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说话。
默默浸种、育秧、犁田、插秧、巡水、扮禾、晒谷、去壳、蒸饭,10分钟的视频讲尽《水稻的一生》。粉丝震惊:“天哪,李子柒应该去读个农业博士学位”……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1月1日起在新湖南客户端开播,讲述湖南万年文化史,颠覆你的认知。仅水稻,就让你有种天灵盖被掀起的感觉。一万年,是一部人类生存发展的史诗。这部史诗,湖南不仅领唱了稻作源于湖南的篇章,且在每个关键节点唱出了最强音。万年后的今天,这部伟大的史诗还在新时代延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国内已推广100多亿亩,增产10亿吨,在全球70多个国家试种和推广。她和时间捉迷藏,和考古工作者合谋,终于吐露了更多湖南的秘密。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粉碎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论说,湖南人不说话。
距今12000-8800年的江西上饶仙人洞遗址,发现了稻的植硅石,证明人类已经开始食用采集来的野生稻米,湖南人不说话。
1995年秋天,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了两粒稻谷,后在50公里外的一个山谷中,发现了一片800多亩的野生稻。湖南人仍不敢高声说。
直至2004年和2005年,一支中美联合考察队对玉蟾岩遗址开展了第三次、第四次发掘。最终确定,水稻壳出土层位距今约14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
2016年,在央视播出的中国首部全面反映稻作文化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稻之道》里,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中国农业考古的权威严文明评价,玉蟾岩发现的炭化稻谷,又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野生稻刚刚转化成栽培稻,它的年代是公元前12000年前(距今14000年),那就到了再不能早了,正好是农业起源的阶段。
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炭化稻谷。
早得不能再早了!水稻的进化像极了人类的进化。野生稻匍匐生长在地上,慢慢直立,才变成了栽培稻。
14000年前, 湖南人的一小步,跨出了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但湖南人对水稻的痴迷没有停步。距今8000年前,澧阳平原八十珰遗址的先民们开始培育良种。出土的8000多粒碳化稻谷,胚长接近现在的栽培稻,粒粒饱满。
为何袁隆平能一次次培育出超级稻良种?终于在史前湖南找到了基因。
10月8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农机手操作机械收割杂交稻种。杨锡建 易玮 摄
种水稻,湖南人万年前就很牛,一直牛!超级牛!
2024年,“东方美学”成为一个热词。
它呈现在舞台荧屏上,展现在建筑家居各种场景中,硬控了人们的生活。
而7800年前的湖南怀化高庙遗址的先民,在白陶上,早早掌握了东方美学,他们掀起了史前社会的第一次艺术浪潮。
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
你不敢想象,这些走出洞穴不久的先民,竟然会制作壁薄3-5毫米的白陶。会“高科技”也罢了,他们还在用于祭祀的白陶上戳印了一只神鸟托着一轮太阳。
这只神鸟,人们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牙雕上、四川太阳神鸟金饰上、商周青铜器上都见到它。
它不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凤凰吗?
高庙白陶上的一对凤凰纹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肯定地说:高庙的凤鸟是我们中国古代凤鸟的这个信仰的起源。
高庙陶器上,还有一种八角星纹饰,有学者猜测,八角星纹代表一种宇宙观,中间的圆形是天,外侧的八角则象征大地的八方。
洪江高庙陶器纹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新伟则认为它标志着宇宙的秩序,四季轮回,星宿围绕中心运转,中心有一个至高的天神——天极之神。
高庙先民们还用一种“鬼脸”装饰陶罐,这可是人们在商周青铜器的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上看到的饕餮纹。
王巍认为,无论神鸟纹还是兽面纹,都是被赋予了超凡能力的神灵,而与之相伴的高山和流水也同样被赋予了神性。它们构建了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为古老的神灵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谁说湖湘文化屈原始?分别是屈原在沅湘间汲取了湖南人几千年来好巫的传统,才写出那样神奇瑰丽、巫风弥漫的诗篇。
而东方美学,则是从这种信仰里分枝生长,极尽神秘和浪漫。
城里人真会玩。最早会玩的城里人是湖南人。
