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应对策略(30分)
1) 概述段:3分
(网络暴力定义阐释2分+逻辑呈现与过渡1分)
2)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4分
3)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特征:4分
4)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6分
5)结尾:3分(展望)
A:框架一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和匿名化使网络社会风险加剧
(二)社会制度运行风险是网络暴力形成的驱动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特征
(一)受害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二)具有不可控的群体性
三、网络暴力治理:基于多元影响的多元共治
(一)政府:完善网络治理体系
(二)平台:强化网络监督巡查
(三)网民: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B:框架二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一)互联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二)阶层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特征
(一)主观操控性
(二)被动从众性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加强监管工作
(二)平台:强化网络监督巡查
(三)网民: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正文论述内容20分
1. 开头部分:3分
(1)定义或内涵解读【2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2)整体思路呈现及过渡【1分】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虽屡经整饬仍时有发生,在污化网络生态的同时,也给网暴的受害者造成无端精神创伤,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探究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特征与应对策略,对于营造优良的网络环境、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主体内容【14分】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共4分(2个点左右);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特征,共4分(2个点左右);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共6分(3个点左右)。
一、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和匿名化使网络社会风险加剧
网络空间作为由虚拟交互技术构建的“脱域空间”,具有经典意义的“去个性化”特征。而网络的匿名化、虚拟化等特征使得网络暴力以一种非理性的形式高速发展。当人们的个体可辨识度下降时,情绪极化、权力操控、责任淡化等“人性之恶”就有了相对安全的实施环境。而公众在网络上作为“无名的大多数”群体,就像是穿了一件保护自己的“网络制服”。当网民发现在网络空间之内发表言论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相对较小,网民的责任意识和理性意识会大大降低,在“去个性化”的前提下不自觉地完成了“去责任化”。
(二)社会制度运行风险是网络暴力形成的驱动因素
中国正处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加速期,在此期间社会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腐败、对接不合理、垄断等诸多风险,而网络暴力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互联网共享特点的平衡性与社会现实的不平衡性相冲突,导致的社会情绪郁结。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发生空难事故,一名中国女大学生在被确认遇难后,其微博账号下出现大量幸灾乐祸的仇富评论。这种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暴力言行,不仅对受害群体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特征
(一) 受害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不单只有语言暴力一种,纵观近几年的网络暴力事件,主要表现为言语暴力、隐私泄露和线下恶性群体行为三种形式。其一,言语暴力通常是通过舆论不断对当事人进行话语攻击,对相关利益者造成心理负担或实质性的伤害。其二,隐私泄露及人肉搜索是通过人肉搜索、窃取当事人的隐私信息进行曝光,越过屏幕,严重干扰他人的现实生活。其三,线下恶性群体性行为,主要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升级发酵,人们的情绪和观念意识受到感染,导致人们心理朝极端方向发展,将暗示性的观点转化为实际行为。
(二) 具有不可控的群体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由现实生活中彼此互不相连的个体组成,网民在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时主要是以个体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实际上是具有社会关系的现实实体在虚拟社会发起的群集性暴力行为,不仅让网民的角色发生实质性转变,还把分离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发表着相同的言论,实施着共同的暴力行为。
三、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一) 政府:完善网络治理体系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个需要法律约束的世界,治理网络暴力的关键措施是尽快建立内容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普及广泛的网络空间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使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23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网络暴力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法律救济、综合治理等方面内容,这些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将为惩治网暴进一步织密法网。
(二)平台:强化网络监督巡查
(二) 网民: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整体网络环境的治理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互动建构的结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负责,作为互联网上参与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网民群体,应当确保自身守好道德底线,规范言行,自我约束,主动维护平等理性的网络秩序。网民群体应当时刻秉持“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理念,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发表言论进行交流,尽量避免信息差异下分析和争议。同时,网民群体也要时刻保持思辨思维,不要被大量碎片信息冲昏头脑,不要轻信恶意主体的舆论引导,从而陷入网络暴力的狂欢中。
3 .结尾:(3分)总括全文,能够自身答题思路作出总结并适当进行延伸拓展。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探索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的进程中,也需要认识到技术路径下网络暴力治理的全新共治模式。除了行政与司法无缝连接,更需要政府、社会与平台同向而行。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公民权益,也要利用技术手段,让网络平台承担起监督和管理责任,协助查处网暴事件。
近两年是网络暴力事件集中爆发。刘学舟事件、粉头发女孩被网暴,武汉被撞身亡小学生妈妈遭网暴,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影响着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从刘学舟事件、粉头发女孩被网暴,再到今年武汉被撞身亡小学生妈妈遭网暴,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影响着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
2023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公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我国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在今年的新传考研中,网络暴力将会从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影响以及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几个维度进行考察,需要同学们重点关注,并对相关案例进行积累。
参考文献:
[1] 路鹃,张君昌.技术路径下网络暴力治理的共治模式探究[J].青年记者
[2] 陈长松,陆虎成.“网络爆破”的特征、危害与治理初探[J].教育传媒研究
[3] 肖遥,齐巍.风险社会视域下网络暴力成因探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4] 张雨迪,杨中启.融媒时代网络暴力及其治理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