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平评《眷恋》:发人深省的教育哲思录

文化   2024-09-05 16:00   广东  


《眷恋》

柳恩铭 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李香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出版有学术专著4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丛书1套,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级课程1门,省级课程2门。获得暨南大学首届教学校长奖、暨南大学重大教学奖、暨南大学首届十佳教学名师、2023年广州市十大书香家庭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海内外华裔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结合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庭治疗学理论和技术为困境家庭提供指导。受聘为广州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广州市教育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家。





李香平副教授对《眷恋》一书给予了很高评价。她认为,《眷恋》聚焦作者柳恩铭博士的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以细腻的笔触、动人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儒者的心灵成长史、家庭教育史,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哲思录


(以下内容经李香平授权发布)


无情未必真豪杰

深情才是伟丈夫

——读柳恩铭散文集《眷恋》有感


继《论语心读》《诗经心读》经典心读系列著作出版之后,柳恩铭博士的新书《眷恋》如约而至,给这盛夏的炎热带来了无限的清凉。和经典心读不同,散文集《眷恋》以其独特的笔法、自传体的叙事风格、平常平凡的故事细节、真挚深厚的生命情感,呈现了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哲思录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的一线教师、校长、原广州市教育局处长、原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博士的人生离不开教育的探索者、研究者、改革者等标签,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论语心读》《诗经心读》聚焦从传统经典为中国教育找出路,而《眷恋》则更多聚焦他的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全书以坦诚而开放的态度,将“我”化身为当代教育的对象,以细腻的笔触、动人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儒者的心灵成长史、家庭教育史,更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了中国教育的出路以及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立足中国文化语境,用好中国文化资源,探索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径。


一口气读完《眷恋》全书,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部新书的体会。


一、《眷恋》是个体心灵成长史


《眷恋》以“恋”为题,全书分为“村之恋”“亲之恋”“书之恋”“棋之恋”“教之恋”“儒之恋”六个篇章,将童年的乡村生活、浓郁的亲情乡情、成长中的书香滋养、闲暇中的棋趣智慧、教师职业中的教育思考、儒家文化的浸润与升华一一呈现,把这些内容连缀起来,从中可以窥见柳恩铭博士个体心灵成长的脉络与资源。


在“村之恋”的12篇短文中,我们读到了20世纪70年代湖北农村贫困生活与浓郁乡情,这是柳恩铭博士心灵成长史的发源地。在这个小村,十二户人家,三个姓氏。“三姓大人和睦,小孩融洽。小村有山,有池塘,有竹林,有麦地,有稻田,小村还有阳光,有温暖,有亲情,有宁静!”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对于柳恩铭博士来说,是他美好记忆的开始。在这里有最亲的外公,有慈爱的母亲,有负责看管枣树而故意假装熟睡让小伙伴们偷摘枣子的老虎爷爷,有带他第一次逛武汉城的黑皮舅舅,有结巴善良但死于非命的金松舅舅,有帮他治跌打损伤的程婆婆,有会讲心理学故事的汉湘姐……当然也有外婆用从水塘边捡来的别人家丢弃不食的鱼头、鱼骨架熬成的白萝卜鱼骨汤,还有作者无意中钓到的又肥又大的甲鱼。可以说《眷恋》笔下的柳恩铭博士的童年乡村生活,在物质上是极度贫困的,然而在孩童的心灵成长上,柳恩铭博士认为这样的山村却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奠定了他心灵深处的慈悲,成就他儒者本真的赤子情怀,是他几十年来,无论遭遇多大困境,依然对人生满怀深情、对生活无限眷恋的发源地。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生活才有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生活?在消费主义文化裹挟的今天,或许有些人不会认为柳博士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好生活,我们当然也无须像电影《抓娃娃》里那样,为了教育孩子而构建一个虚假的贫困生活。柳博士笔下的贫困生活,是时代的缩影,不可复制,但背后蕴含的教育真谛是不可忽视的:生于贫苦而不被贫困击倒的童年生活,一定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心灵成长密码。在教育上,我们经常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对于千万家长,我们读完这本书也许会忍不住思考,什么是幸福的童年?我们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幸福的童年生活?读完《眷恋》,也许你会有答案。《眷恋》试图用作者个人成长的真实记录引导读者探讨这个问题。


二、《眷恋》是当代家庭教育启示录


读《眷恋》一书,我一直在思考,成就柳恩铭博士的家庭教育到底有怎样的特点?怎样的家庭能够成就和滋养人的一生?在《眷恋》一书中,柳恩铭博士毫不避讳真实地呈现家庭故事,在这里,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祖孙之间为了生计,竭尽全力承担家庭责任,亲人之间相互理解支持,用默默的行动谱写家庭亲情的赞歌,让读者得以窥探当代普通家庭,以“责任”“爱”“传承”为主旋律的家庭动力系统如何成就几代人和家族共同发展的秘密。