6100年前,在澧阳平原上,城头山遗址的先民们建造了一座中国最早的城,面积达8万平方米,可住1000人以上。有整体规划和设计,修建过程中分组施工,分段堆筑,合拢成城。历经工程浩大的4次筑城,他们筑起顶部宽13米、墙基宽37米的城墙。在西南区域,建居住点,有2室1厅、3室1厅和多室1厅不同规格。主卧、客厅、厨房均有,每个房间的功能也几乎与现代住房相同,还有公共食堂。在城北偏中心的地带,有8座陶窑。在城东,有3个祭祀台,有祖庙。在城墙外,他们开挖了一条宽40米、深3米多的宽大护城河,紧紧包围着坚实的城墙。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矗立着四座城门。城内东西、南北两条大道交错贯穿,组成交通动脉,而生活区、耕作区、制陶作坊、祭祀区和墓葬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城外春种秋收,城里生活享受,祭祀娱乐。古城的南门还是一个码头,船只从这里驶入护城河通过澹水和涔水,与澧水、洞庭湖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路体系。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人也有了诗和远方,一同去往远方的还有耕种的稻谷、制作的陶器、编织的麻布。距今5000-5300年,中原大地上,造城才正式拉开帷幕。
如果说6100年前,城头山人住得算宽敞了,那到了距今5300-4000年的澧县鸡叫城,顶多算“经济适用房”。一幢叫F63的建筑,布局严谨,从东到西面阔5间,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外围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妥妥的大平层,距今4700年,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史前豪宅”F63复原图。
鸡叫城距城头山13公里,考古证明,城头山遭受最严重的一次洪水侵袭后衰落,先民们迁徙到鸡叫城,重新开始建城。建造F63的巨型香樟楠木从哪里来?水运。在鸡叫城的周边,发现了彼此间隔200米,且平行分布的18条沟渠,分别连接主渠长河堰和张口堰。大约22吨稻谷产生的谷糠堆积,证明稻作农业发达,城里人多,且有了社会分工,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
澧阳平原和澧水下游,距今4000-6000年的澧县城头山、鸡叫城,华容七星墩和南县卢保山4座史前城址群出现,考古学家们猜测,这里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三苗古国?距今4100年前,黄河中游的华夏和长江中游的苗蛮两大集团打了一仗,尧舜领导的华夏胜,三苗不服,舜南巡狩,崩,葬于零陵。距今4000年左右,禹乘三苗发生天灾内乱之际,亲率大军侵伐,三苗惨败并被彻底征服,再无记载。先是常德市石门县丁家山村的玉人首,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已发现的“三苗”形象。后在距鸡叫城100公里外的5000年前的七星墩古城遗址出土了多件玉凤、玉人像等玉器,被认定为是外来的。七星墩遗址出土的玉凤。
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七星墩外城城垣废弃,遗址内出现了大量外来的三棱石镞,证明这里发生了一场外族入侵之战,而这场战役极有可能就是史书中所载的禹征三苗之战。青铜器在湖南,就是个传奇。
农民在山坡上锄地,少年在河中游泳,一不小心,就会邂逅一件青铜重器。从皿方罍,到四羊方尊、大禾人面纹方鼎,从象纹大铜铙、巨型兽面纹铜瓿,到商兽面纹扁体筒形觥,每一件都精美,每一件都是王者。皿方罍。
湖南人会造青铜器吗?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座又一座墓,证明湖南在商中期已能铸造小件青铜器。湖南人会造青铜重器吗?2021年10月,湖南汨罗又出土了两件青铜重器——商兽面纹扁体筒形觥和内置的铜壶,获评国家一级文物。但没有找到关键的陶范,不敢肯定。考古学家提出了“商人南迁”和周王朝分封说。无论是南迁的殷商遗民带来的,还是周王朝巡视南国时,赏赐给一个叫“相侯”的,总之,他们为湖南带来青铜器,还带来了青铜铸造技术和青铜匠人。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象纹大铜铙,高103厘米,重达221.5千克,是目前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铜铙,被誉为“铙中之王”。象纹大铜铙。
“铙中之王”见证青铜铸造与湖湘礼乐的融合。用木槌轻轻敲击,铙的鼓部就能发出洪亮悠长的共鸣声。商周时期的铙用于祭祀和宴乐,也可用于行军打仗。湖南出土大铙70多件,居全国之首(全国130余件),在宁乡市的炭河里遗址附近,出土20余件。如此之多,如此之重,说明大铙是在湖南本土铸造。湖湘大地,巫风燎原,是艺术创作的乐土,舜帝都在此创作了韶乐。本土的乐师与北来的青铜器匠人合作,铸造出了一件件影响后世礼乐的青铜大铙,那是湖南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开启2025年的伟大征程之际,适合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扫码收看纪录片《湖湘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