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影视讲解和评说,偏向近代史、成长类以及犯罪题材。在这个自媒体大爆炸的时代,借助这些影视自媒体速览一部影片,确实是取巧的方法。而我最念叨的还是央十科教频道的【第十放映室】,可惜停播了。
最近看到某个博主介绍《阿甘正传》,老实讲,很多经典都只知道名字,没看过,看完后不禁联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要改变和要坚守是共存的,今天明天总是更重要的。艺术都是基于现实来创作,所以影片自然存在时代烙印,也就是说,从里边的一些共通点,总能找到那个时期的人与事的模样。
当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时,《肖申克的救赎》就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促使一大批科幻片、谍战片面世;当美利坚科技、文化、经济迅速上升时,诞生一群美国英雄,传播美国梦;当美国梦破碎时,《小丑》的哥谭市登上大荧幕。多元复杂的美国,甚至拍出了《为奴十二年》。
也就是人民需要什么,艺术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创作,注意不是主观的想要,脱离群众的艺术不是好艺术。站在人民对立面,人民自然会投下反对票。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凡是看上去行为反常的人,都表明他正承受着一座大山。历史不会在意具体的某个人,描述的是各类群体,概述的是各种规律。同理艺术无法与群众脱节,我们无法脱离人民群众。
香港、台湾影视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兴起与时代大背景有关,同样的,风靡一时的粤语歌坛也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应运而出。当大陆的话语权逐步提高时,它自然走向衰落,它狭小的落后的话语无法满足新生代的人民群众。
当“我”弱小时,“我”一定失声,当“我”强大时,“我”一定会去夺回话语权,“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观察大陆影视业,如今大陆有足够的家底拍出《流浪地球》这类电影。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培养了大量人才,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新时代的大电影是高度工业化下的产物,人员集群,技术集群,集体意识,高需求的观众促使行业发展。
《大决战》三部曲是80年代以国家意志完成的巅峰之作,其成本放在现在看是高昂的,只有国家才能动员如此多的人力,也只有国家才能协调众多资源,顺利完成这个全国献礼。
而现在,我们的电影市场完成了工业化,以更低的成本,打造出能触动绝大多数国民的影片。一方面极大地贴合我们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必将弱化西方影片在华的市场。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贴合时代,服务人这个主体,而做不到这些的,都必将被遗忘。
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我们就是人民群众,争做先锋队,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