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巴黎车展那叫一个热闹非凡,特别是廉价电动汽车,简直是随处可见。Stellantis、雷诺、大众这些汽车界的大牌,都在展会上亮出了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可这里有个特让人好奇的事儿,这些价格亲民的车会不会在美国现身呢?答案目前还是个谜呢。以往的巴黎车展,那都是高端电动汽车出尽风头,可今年完全不一样了,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现在大家的目光都被那些价格亲民的车型吸引了。为啥会这样呢?这还得说说咱们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像比亚迪、小鹏这些车企,它们推出的电动汽车那是又便宜质量又好,在市场上发展得风生水起,这可给欧洲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逼得它们不得不改变策略。雷诺、Stellantis 和大众等车企纷纷拿出更便宜的电动汽车,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吸引过来。不过,新的问题来了,这些在欧洲市场越来越多的低成本车型,能跨越重洋去到美国吗?先来说说雷诺,这次车展它可出了大风头。它的新款 R5 电动汽车,售价仅 25000 欧元(折合美元 27100 美元),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这款车把复古风格和经济实惠融合得那叫一个精妙。R5 其实是上世纪 70 年代经典车的电动升级版,在当年石油危机的时候,老款 R5 那可是性价比超高的驾驶利器。现在这个新版本的 R5,就是要在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延续这种辉煌。而且雷诺还有价格稍高一点的 R4,这两款车让雷诺的小型经济型电动车型阵容更加丰富了。不过,雷诺首席执行官 Luca de Meo 也说了实话,他指出:“现在大家对电动汽车的态度可不太乐观。” 价格频繁波动,再加上充电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这两个问题就像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成了当下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即便如此,雷诺还是很有决心,看样子是一心要让更多的司机开上电动汽车。再看看大众,在巴黎车展上,它虽然没推出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廉价电动汽车,但展示的 Elroq 也有亮点。这是大众旗下斯柯达品牌的一款紧凑型插电式 SUV,价格大概 33000 欧元(约合 35500 美元)。这个价格虽说没达到大家对廉价电动汽车的预期,但和市场上那些贵得吓人的电动车型比起来,还算便宜一些。大众其实对经济型电动汽车有更大的计划,它正在准备推出 ID.2all,这是一款售价 25000 欧元(约合 27100 美元)的电动掀背车。要是这款车能推出,很可能会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但麻烦的是,这台车要到明年晚些时候才会上市,而且基本上不太可能进入美国市场。现在大众正一门心思地搞美国市场的高端车型,像 ID.4 SUV 就是重点。大众在美国市场一直以来都是靠大型汽车取胜,现在要推出更小、更便宜的车型,就像是一场冒险赌博。不过呢,如果哪天市场对廉价电动汽车的需求突然猛增,ID.2all 说不定能让大众在大西洋两岸都备受关注。只是目前来看,大众还是比较谨慎,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在美国的电动战略上走得很稳。还有 Stellantis,这次也凭借它的廉价车型吸引了不少目光。比如说雪铁龙 ë - C3,售价 19999 欧元(约合 21500 美元),这可是车展上最便宜的电动汽车之一。为了降低成本,Stellantis 和零跑汽车合作了,目标就是生产更小、更便宜的汽车,增强竞争力。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合作能不能让这些车型出现在美国市场呢?Stellantis 本来就面临着重振全球销量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刚经历了艰难的一年,而且它在美国的产品布局里,还没怎么重视低成本电动汽车这一块呢。那美国消费者能不能盼来这些廉价电动汽车呢?很遗憾,目前这些廉价电动汽车什么时候(甚至会不会)进入美国经销商那里,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美国消费者一般都更喜欢大型车,像 SUV 和卡车之类的,所以这些欧洲的小型车可能不太符合他们的口味。而且美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和欧洲一些国家比起来,那真是差得远了,这就使得汽车制造商不太愿意把这些低价车型推向美国市场。大众的发言人明确表示不会把 ID.2all 带到美国,Stellantis 也有类似的说法。虽说 Stellantis 的雪铁龙品牌本来就不在美国销售,但一般车企可以通过重新贴牌,用美国汽车品牌在美国卖车,可 Stellantis 的发言人表示他们没这个打算。不过,随着比亚迪这些中国品牌用便宜的车型在欧洲市场大显身手,欧洲汽车制造商可能也会被逼得去美国开拓新客户。那美国消费者到底能不能享受到这些低成本电动汽车的好处呢?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大家可别抱太大希望,还得慢慢等。总之,这次巴黎车展上,那些价格亲民的电动汽车大放异彩,可美国消费者就可怜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雷诺、Stellantis 和大众都在努力拓展廉价电动汽车市场,可这些车型能不能去到美国,还是个未知数。更糟糕的是,因为拜登政府今年早些时候出台了 100% 的关税政策,美国消费者短期内是别想看到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了。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市场还是会被那些昂贵的车型主导,而欧洲消费者却有可能率先体验到这些低成本电动汽车带来的便利,真是同人不同命,美国消费者可太 “可怜”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