其中,《远去的背影》《父爱陌生》《我本姓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家族父亲的身影。这是个极具时代悲情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本出身富庶之家,但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无法阻挡大时代滚滚车轮的碾压。土改期间,殷实的家底成为家族灾难的根源,祖父抱石沉湖,留下年仅11岁的父亲和祖母相依为命。母子艰难度日,少年的父亲又因重病失去高中深造的机会,庆幸的是凭借旧学功底和初中文凭,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为了避开父辈政治成分带来的影响,成家之后的父亲让自己的孩子跟随母姓,从岳父母而居,同时用加倍的努力和勤奋,换取安宁。为了远离政治运动,躲避灾祸,他总是选择偏僻的小学任教。父子一年难得见几次面。换在今天,我们一定会说,这是一个缺席儿子成长的父亲,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父爱陌生》一文中,柳博士直言,童年的自己,会在父亲有限的回家时光,想方设法躲避让他陌生且有恐惧感的父亲。这样的隔阂直到初中跟随父亲读书,父亲送给儿子诗集、给儿子写信才得以消除。《远去的背影》记载,柳恩铭博士在麻城师范学校就读三年,父子往来书信共计300多封,平均每周一次书信往来。这些书信,有慈父对求学少年的深情嘱托,有先学对后学以朋友身份探讨人生、教育、理想、家事、国事等的真知灼见。可见,缺席了柳恩铭博士童年期的陪伴,父亲用往来的书信和古典诗词,架起了父子沟通的桥梁,不但在情感上弥补了缺席儿子童年成长的遗憾,而且也在精神上为儿子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可见,父爱可以不必日日陪伴,但需要有高度,能够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这是中国式父教智慧的关键。


《眷恋》一书也用相当的篇幅记叙了自己的母亲,分享了传统中国式母亲的教育智慧。柳恩铭博士的母亲,接受了中学教育,在当时算是有文化的女性,然而命运让她一再退避,由教师到缝纫工人,再到普通的农民。她的一生,经历丧夫之悲、儿子牢狱之灾,甚而晚年丧子之痛。母亲的一生,柔弱的肩膀扛住所有生活的重压,依然不声不响,无私奉献于家庭和儿女。《慈母》一文中,柳恩铭博士深情地写道:“柔石笔下的母亲,是当别人家的奴隶,养活自己的儿女。我的母亲,数十年当自家儿女的奴隶,心甘情愿为儿女劳作。”这样的母亲,是温暖、深厚、坚韧的代名词,也是一个家庭孩子们奔赴诗和远方的力量源泉。


当然,《眷恋》一书也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记叙祖孙之爱、同胞之爱。可以说,《眷恋》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如何在贫困的物质生活中,用爱与责任成就家庭发展的动力系统,为家庭成员的个体发展带来丰富的情感资源。可见,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眷恋》一书在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之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诀。


今天,我们谈家庭教育,尤其是针对父母角色和家长职能,常常陷入迷茫中,不知道该如何有效承担父职和母职,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也许《眷恋》一书可以给当代父母、当代家庭一定的启示。


三、《眷恋》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哲思录


十年前,我编写《“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主题读本》之《学习之道》《孝敬之道》(语文出版社,2016年出版),通过柳恩铭博士博客留言,请求当面指教,并冒昧要求柳博士为该书作序。柳博士于百忙之中认真撰写《香远益清——李香平专著<学习之道>序》。该序言也收在《眷恋》一书中。我接触柳博士的传统经典教育理论已有十多年,也是两本经典心读的读者,对其倡导的青少年传统经典研究早有关注和了解,然而当我读完《眷恋》全书,我才真正立体而深入地体会到柳恩铭博士提出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


《眷恋》一书在“儒之恋”用六篇教育哲理散文全面深刻阐释了柳恩铭博士将儒家文化用于当代教育的深度思考。《守望》一文,柳恩铭博士自述,《唐宋绝句一百首》和《唐宋词一百首》这两本小书让自己的少年时代便有了诗和远方,这也让作者为后来花数十年时间潜心注解《诗经》,从《诗经》中找寻现代教育的出路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除了对传统诗教的深刻反思,柳恩铭博士极力主张将传统儒家经典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中,主张用《论语》等儒家经典养护师生(国人)的灵魂。《期待<论语>走进人心》《复兴孔子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等几篇文章都在揭示儒学经典、儒家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0世纪民国大师胡适写过一本传记《四十自述》,书中回顾了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成为研究胡适学问与人生、民国知识分子成长与教育的重要材料。柳恩铭博士《眷恋》所收录文章源于他四十年来的生活与思考。作为著名儒学研究学者,他自始至终将儒家“仁”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生命实践中,用成年人的视角回望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当代教育研究者的理性思考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探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教育路径,这样的书籍,值得当代每一个家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位校长细读。


散文集《眷恋》的题记“我常常哭泣,是因为深爱脚下的土地”是对“眷恋”的最好诠释!书中有对小村和乡情的眷恋,有对亲人和宠物的眷恋,有对书籍和读书生活的眷恋,有对围棋和高雅情趣的眷恋,有对教育和事业的眷恋,有对文化和祖国的眷恋,这是传统士人在今天这个喧嚣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国情怀!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的刻骨铭心的深深眷恋,正是这本书最感人、最动人的主旋律!


热销图书

轻触可购买

官方微店火热销售中~


- 版权信息 -

本文经作者李香平授权发布

图书相关内容、图片整理自暨大版图书


校对 | 何江琳

责编 | 康   蕊  杨   坤

初审 | 黄   球

复审 | 杜小陆

终审 | 张丽军

暨南大学出版社
以书载道,精益求精;价值出版,文化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