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ic Res 前沿 | 黄三文团队系统揭示无性繁殖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提出马铃薯理想单倍型育种策略

科技   2025-01-23 15:43   江苏  

马铃薯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基因组高度杂合,存在大量有害变异,只有系统揭示马铃薯的基因组特征,才能有效实现“无性繁殖作物有性化育种”。前期已经开展的马铃薯泛基因组Nature, 2022尚未完整解析杂合二倍体的两套单倍型。因此,构建能够完整解析单倍型的图泛基因组,以全面捕捉杂合信息和单倍型多样性,对马铃薯有性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1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黄三文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Leveraging a phased pangenome for haplotyp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首个完整解析马铃薯单倍型的泛基因组,首次系统揭示了无性繁殖植物的基因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单倍型育种新策略,通过组合不同品系的基因组片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自交系中的有害突变,为高效培育杂交马铃薯提供了全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76-9

在全球面积最大的100种作物中,55种作物是有性繁殖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番茄等;另外45种是无性繁殖作物,包括马铃薯、红薯、木薯、甘蔗、香(大)蕉、所有果树等。有性繁殖作物育种速度快,无性繁殖作物育种速度慢、难以育成突破性的新品种。马铃薯是世界第一大无性繁殖作物,在12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并为超过13亿人提供主食。栽培马铃薯多为同源四倍体,遗传复杂,育种周期漫长,且种薯依靠薯块无性繁殖,易感染病虫害,运输和保存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难题,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提出以二倍体替代四倍体、以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的策略,从根本上变革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

团队先后解码了第一个马铃薯的参考基因组Nature,2011、打破自交不亲和Nature Plant, 2018,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Nature Genetics, 2019,探索二倍体和四倍体马铃薯基因组中有害突变的分布模式Nature Genetics, 2020; Molecular Plant, 2022,培育第一代高纯合度自交系材料Cell,2021,构建了马铃薯泛基因组并发现了薯块发育的身份基因Nature, 2022,以及开发“进化透镜” 来鉴定有害点突变Cell, 2023。十年磨一剑,团队通过不断努力,成功培育第一代用种子繁殖的马铃薯—优薯1号,并将马铃薯的育种周期从10-12年缩短至3-5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为了加速改良自交系,团队探索充分的利用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构建马铃薯理想单倍型,指导优良自交系的培育。

解析单倍型的泛基因组


该研究从头组装了31个二倍体马铃薯代表性种质的基因组(其中两个是自交系),共获得60个单倍型组装本。通过构建分型图泛基因组(phased pangenome, 图1),鉴定了大量遗传变异,解析了二倍体马铃薯种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图1 | 马铃薯分型图泛基因组


栽培马铃薯的杂种优势利用


团队提出基于单倍型序列差异长度(GHSL)来估计基因组杂合度,是基于SNPs或K-mer检验杂合度的有效补充。栽培马铃薯个体的平均GHSL值为105Mb(约占基因组的15%),是野生马铃薯的1.5倍,表明驯化过程中栽培个体的两套单倍型差异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栽培马铃薯的杂种优势与杂合度升高及有害变异纯合降低密切相关,说明杂交是马铃薯驯化的遗传基础。

有害结构变异(dSV)的“破窗效应”


马铃薯育种中一大难题是有害变异,包含有害单核苷酸变异(dSNPs)有害结构变异(dSVs)。茄科的系统进化基因组研究Cell, 2023,鉴定了大量的进化约束区域及dSNPs,但对dSVs的认识仍然较为缺乏。

研究团队提出了鉴定dSVs的新方法,发现马铃薯基因组中存在约19,625个有害的 dSVs,且揭示有害变异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簇状”聚集特征。分析发现马铃薯单倍型基因组中dSVs存在显著“破窗效应” (图2),即相比另外一条单倍型(repulsion phase),dSVs的存在使其所在单倍型(coupling phase)附近聚集更多的dSNPs和dSVs。

“破窗效应”原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指若建筑的破损窗户未及时修复,会导致更多窗户被破坏,进而引发更大的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类似地,当大片段的dSV无法清除时,其附近会积累更多dSNPs,影响单倍型的纯化选择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马铃薯基因组中有害变异的分布规律,为精准识别与清除有害变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2 | dSNPs在dSV单倍型附近偏向性积累。dSV coupling phase指聚焦的dSV所在的单倍型,dSV repulsion phase则指对应的另外一条单倍型


以理想单倍型为核心的未来育种计划


研究团队在2021年成功构建了优薯自交系Cell,2021,并培育了第一代用种子繁殖的杂交马铃薯——优薯1号。然而,第一代自交系中仍存在一些dSVs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理想单倍型(Ideal Potato Haplotypes, IPHs)育种策略为“优薯1号”的两个亲本分别设计了理想单倍型通过设计不同优良品系的基因型组合,指导自交系的精准育种。该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减少有害的dSVs和dSNPs数量,为高效培育杂交马铃薯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基因组所黄三文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基因组所与比利时列日大学联培博士生程林、基因组所博士后王楠、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博士生鲍志贵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周永锋研究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Thomas Städler教授、中山大学周倩副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Andrea Guarracino博士为本文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Erik Garrison副教授、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学和作物植物研究所Nils Stein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J. Lucas教授、列日大学Ludivine Lassois副研究员为本文提供了重要指导。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吴瑶瑶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后唐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周姚研究员、基因组所杨雨婷王培张智洋张平贤郑毅胡勇练群马召旭等参与了此研究。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深圳市和农科院的资助。


加入作者交流群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园艺研究》作者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开展主编答疑会、作者分享会、审稿人培训会等高质量活动。



备注“姓名+单位+HR”

进入作者交流群

About Horticulture Research

《园艺研究(英文)》Horticulture Research)是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园艺作物的基础和理论研究,包括遗传学、育种、组学和演化、园艺作物的起源及驯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互作生物学等。科睿唯安JCR2023影响因子:7.6,位于园艺一区(第2/38名),植物科学一区(第13/265名),遗传学一区(第14/191名)。2023年中科院期刊分区:位于园艺小类一区,植物科学小类一区,遗传学小类一区,农林科学大类一区(Top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领军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




点击关注Horticulture Research

欢迎转载,留言开白。


编辑:王平
审核:尹欢、孔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期刊首页

园艺研究
《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是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采用开放获取形式,专注刊载和园艺作物有关,能引起广泛的国际和学科兴趣的基础和理论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