成为新闻获取、评论、转发、跳转的重要渠道;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资讯平台,采用“算法分发”模式,精确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
制播分离一方面推动了新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但传统媒体可能会沦为“内容提供商”。社交媒体、技术寡头成为控制公共生活和媒介生态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颠覆了新闻业传统的利益格局,并使互联网公共领域呈现出“再封建化”的趋势。
4、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在新闻生产领域,PGC与UGC融合的新闻生产特征日益显现;从信息接受来看,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介边界在不断弱化,报纸、网络、客户端、微博等媒介入口不断完善,社交媒体在新闻获取和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新闻内容形态来看,以图像、视频为主的融合新闻产品逐渐占据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地位,对新闻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03/背诵点拨
从真题的考查情况而言,这部分的考查概率较大,因此小伙伴们可以以真题为导向进行记忆。在每个章节中,记忆常考、重点的知识要点,如新闻生产、新闻理论与用户等部分,以此减轻自己在记忆时的负担。
同时,需要强调一下新闻报道的原则章节是新版中新加内容,所以小伙伴们可以尤为注意一下,多熟悉记忆,以免有遗漏的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新闻学带背的第三期内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