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虽然时光已逝去近七十载,但今天的人们对杨靖宇将军吃草吞雪抗日的英勇事迹依然耳熟能详。在将军壮烈殉国快70年的前夕,记者独家采访了一位离休后居住我市的老军人——敬起有。敬老向记者讲述,1946年在杨靖宇将军的墓前,他亲手处决了出卖将军的告密者赵廷喜。
前不久,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记者如约走进位于新华路的总后干休所,拜访这位革命前辈,敬老离休前任总后某基地顾问。在一栋老式楼房门口,敬起有和他的老伴在等候记者,他们是一对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金婚革命伴侣。敬老身体硬朗,依稀可见军人的风骨。在透出清雅简洁气息的客厅里,我们交谈起来,拉开了往事的序幕,古稀之年的敬老思绪清晰,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如黑白照片般从尘封的岁月里慢慢浮现了出来。
四野第44军老战士敬起有同志:天津宝坻人。1945年5月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随部队挺进东北,任保1旅1团(四野第44军130师388团)1营通信班班长。1946年在四平保卫战中负伤送医院治疗,出院后调到地方部队任职。1948年10月至1952年4月,历任四野第44军炮兵团1营1连指导员,军警卫营副教导员、教导员,军政治部直政处组织股股长等职。
敬老今年83岁,天津宝坻人,1945年5月参加革命,成为冀东15团的一名战士。3天后穿着便装,揣着一颗手榴弹就参加了第一场战斗,他所在的2连奇袭了一个叫崔家屯的日寇据点,勇敢的他在战斗中缴获了一支步枪。两个月后的又一场攻坚战中腿部负伤。第二年的5月,著名的四平保卫战打响了,当时已是营部通信班长的敬老在战斗进入第八天时被手榴弹炸伤腰部,再次光荣负伤。被送到吉林省临江县养伤,一个多月后伤愈出院,和七八位伤愈的战友一起分配到地方武装抚松县县大队并担任班长,10月底又被派到了蒙江县(今靖宇县)县大队1连1排任排长。
敬老回忆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经辽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纪念杨靖宇将军的不朽功勋,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将军捐躯地保安村改为靖宇镇,以示永久纪念。人民在靖宇镇将军遗体埋葬处修建了靖宇陵墓。1946年12月的一天上午,靖宇县人民政府在靖宇镇靖宇陵墓举行杨靖宇将军的追悼大会。上级领导派敬起有带一个班的战士参加追悼大会并执行一项枪毙汉奸的任务。当他们火速赶到现场时,现场已聚集了近百人。
不一会儿,庄严隆重的追悼大会开始了,大会主席宣读了杨靖宇将军的不朽功勋和英勇就义的经过: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将军身边只剩下两个警卫员了,由于敌人的封锁,他们好几天没进食了,杨靖宇将军派两个警卫员下山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壮烈牺牲。敌人从他俩身上发现了杨靖宇将军的图章,确定杨靖宇将军就在附近,便调集重兵“撒网”搜捕。于是敌人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封锁了各村屯之间的通道,并向附近村民发出“入山打柴不许携带午饭”的通告,以切断杨靖宇将军的食物来源。2月23日上午,杨靖宇将军遇到了四个打柴的人。见他们都是农民,杨靖宇将军便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拿钱托他们给自己买些粮食和一双棉鞋。那几个人听说他是抗日的,便说:“你还是投降吧”,杨靖宇将军坚定地摆摆手:“我是中国人,是不会向日本鬼子投降的!良心不允许这么做!”。这几个人中,有一个叫赵廷喜的伪排长,他假装答应杨靖宇的请求,下山后随即向日本鬼子告了密,暴露了杨靖宇将军的行踪。
杨靖宇将军虽饥寒交迫,病魔缠身,但仍手使双枪,沉着应战。杨靖宇将军把身体隐蔽在河边的一块石头后向敌人射击。日本鬼子想活捉杨靖宇将军,高叫道:“快投降吧!”,杨靖宇将军大义凛然,回答敌人的只是愤怒的枪声。敌人认为生擒困难,便猛烈向他开火。又经过二十分钟的激战,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左腕,手枪掉在地上,他继续用右手射击,最后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下,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
“把汉奸赵廷喜押上台来!”,随着大会主席一声大喝,汉奸赵廷喜被五花大绑押上审判台接受大会审判。现场群情激昂,一片声讨声。在群众强烈要求下,大会主席当场宣布对汉奸赵廷喜执行枪决。当工作人员将汉奸赵廷喜押解过来时,他早已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两名战士一左一右挟拖着他来到墓前,敬起有当场枪决了民族败类汉奸赵廷喜,为将军报仇雪恨,告慰了我们中华民族英雄的在天之灵。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前夕,我把这段60多年前的历史讲出来,就是教育后辈不忘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这是采访结束后敬老对记者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襄樊日报》2009年6月15日
记者:刘东风
供稿: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