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等重要论述精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行活动,带领在沈国际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搭建起感受幸福教育、融入沈阳生活、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的桥梁。
1
棉花画——魅力绽放
在朝阳一校沈北校区的课堂上,非遗传承人鲁彦君为国际学生开启了棉花画的奇妙世界。同学们聆听棉花画的历史渊源,通过亲手参与棉花画《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创作,学习利用棉花的自然肌理,以铺、絮、叠、拉、搓、捻等手法在底板上铺絮作画,表现风景、动物、花卉、人物等内容,感受纯真质朴、拙中见巧的艺术风格。
2
皮影戏——光影传奇
非遗传承人关维颖引领浑南区第八小学的国际学生,走近方寸间的艺术、光影下的传奇——皮影戏。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皮影的起源和制作,学习了皮影表演的动作要领,还分组参与了儿童故事皮影戏《龟兔赛跑》的演出,沉浸式体验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3
盘纸——和谐之美
在皇姑区昆山四校、和平区望湖路小学青年大街分校,盘纸技艺非遗传承人陈雁以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国际学生以纸为媒,通过盘、卷、捏、粘、拼等手法,将纸条幻化成精美的小金鱼嬉戏于莲叶之间,展现出中国文化“和为贵”的和谐之美。
4
面塑——匠心独运
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和苏家屯朝鲜族中心小学的国际学生沉浸在非遗传承人董辉的面塑技艺教学中。董老师边做边讲,同学们边听边学,生动的小兔子和小面龙让学生领略到面塑技艺的独特魅力,了解了中国生肖文化,分辨出“龙”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
5
剪纸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在沈河区朝阳一校,剪纸非遗传承人杨骏向国际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剪纸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图案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开阔创作思路。受杨老师启发,同学们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6
糖画——甜美之约
创作过“沈水之阳”“天辽地宁”等精美作品的糖画非遗传承人李凤艳,先后走进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和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手腕轻抖,丝一般的糖浆从勺中缓缓流下,一勺一铲一石板,勾线抹片,寥寥数笔,一幅作品便完成了。李老师详细介绍了糖画制作技法,手把手教国际学生制作造型各异的糖画,同学们兴奋地把自己甜美的作品带回家。
7
绳结手串——亲情传承
铁西区应昌小学的国际学生在高级香艺师杨曦的指导下,体验了中国传统的编绳技艺。同学们在学习绳结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感受从古时绳结记事到现代工艺品制作的文化传承。在亲手制作绳结手串向母亲表达爱与感激的过程中,也对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8
月饼——团圆感恩
浑南区第一小学的国际学生跟随高级面点师张彩娟 ,体验了中秋节制作月饼的传统风俗。同学们在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文化背景后,认真学习提浆月饼和冰皮月饼的制作手法与技巧,亲身体验月饼制作。在充满节日氛围的课堂里,国际学生对阖家团圆、期盼丰收等中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9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佩戴香囊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高级香艺师杨曦走进沈阳市朝鲜族第六中学,教授国际学生制作精美的香囊。同学们在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中感受端午香囊所承载的对健康和平安的美好期望。
在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高级面点师张彩娟为国际学生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讲授包粽子的手法技巧。同学们观摩、实践后,品尝到自己包的粽子,在感受糯米与粽叶甜糯清香的同时,增进了对端午文化避灾祈福、忠贞爱国的理解。
编辑:孙艺琳
美编:李雪迎
审核:芦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