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印度&东南亚(Peak XV)给LP退钱了?

文摘   2024-11-17 21:13   广东  

近年来,一级市场有点“冷”。

曾经,这个领域是精英汇聚之地,投资人们能够发掘出那些能带来十倍甚至百倍超额回报的项目,他们头顶的光环几乎成为了一种职业梦想。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一级市场投资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投资人转行”和“独角兽企业被迫卖身”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成为热议的话题。

而就在近期,Peak XV(也就是红杉拆分后的印度与东南亚板块)的一个操作,更深切的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级市场的寒意。

Peak XV宣布,他们将放弃总计4.65亿美元的承诺募资,并同时将管理费降至2%,Carry奖金比例降至20%。值得注意的是,Peak XV并非近年来首家选择“退还资金给LP”的投资机构。例如在今年年初,以Torq Capital、Navik Capital为代表的多家独立对冲基金也宣布结束运营,将辛苦募集的资金返还给LP。在国内一级市场,类似的案例也有不少。

而Peak XV作为标准的“投资圈老炮儿”,从红杉开始布局印度、东南亚市场算起,Peak XV已经在一级市场活跃超过17年。按照那封宣布“退钱”的投资者信,Peak XV苦心经营17年,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共计相加达到了100亿美元。他们本轮放弃的承诺募资,是在2022年中期完成的,当时宣布的整体规模为28.5亿美元。

这些扎扎实实跨越过周期的老炮儿们的离场,对创投圈的冲击可想而知。

目前国内一级市场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募资困难、项目稀缺、退出无门,投资机构们似乎都陷入了一场没有尽头的生存战。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顶尖机构如今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中小机构更是深陷泥潭,挣扎求生。


投资机构没有"子弹"了?



在资本市场,资金就是投资机构的“武器弹药”,没有资金的支持,再优秀的投资理念和再精准的判断都无法实现。在资本市场的“大逃杀”中,唯有抢先获得资金支持的投资机构才能占据先机。过去,募资对于许多机构来说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例行公事,资金渠道似乎永远畅通无阻。但近两年,募资环境急转直下,曾经丰沛的资金如同水源枯竭,募资寒冬悄然降临,成为资本丛林中生存战的序幕。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和募资规模仍保持紧缩趋势。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前三季度共2,777只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数量同比下降49.2%;募资规模为10,142.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0%。
其中,共计2,754只人民币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49.1%;募资规模为9,992.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1.5%。外币基金募资仍维持低位,2024年前三季度仅23只外币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64.1%;募资规模约为149.49亿元人民币,同比降幅达到84.6%。
头部机构虽然依旧具备较强的募资能力,但也感受到了“弹药”日渐稀缺的寒意。另外,GP圈“一九分化”明显。不到10%的头部机构,拿走了市面上90%的钱,导致中小机构更是苦不堪言,募资渠道被逐渐封锁,LP们的谨慎态度使得资金难以到位。那些曾经依靠品牌和口碑募资的中小机构,现在却陷入了无资金可用的窘境,募资寒冬成为了它们生存的第一道关卡。

根据Preqin睿勤《2024年私募股权和创投市场基准报告》,募资所需的平均时间在近几年快速增加。


2015-2010年的平均募资耗时是在10个月左右。

从2021年开始,募资难度迅速加大,目前已经到了27个月,而且筹集目标的达成率也有所下滑。

当然这是个平均数,有些规模小,业绩不错的精品基金,还能保持比较高的募资效率。

另外,越来越多的个人Lp选择持币观望也是募资难的原因之一。国内个人LP大量参与股权投资大约是从2009年左右开始,在2009-2012年期间,个人LP几乎占到市场出资额的80%以上;时至今日,这个比例可能已经降到了20%以下。

为什么个人LP出资从10年前的热火朝天到现在的意兴阑珊?

十年时间,个人LP数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没赚到钱。

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被屡屡刷新纪录的账面财富,在“退潮”之后仅存一堆根本抓不住的泡沫,不少投资人猛然发现,那些好看的账面数字,如今已经大打折扣,许多基金根本不赚钱,有些不仅不赚钱,还亏了本金。

“很多个人LP都是在一级市场最鼎盛的时候入局的,随着基金陆续到期,不少人才发现自己原来被‘套牢’了,自然也就不会继续投资了。”某个人LP感慨着说道。

再加上“IPO暂停”“金融乱象暴雷”“泡沫大退出难”三次暴击,让LP终于知道了这一行为什么叫做“风险投资”。

偏务实乃至保守成了这一届个人LP的投资风格。“现在已经不期望项目有爆发式的估值增长,我们的预期就是,三年内有2-3倍的回报就可以了。”某超高净值个人LP表示。

个人投资人对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他们未来不再出资,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必将失去重要的一股活泉。

