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大地阅读优选”关注我们
谷锈病
谷锈病的病原菌为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在各谷子产区均有发生,尤以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
地发生较重,锈病是谷子上的重要流行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20世纪80年代,由于豫谷1号、冀谷11、金谷米等高感锈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得谷锈病在全国流行为害,90年代后期,通过培育以抗源鲁谷2号为代表的抗病品种,使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辽宁朝阳、河北承德、河北沧州、河南安阳等地均有回升,局部发生严重,特别在南方谷子新产区如贵州黄平、浙江东阳等地有些地块发病较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病害特征]谷锈病可为害叶片(图1-2)和叶鞘(图1-3),但在叶片上发生更加严重。
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产生红褐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稍隆起,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毫米,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周围残留表皮,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即夏孢子。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图1-4),茎秆柔软,籽粒秕瘦,遇风雨易倒伏,甚至造成绝产(图1-5)。抗病品种的夏孢子堆较小,孢子堆周围寄主组织枯死或失绿,或仅产生微小病斑,夏孢子堆不能突破表皮而扩散。据记载,发病后期在病株叶片和叶鞘的表皮下可见散生黑色小斑点,圆形或椭圆形,即冬孢子堆,但是在北方极少见。
在印度,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破布木(Cordia rofsii),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谷子,完成整个侵染世代。而我国北方未见破布木,以夏孢子完成整个病害侵染循环。谷子锈菌为专性寄生菌,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各地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谷锈病为流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谷子生长中后期,一般在谷子抽穗前后开始发病。以夏孢子随谷草、肥料在干燥场所越冬,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夏孢子遇雨水飞溅到叶片上,萌发后通过气孔侵入,在表皮下或细胞间隙中生长,7天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气候条件合适则很快形成发病中心,并向全田扩散,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其病害侵染循环如图1-6所示。流行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发病中心形成期——发病初期病叶率逐渐增加,严重度没有发展,在田间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普遍率扩展期——由发病中心向全田迅速扩展,全田普遍发病,病株率、病叶率急剧增加,为田间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严重度增长期——病株率、病叶率达到顶峰,发病程度急剧增加,引起植株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在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谷锈病的主要流行时期。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7-8月的降水量是决定当年锈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降水多则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低洼地和氮肥使用过多、密度过大田块发病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谷锈菌除为害谷子外,还可以侵染狗尾草、谷莠子等。
[调查要点]在谷子拔节后注意调查谷子叶片上有无锈菌夏孢子堆,在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及时防治。
[防治技术]
(1)种植抗(耐)病品种:培育和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1世纪以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利用鉴定出的9份高抗锈病资源与生产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系列高抗锈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抗锈品种或品系,如冀创1(复1)、复12、复28、532等,2008年提供给育种单位进行应用,并对全国育种单位培育的新品种(系)进行抗锈性鉴定,其中冀创1、冀创2、冀创K11、冀创K12、朝谷13、朝阳17、朝阳18、2016-15、2016-42、燕1001、资源62、浙粟1、浙粟2、浙粟3、济糯谷1号、济0819-10、济10H174、汾133、承646、承17-N1372、张81、九201917、K64-1、长农50等品种(系)抗锈性突出,可以作为抗锈品种或者抗源来加强抗锈育种,避免谷锈病的再次暴发流行。
(2)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季田间及时排水,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谷莠子和狗尾草等锈菌的寄主。
(3)化学防治:田间病叶率1%~5%时,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50%丙环唑微乳剂30~40毫升/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60毫升/亩、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10~20毫升/亩、12.5%氟环唑悬浮剂20毫升/亩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65~80克/亩等药剂喷雾,病害发生严重时,间隔7~10天再防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