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但还有些女孩选择了原地过年。
因为对她们来说,长大后注定是没有家的。
有的女孩,直到25岁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父母告诉她:“你毕竟会是外人”;
有的女孩,上大学后被迫腾出自己的房间,让给年幼的弟弟,回家只能睡客房;
有的女孩,在大城市租房打拼,省吃俭用为家里买新房,回家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为什么有的女孩,是一个家的主人,家是为她们遮风挡雨的地方;
而有的女孩,却是一个家的“外人”,家成为了容不下她们的地方呢?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说“有的女孩长大注定没有家”?
来源:unsplash
这之后,应该再加一句“特别是有弟弟的”。
“姐姐”从小就被训斥:“你是女孩,你要懂事,要让着弟弟!”
“姐姐”从小就被教育:“你是女孩,学习好不如以后嫁得好。”
年过26岁的胜男,从刚扯上结婚证的堂姐手中接过棒,正式成为一名农村“大龄剩女”。
去年,胜男回湖南老家过年,这本是一大家子齐聚一堂的大好日子。
但还未开席,胜男的“终身大事”,就已成为一道重头菜,供饭桌前所有人津津乐道。
“你也快成老姑娘了,赶紧钓个‘金龟婿’,给你买个房子,你就有自己的家了。”
听完这一席话,胜男有些摸不着头脑。
她疑惑地环顾四周,看了看一脸讪笑的父母,这里难道不是自己的房子吗?
难道不是自己的家吗?
来源:pexels
她回想起刚搬入新家时,小自己10岁的弟弟随意选自己的房间,而自己只能选弟弟挑剩下的;
弟弟满月没多久,父母便开始考虑为他买房。
准备将来的“老婆本儿”,而自己只能节省早餐钱,给自己买课外书。
她才明白那番匪夷所思的话背后隐藏着深意:
父母和弟弟,才是这个家的主人,自己只是寄居的客人;
父母不会花一分钱为自己买房子,想要有房子,自己就得嫁人。
在父母眼中,无论胜男多么孝顺,始终是一个要嫁到别人家的“外人”。
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胜男总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为什么总在醉酒后哭诉自己没有家。
来源:pexels
什么叫“家”?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给出的答案是:
“一个当你想回去,而别人不能拒你于门外的地方。”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
家是一个人的“心理氧气”,事关我们的生死存亡。
在心理学中,精神动力理论认为,家连接着孩子的情绪感受,是最重要的“安全基地”。
在很多人的心里,有家人的地方就是“自家”,是永远的港湾,是任由自己肆意撒野的安全堡垒。
但在胜男这里,她就是这个家的过客,永远是被忽视、被放弃、先牺牲的那一个。
都说“血浓于水”,但作为一个家的女儿, 终将成为“泼出去的水”——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一定是神圣的、无条件的。
事实上,“无条件关爱”的理想化父母,是一种脆弱的浪漫幻想。
父母的爱,其实是无条件关爱和有条件要求的配比结合,多少带点功利主义。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女孩长大后注定没有家”:
因为有些爱是父母利弊权衡的结果,她们是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
她们缺的不是家,而是父母的爱。
她们不仅长大后没有家,她们从小就没有“家”。
胜男始终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夜晚。
来源:pexels
那时她与父母还住在两房一厅的老房子里。
因为弟弟吵着要有自己的房间,胜男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搬到满杂物的储物间睡觉。
胜男半夜惊醒,发现整个家空空荡荡没有人,安静到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呼吸,而大门是敞开的。
这让年幼的胜男倍感恐惧,她只能裹着厚实的棉被,以寻求一丝安全感。
不知过了多久,村里有人敲锣说地震了,胜男跑到村里的空地。
她远远地看见,父母正抱着弟弟和邻居谈笑风生。
原来父母早就抱着弟弟跑出家门避难,唯独把自己落在了家中。
当父母的目光扫向自己时,他们沉默了——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被整个家抛弃了,是一个没人要的“孤儿”。
这件事成为胜男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来源:pexels
不被偏爱的女孩,都有着破碎的内心世界。
她们的安全感在长期的情感忽视中分崩离析,常年被贬低的生活让她们无法摆脱自我憎恨……
即使胜男已经足够优秀,她的脑海中总会响起一个自我批判的声音:
“不管你怎么努力,你都不够好,比不上男孩。”
受困于这样的声音,胜男被迫竖起浑身的刺,用厚重的盔甲武装自己——
总是显得很强势、表现得很冷漠、执着于证明自我价值。
这个内在声音也投射在了胜男的亲密关系中。
她习惯性冷暴力,故意和其他男生暧昧,以考验对方的诚意。
前男友曾留给胜男一句话:“你的心硬邦邦,我怎么捂都捂不热。”
来源:unsplash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自我保护——
由于长期在痛苦的煎熬中,胜男害怕受到伤害;
所以在感到痛苦前,她把这份痛苦先转嫁给对方,以保护内在的自卑不被发现。
实际上,她的内心极度渴望被人看见、被人在乎、被人接纳。
不被爱的伤痕是永恒的刺青,不被偏爱的女孩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适应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从我们出生起,父母是我们在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家庭是我们的港湾。
承认父母并没有那么爱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家的“外人”,无异于抽走了我们生命中的终极支撑。
如果你想朝积极的方向努力,被人看见、被人在乎、被人接纳……
你必须摆脱这颗顽固而致命的绊脚石:
承认自己不被爱,并且学会更爱自己。
如何才能爱自己多一点?以下有3个小建议供参考:
来源:unsplash
1、学会自我宽恕,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
自我宽恕的关键所在,就是学会正视、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其他人对你的期望。
你可以试着:
写下原谅自己的过程。记录你的真实感受,这是一种自我解放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抵抗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肯定你的自我价值。定期提醒自己,你是有价值的美好之人,每当消极的想法出现时,学会对自己说:“我宽恕自己”或者“我不会让愤怒吞噬自己”。
来源:pexels
2、 练习自我感恩,将“自我否定”转化为“自我肯定”
学会感恩目前、此刻、当下的自己,感恩你目前所有用的一切。
自我感恩能够将原有的“自我否定”,由内而外地转化为“自我肯定”。
试着每天写下至少3件关于“感激自己”的小事。
例如,感恩自己拥有可爱的酒窝,感恩自己今天穿了漂亮的裙子,感恩自己今天学会了做一道菜。
可以选择在起床时或睡觉前记录:
起床后记录,能帮助你开始新的一天;
睡觉前记录,则能将一整天的情绪卸载,提升睡眠品质。
来源:pexels
3、采取实际行动,向自己证明“你爱自己”
这就像谈恋爱一样。
你的伴侣总在口头上说“我爱你”,但如果他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那么你可能不会相信他的诚意。
所以,如果你要爱自己,就必须向自己证明“你爱你自己”。
比如,你可以下班后买一束可爱的小花送给自己;
买一些可以实现目标的课程或者工具送给自己;
或者为自己挺身而出,去抵抗那些冒犯自己的人。
任何表现出自爱的小举动,都可以帮助你“看见”你爱你自己。
写在最后
在此,借用席慕容的一首诗,献给“没有家的女儿们”:
在这人世间,
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
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
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
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亲爱的女孩们,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并不是有房子,才有家,也并不是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
而是有爱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愿每一个曾在孤独中彷徨的女孩,都能找寻到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