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千金的投资新贵—智谱AI

文摘   2024-11-19 19:29   广东  
今年以来,一级市场一个普遍感受是,虽然AI大模型融资火热依旧,但投资机构在AI领域的出手却越来越谨慎。
根据专注于AI趋势研究的斯坦福大学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最新发布的报告统计,不论是风险投资(VCs)对初创企业的私人投资,还是企业通过并购进行的AI行业布局,2023年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出明显的降温态势。涉及AI的并购交易规模大幅下滑,从2022年的1171.6亿美元骤降至806.1亿美元,跌幅达31.2%。与此同时,私人投资也由1034亿美元微幅滑落至959.9亿美元。综合考虑少数股权交易和公开上市情况,去年全球AI总投入降至1892亿美元,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20%。
而根据 CBInsight 研究公司的数据,2023 年中国 AI 领域的投资数量为 232 宗,同比下降了 38%,筹集资金总额约为 20 亿美元,比去年减少了 70%。
但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一家大模型公司却开始了“疯狂”投资,那就是智谱AI。

独角兽们搞创投算是常态操作,或是直接投资当VC,或是出钱做金主LP。像小米从2013年底开始广泛投资孵化生态链,少量股权投资不控股,实现资源互补;美团内部战略投资部联手美团龙珠投资了包括理想汽车、爱芯元智、清纯半导体等近10余个项目。

但是像智谱这么“疯狂”投资,却不多见。根据IT桔子数据,从2023年开始,智谱投资了15个项目,而光在今年就出手了8次,其中还包括花了数亿元收购聆心智能。
这样的投资强度,甚至比红杉、金沙江创投等一线机构还猛。凭借7个月投资8家公司的成绩,也让智谱成功超越商汤,成为近年来投资最猛的AI公司。

一边融资一边投资


智谱AI的故事始于2006年的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2019年,CEO张鹏带领团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正式成立智谱AI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全内资、全自研的大模型企业,“追赶OpenAI”“对标Open AI是智谱AI的目标”,是CEO张鹏在对外分享时屡次提及的口号。同年,智谱AI完成了天使轮(Pre-A)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华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

迄今为止,智谱AI已经完成了至少11轮融资。今年以来,更是频繁传出融资消息。
2024年3月,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参与投资智谱AI,投资金额未披露。
2024年6月,沙特阿美(Aramco)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管理的基金Prosperity7宣布投资智谱AI,本轮总融资额达到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94亿元)。
2024年9月,智谱AI以200亿元的投前估值,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本轮领投方为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是海淀区政府设立的市场化投资平台。
作为一家仍然在不断融资的创业公司,以堪比一线机构的姿态凶猛投资,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从公开资料看,投资被智谱放在了一个很高的战略高度,作为其构筑经营优势的重要一环。早在2023年10月,智谱AI就开始筹备战投部门。也是2023年作了第一笔对外投资——面壁智能天使轮,这家公司2024年5月刚拿到了由春华创投、华为哈勃领投,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知乎等跟投的新融资。
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智谱AI就已投资了15个项目,仅今年就出手了11次,投资强度极大。

11月1日,智谱AI宣布,由其领衔的Z基金(智谱生态基金)近期完成首关(首次关账)。Z基金联合石景山现代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奥飞数据、燕北资本、复琢投资等生态伙伴合作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正式成立于2024年。主要覆盖大模型赛道,侧重早期投资,管理规模15亿元人民币。
Z基金主要专注于大模型赛道的上下游技术与应用创新。截至10月,Z基金已投资基流科技、无问芯穹、沐言智语、彩智科技、动易科技等数十家公司,覆盖了从底层基础设施、行业解决方案到上层创新应用的整个产业链。

智谱AI的投资逻辑


为什么智谱AI如此看重投资?这与智谱AI对AI产业机会的判断有很大关系。
虽然AI独角兽们都很看好大模型技术,但对落地产业机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判断。
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等企业将目光投向C端市场,认为AI的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互动,必将催生出用户基数庞大的产品。然而,智谱AI持有不同见解,它认为AI的更大潜力在于B端市场。
作为国内首批进军To B与To G领域的大模型公司,智谱AI的这一判断基于两个核心原因:B端市场具有更强的付费意愿,同时大模型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使其能够避免过度定制化,为技术平台级公司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一逻辑,智谱AI提出了其To B领域的战略思路——生态化发展。简而言之,智谱AI坚信,当通用模型足够强大时,便能直接支撑众多应用。因此,公司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提升模型的智能水平上,而非参与定制化服务,后者则交由外部合作伙伴来完成。智谱AI更愿意成为数字化时代的“AGI中台”,大模型时代的“基础模型商”。

智谱AI创始人张鹏曾公开表示,投资其他AI技术与应用公司,不仅能够补充智谱AI的商业生态,还能获得更多的客户,用投资换取营收。另一方面,合作生态中的伙伴能够帮助智谱AI承担更多的获客和交付工作,从而降低业务的复杂度。


“从长期来看,通过投资产业链公司,构建一个更牢固的合作生态,也有机会帮助智谱AI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红利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模型注定会成为商品化的选择,变成一种通用的基础设施。”张鹏说。
从投资方向上看,智谱对大模型产业上中下游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既包括行云集成电路、无问芯穹、基流科技等基础设施公司,也有面壁智能、生数科技等模型层公司。
而在应用层,智谱也拿下了不少明星项目,比如面向法律领域的幂律智能,还有前妙鸭产品经理张月光的创业公司沐言智能。
除了覆盖全产业链外,智谱还对清华系的创业者情有独钟。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这15个项目里,13家公司有创始人的公开资料,其中11家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比如,智谱AI收购的聆心智能,其创始人黄民烈担任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基础模型中心副主任。
“渴望拿融资的标的项目”和“其他众多AI项目的金主”。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同时存在于一家初创企业身上,如今的创投环境下,这种独特现象除了AI大模型市场外也是绝无仅有。

结语


回望2024年的AI产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景象:技术进步与商业化困境并存,创新激情与现实压力交织。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谱AI选择了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当技术创新的半衰期越来越短,建立护城河的方式或许需要从“技术壁垒”转向“生态壁垒”。

客观而言,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大模型企业下场押注全产业链不失为一个破局方式。

然而也有投资人指出,BAT等互联网大厂做投资以殷实的营业利润作为基础,但大模型当前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营收,创业公司主要依靠融资输血。在尚未在技术和产品层面形成绝对领先优势,构建好自己的商业盈利模式以前,就开始对外扩张、“跑马圈地”,可能会给自身发展带来风险。

当然,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留给智谱的时间也还很充足。至于这条路最后能不能跑通,还是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END




戳原文,更有料!

VCA创投社
学投资,做投资,塑造新时期实战投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