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说过:“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行轨迹,却计算不出人性的疯狂。”而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恰恰就是复杂多样的人,由此可以想象管理者平时面临的压力有多大。K哥经常收到身处管理岗的读者朋友们的私信,吐槽他们在工作中的焦虑和迷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今天K哥就和大家分享5句话,这些话在K哥近20年的管理工作中都亲测有效,希望也能给你们带来帮助。
有工作,就有目标
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如果一个团队或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很容易效率低下,甚至南辕北辙。因此,设立明确具体的目标,就成了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STAR 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目标制定方法,它包括情景(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大要素。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背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需要做哪些事情,你是怎么做的,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情境(Situation),也就是目标的背景环境。举个例子,在激烈竞争的行业背景下,目标如果设定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这就要我们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行业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等情况,并做出综合的评估和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恰当合理地制定目标。
任务(Task),明确了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仍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为例,相应的任务就会包括市场调研、优化产品设计、加强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内容。
行动(Action),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行为和步骤。继续上面的例子,针对市场调研的任务,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客户等行动;对于优化产品设计,可以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引入先进技术、进行用户测试等行为加以实现。而对于加强市场营销,则可以制定营销策略、参加行业展会、开展线上线下推广等活动达成。
结果(Result),也是目标最终完成的效果。比如,通过上述行动,期望达到的结果(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10%,而且企业品牌知名度、客户满意度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STAR 原则不仅可以让工作的目标变得清晰具体,还便于成员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对照,同时也能让事后的评估复盘变得更轻松高效,绝对是一个实用易用的好工具。
有目标,就有计划
有了清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目标管理方法,曾被Google等众多科技公司广泛应用。
Objective(目标)是 OKR 的核心,它往往描述了一个需要完成且鼓舞人心的愿景。比如,“下季度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20%” 这样的目标,能够让团队成员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凝聚力。这里要注意,目标的设定要有明确的时间范围,可以以月、季度、年为单位,这样能促使团队集中精力在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同时,目标应由明确、具体的团队来执行,确保责任清晰,避免以后的相互推诿。
Key Results(关键结果),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关键结果必须可衡量,并且与目标直接相关。比如,为实现 “下季度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20%” 的目标,可以设定关键结果为开展 10场大型市场推广活动、吸引至少10w个新客户、优化产品功能使客户满意度提升至70%等。每个目标通常设置 3 - 5 个关键结果,且都应设定明确的指标和落实时间,用以跟踪和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
OKR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制定通常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高层管理者确定公司的总体目标,各部门和团队再根据公司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和关键结果。同时,员工也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关键结果,经过与上级沟通协商后确定。这一方式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方面,起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OKR 还常常被拿来与传统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相比。对照之下,KPI 更注重结果的考核,而 OKR 则更回归业务目标本质,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而且OKR 也更具灵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在不确定的环境下,OKR 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计划,就有执行
计划制定完毕,关键在于执行。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一种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方法,强调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循环改进,以确保目标的最终达成。
1. 计划(Plan),计划阶段需要明确目标和策略。根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的计划,包括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要因、制定计划等环节。
2. 执行(Do),执行阶段是将计划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团队成员要按照措施计划的要求,不打折扣地落地执行。比如,在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项目中,研发团队根据计划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部门进行试制和测试,销售团队进行市场推广准备等。
3. 检查(Check),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效果。比如,在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需要查找原因,确定问题所在。
4. 行动(Act),行动阶段就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对应措施。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返回到计划阶段;如果对结果满意,就对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这个阶段是持续改进的关键,成功的经验,加以标准化供下次使用或参考;遗留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 PDCA 循环,再次加以解决。
PDCA循环曾被无印良品、丰田汽车等企业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足以证明这一工具的价值和有效性。
有执行,就有检查
执行过程中,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清单革命》一书中提出的清单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位医生,他从医院的清单革命,推及全社会,强调了清单在帮助我们避免“无能之错”(意思是虽然掌握了正确的知识,但却没有正确地使用知识而犯下的错,与之对应的是“无知之错”)、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按照计划执行的重要意义。投资大师芒格,对这本书大为推崇,并给作者寄了一张2万美金的支票表达敬意。
简单来说,清单思维是一种通过将复杂的工作流程、关键步骤和重要信息,以清单形式呈现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类记忆和注意力有明显局限性,尤其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仅凭大脑记忆很容易出现遗漏和错误。但这个“清单”绝不是简单的任务列表,而是一种系统化的检查工具,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遗漏关键步骤,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清单思维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把问题分为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和极端复杂问题三类。针对简单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执行清单”来确保步骤不被遗漏,比如一份简单的家庭采购清单。复杂问题则需要“核查清单”,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核查清单,涉及多个施工环节和质量标准,需要一一对照查验。而极端复杂的情况,像大型手术或航空飞行,则需要核查清单加上“沟通清单”,确保团队成员之间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协同操作。
举一个ERP开发的例子,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要明确列出系统要支持财务、人力、供应链等模块的基本功能需求。这就需要执行清单,让团队成员清晰了解目标,而不至于记错或遗忘。到了设计与开发阶段就需要核查清单,比如对于技术架构,确定采用分布式架构,并在清单中详细列出各个子系统间的接口规范;在代码开发层面,检查点包括代码是否符合设计模式要求、关键算法的复杂度是否在可控范围内等。测试与上线阶段的情况更为复杂,涵盖功能测试清单,性能测试检查点,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运维人员之间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沟通等,这就需要核查清单加沟通清单。
不同的阶段和场景,配合不同的清单,确保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持续、正确、高效地把事情做好,这也正是清单思维的最重要意义。另外,清单思维还要秉持简洁原则、设置检查点原则、不断更新原则,使其具有更好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有检查,必有奖惩
检查的目的,无非是发现问题并进行奖惩,也就是给予正向或负向反馈,从而确保整体工作的正常运作。因此,奖惩机制对于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交易效用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激励机制的框架,帮助管理者在员工表现与奖惩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该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提出,它指出交易效用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差额的效用,即当实际价格低于参考价格时,消费者会感受到正向的交易效用,觉得自己得到了实惠;反之,当实际价格高于参考价格时,就会产生负向的交易效用,消费者会觉得吃了亏。在管理领域,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延伸应用到对员工的奖惩机制中。
当员工因工作失误面临惩罚(罚款、降级等)时,会觉得自己付出了高于预期的代价,就如同在消费中感受到了负向交易效用,会产生失望甚至不满情绪。但这种负向交易效用,却能帮员工“长记性”,会促使他们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再犯错,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而奖励(奖金、晋升等)则会给员工带来正向交易效用,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超出预期的回报,就像消费者以低于心理价位的价格购买了心仪的商品,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合理运用交易效用理论,进行奖惩,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避免犯错,实现管理目标。但也要注意,无论奖惩都要有所依据,这样才能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还要注意奖惩的及时性和公开性,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奖惩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即人。管理企业的本质,其实就是管人。因此,管理者不仅是职场上的领导,还必须是洞察人性的高手,希望以上几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人性,玩转管理。
号主简介
- END -
K哥在视频号讲干货啦~
赶快关注吧!
下面分享:《35岁以后长相年轻的人,一定要跟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