随着“弹药”的减少,这场残酷的“游戏”正无情地淘汰那些资金匮乏的玩家。裁员、减薪,甚至倒闭,已成为许多机构不得不面对的命运。募资的困境迫使一波又一波的机构退出战场,而那些仍在坚持的机构,也只能依靠有限的资金,艰难地继续他们的征途。


找不到优质项目


优质项目则是投资机构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可是,随着一级市场的内卷愈演愈烈,叠加一级市场投资范式的变化,真正的值得出手好项目变得稀缺无比。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案例数共5,494起,剔除极值案例后披露金额3,778.79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28.3%、28.6%。
2024年3月,红杉中国完成一支新的人民币基金募资,金额为180亿元,用于投资初创公司。这是近一年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最大的一笔募资。不包括这笔投资,红杉中国在手现金约为153.2亿美元、约占其资管规模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2022年7月它们完成的90亿美元募资。
作为一家头部投资机构,在手现金量如此之高,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在一级市场投资范式转变的当下,好的项目是特别稀缺的。

而对于中小投资机构来说,项目筛选的挑战愈发严峻:优质项目往往价格不菲,风险也随之水涨船高,而真正符合投资标准的项目却又稀缺难觅。面对高成本的投资,他们担心巨额投入可能血本无归;若选择不投资,则可能错失发展机会,难以维持运营。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让许多机构感到如履薄冰。与此同时,行业领头羊的“降维打击”策略愈发显著,它们不仅牢牢把握着成熟项目,还在不断向早期项目领域扩张,进一步挤压了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中小机构必须更加谨慎和精准地选择投资项目,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退出是唯一希望


没有成功退出,所有的投资不过是纸上谈兵。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PE/VC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退出挑战。随着监管政策趋严,IPO退出的难度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上市审核的队伍中排起了长队。同时,市场中的并购活动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活跃度,叠加基金到期和回购潮的压力,退出问题成为横亘在一级市场走出困境的道路上。
根据中基协公开数据显示,估算下来有6.8万亿的基金进入到了延长期,有将近12万亿的基金现在进入到退出期。也就是说,退出+延长期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9万亿,万亿创投堰塞湖正在形成。
在退出策略上,国内一直以来高度依赖IPO的单一退出路径。据数据统计,在国内,创投基金90%以上项目退出主要通过IPO实现,并购基金、S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然而由于IPO通道的持续紧缩,国内一级市场退出路径受到巨大挑战。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共发生1,219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0%;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723笔,境外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400笔,反超境内市场;第三季度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304笔,环比上升36.3%。
而根据投中网数据显示,2024Q3共计52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IPO数量同比下降52.29%;募资金额共计491亿元,IPO募资金额同比下降59.22%。
退出情况比想象中还要严峻。
并购作为另一退出路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根据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共完成1,156笔并购交易,披露金额的有1246笔,交易总金额为767.55亿美元。其中共有181支私募基金以并购的方式成功退出,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医疗健康与汽车交通,回笼金额228.95亿元。
同时,A股转投并购的企业越来越多。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A股市场并购或并购重组的预案超过150单,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水平(约130单)。
但并购市场的活跃度也受到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缓的背景下,许多并购案无法达成,导致并购退出的机会受限。尽管政府推出多项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行政审批简化等,但仍需更多实质性措施来支持并购的持续增长。
S基金的退出模式近年也逐渐受到关注。S基金可以帮助PE/VC机构在项目期限内实现部分或全部退出,有效缓解流动性压力。然而,中国的二级市场交易尚不成熟,基金备案和流通限制较多,S基金的规模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尽管政策在鼓励这一退出方式的发展,但要真正形成稳定、流动性高的退出渠道,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推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众多投资机构不得不面对基金存续期的延长,与有限合伙人(LP)进行艰难的谈判,以争取更多时间实现投资退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使得股权转让变得更加困难,所有退出的希望都变得异常艰难。项目的“堰塞湖”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项目无法顺利退出,基金即将到期,而投资者却依然苦守孤岛,等待奇迹的发生。随着存续期的延长,投资者的耐心和信任逐渐被消耗,行业陷入了退不出去的死循环。


展望未来


在一级市场经历重塑之际,对于普通合伙人(GP)来说,阵痛期似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然而,随着估值逐渐回归理性,市场整体进入了调整期。在这一阶段性的冲击中,也将涌现出不少价值投资的机会。
GP如何把握内生性修复的换挡周期,从而在行业的出清和洗牌中捕捉到机遇,关键在于首先适应行业换挡带来的全新环境。GP需要更精准地理解和发现新的生产力,这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需要对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适应和洞察,GP可以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在变化中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不仅需要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还需要在战略布局、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专业能力。


END




戳原文,更有料!

VCA创投社
学投资,做投资,塑造新时期实战投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