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房酿成的悲剧:黄体破裂!提醒:夫妻生活别过火
健康
2024-11-21 12:01
广东
前不久,有新闻报道了一则事件: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在一次亲密行为之后,女方突发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全身冒出冷汗,紧急之下,丈夫迅速将她送往医院。抵达医院时,医生观察到女方已呈现休克状态,随即决定实施腹腔镜手术进行救治。手术过程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女方腹腔内出血量竟高达2000多毫升,这几乎是她全身血量的一半。据医生解释,造成女方大量出血的原因是性行为过于激烈,导致了黄体破裂。这一事件不禁让人发问:难道性行为也存在生命危险?
每个月的月经周期中,女性体内会有一个卵子自卵巢释放。随后,卵子排出导致卵泡壁塌陷,产生众多皱褶。在激素的驱动下,卵泡内残留的黄色颗粒会聚集并增殖,逐渐形成大小如同黄豆或花生米般的结构,这便是黄体。黄体由两种细胞构成:粒黄体细胞负责分泌孕酮,而腺黄体细胞则负责分泌雌激素。不难推测,黄体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做铺垫,为妊娠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黄体所分泌的雌孕激素有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更稳固地着床。一旦受精卵成功着床,黄体便转化为妊娠黄体,扮演着胚胎“守护者”的角色,促进胎盘的形成,确保子宫内环境的稳定。
认为“仅当发生性行为时才会引起黄体破裂”是一种普遍误解。事实上,性活动只是黄体破裂在临床上相对常见的一种触发因素。实际上,更多的黄体破裂事件发生在日常的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因为站起、长时间憋尿,甚至许多女性日常中如用腹部力量收伞这样的小动作,都有可能成为黄体破裂的诱因。黄体破裂通常出现在月经周期的后半阶段,特别是在月经预期来潮前的7至10天内。当腹部遭遇撞击或进行剧烈活动时,以及用力咳嗽、排便或憋尿后排尿的情况下。若患者本身患有基础性的血液系统疾病,或长期接受抗凝治疗,则其出血的风险会增加。黄体富含细小的血管,这些血管有可能自发地或在轻微外力影响下破裂,而当出血量较多时,会导致黄体内部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自发性破裂。女性在性行为过程中,盆腔区域会出现充血状态,同时黄体内的压力也会相应升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腹部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或外力作用,就可能导致黄体破裂的风险增加。
部分轻症患者阴道不会出现出血症状,然而,也有些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的情况。少量出血时,患者或许并无显著感知,然而,若出血量较大,则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冒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突发晕厥。轻症者或许会经历一侧腹部轻微疼痛;而重症者则会突遇剧烈腹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频繁排尿以及肛门下坠感等症状。因大量失血,患者会出现休克征象,具体表现为大量出汗、眩晕目昏、血压降低、以及四肢发冷等症状。
实际上,黄体内部细微血管的破裂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多数情况下,黄体破裂的裂口较为微小,而黄体本身早已适应了这种“静默的自我修复”过程,其中渗出的少量血液能够被自然吸收,不会留下任何不良后果。因此,大多数经历黄体破裂的人只会感受到轻微的腹部不适,甚至毫无察觉,无需过分担忧。然而,若黄体裂口较大,或患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等特殊情况,黄体的自我恢复机制便可能“力不从心”。此时,大量血液会流入腹腔,对腹膜产生刺激,导致腹部疼痛感加剧,血压降低,并可能伴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等失血性休克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不过,黄体破裂本身并不会对日后的受孕造成影响。无论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只要处理得当,都不会对患者的卵巢功能造成损害。对此,女性朋友们无需过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