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邹良洪品评基酒
2000年,邹良洪通过社招进入茅台。在制曲车间工作两年后,他主动申请到制酒车间当制酒工,也遇到了自己酿酒路上的启蒙老师。
刚到制酒的邹良洪对工艺一窍不通,完完全全就是个小白。不过,他踏实肯干,骨子里有着勤勉好学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专劲儿。酒师刘清祥瞧着他特别上劲,便时常为他耐心讲解制酒的奥秘,悉心指导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邹良洪自然不会放过这般难得的好机会,一来二去,虽说两人并未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但早已达成了一种默契,仿佛有个无声的约定,悄然间成了师徒关系。就这样,刘清祥为邹良洪开启了制酒之旅的大门。
“只要肯干、能吃苦,我坚信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老师也总是毫无保留地指导我,为我答疑解惑,让我的进步如同搭上了快车。对于老师,我满心都是感激。” 在刘清祥的带领下,邹良洪认真学习,润粮、下沙、上甑、摊晾……每一个动作要领、每一个细节把控,他都仔细领会,认真揣摩。每当遇到自己悟不开的问题,他那股执着的劲儿就上来了,非得找到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
邹良洪正在摘酒
在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努力下,邹良洪一路成长,2004年晋升为班长,2006年升为酒师。成为酒师后,邹良洪先后辗转多个班组,但老师的教诲他总是铭记于心,“老师告诫我,茅台工艺博大精深,要戒骄戒躁,把基础学扎实,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日益精进。”
尤为深刻的是,2012年邹良洪来到了一个新班组,面对生产不达标的情况,他和班组员工一起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要求进行改进,最终在来年迎来了产质量的双丰收。“茅台酒的生产受环境、温度、工艺操作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复杂,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解决难题。”对于老师的话,邹良洪躬身力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凭借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与执着钻研,邹良洪持续掌握并精耕细作制酒工艺,以匠人要求精心打磨自己。最终,他也以一颗匠心培育了更多的匠人。
李波查看堆积发酵情况
自当酒师以来,邹良洪前后共带了五个徒弟,这当中有的已经出师,有的还在学习中。现制酒七车间21班酒师李波,是他带的第一个徒弟。谈起自己的老师,李波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一路的成长,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即使现在,我也经常向他请教,帮忙指导生产。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他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现在我也带了徒弟,我会把老师寄予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让茅台酒酿造工艺代代相传,辈辈坚守。”
余兴鸿(左)在邹良洪(右)指导下上甑
现制酒七车间23班副班长余兴鸿,也是邹良洪的徒弟。当见到余兴鸿时,他正在邹良洪的耐心指导下上甑,“见汽压醅”“轻、松、薄、匀、平、准”……邹良洪讲得仔细,余兴鸿也做得有板有眼。不多会,汗水已然浸湿了余兴鸿的衣衫,可在邹良洪的眼中,这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仍需多加练习。
“老师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对我们的要求极为严格,总是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甚至还会亲自手把手教学。生活中也关怀备至,师兄弟们都对他敬重有加。今后,我必将更加努力学习,绝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
邹良洪(中)和班组员工分析堆积发酵情况
当然,邹良洪可不仅仅对徒弟认真负责,作为酒师,他对班上的每一个人都极其用心,对于生产工艺也始终怀揣敬畏之心。无论是在宽敞的晾堂上,还是在热气腾腾的酒甑旁,抑或是在弥漫着浓郁酒香的摘酒池边,都能瞧见他忙碌的身影。他还时常把大家伙召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和总结生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仔细查找不足之处。今年,在他的带领下,班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邹老师就是这个班组的主心骨,总能巧妙地把大家伙紧紧凝聚在一起。面对大家的疑惑,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对待工作,他更是尽心尽力,全情投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着实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对于邹良洪的言传身教,班上的员工都极为佩服。
传承的力量,凝聚在深沉的匠心里;茅台的芬芳,沉浸在岁月的酝酿中。在茅台,正是有着许多邹良洪般的匠人,他们尊师重道,勤加习得酿造技艺之精华,并毫无保留、倾尽全力地传授给徒弟,以一颗赤诚的匠心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凝聚起传承的强大力量,助力茅台酒香芬芳四溢。
来源:贵州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