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衢州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专栏,将陆续刊登衢州市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故事,讲述老领导在衢州人大工作的回忆点滴,转发相关人大制度理论文章和常识知识,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好,以此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在路上》
衢州市人大代表、衢江区知联会副会长
余慧仙
有的路,是用脚去走;有的路,要用心去走。
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是来自衢江的人大代表余慧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人大代表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一名来自新闻战线的人大代表,2年来,我时刻牢记使命担当,用“一直在路上”的精神,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代表履职赋能。下面,我就讲讲我“在路上”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根水管的故事。2023年市两会前,听说一些偏远山村和城郊农村逢节假日用水不畅,我便想到提一份建议议案。但作为市人大代表,建议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保证这种广度和深度?我想深入的调查是前提。于是,我利用工作生活之便前往衢江、开化农村调查,听取老百姓以及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同时,联系江山、常山、龙游等地主管部门和当地百姓,了解农村饮用水情况。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之后,我提出了“供水主力军挺进农村”的建议。其间,我又和市水利部门多次对接沟通。
建议提出后的半年,衢江北部、柯城航埠等加压泵站陆续建好,开化等县市对单村水站进行了整改提升。我想,正是扎实的调查,让建议议案和民生诉求之间有了更高的适配性,也为承办部门提供了可靠的解决路径。
这根水管的故事,就是我用调查找说头,让建议议案有料有效的故事。至今,我一共提出了8件建议议案,每件均得到有效的落实。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一篇报道的故事。
代表活动于我而言,既是履职,也是采集新闻线索的好机会,我用一名记者的嗅觉,从中发现和挖掘典型报道。
2022年8月25日,我在参加民生实事项目视察活动时,听到大洲卫生院院长随口提到一句,“哪怕山头上只有一户人家也要去服务”。听到这句话后,我当时就想,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服务对象?事后,我刨根问底,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对象不少,而且每月都要上门为他们服务。当时,我正在市委宣传部借用,外出采访不太方便。但为了写这条稿子,我千方百计利用碎片时间,一人身兼文字和摄影 摄像,跟着医生去巡山,最后实地采访写成了“一个山头一户人家 家庭医生10年服务不缺席”“家庭医生巡山记”等多篇全媒体作品。最后,图文和短视频在新华网首页、潮新闻、美丽浙江、衢州日报头版等平台刊播,从而让衢州市的民生实事好做法被更多人看见。
两年来,我用类似的10多篇报道,让衢州人大的众多典型做法可传可学。
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工作室的故事。
想百姓之所想、想政府之未想,人大代表要善于寻找百姓心声与政府决策之间的链接点。为了做好这一点,我在去年成立了人大代表“社慧观察室”,意在做百姓想说、政府想听的调查。
去年9月底开始,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我开展了“关于青年留衢就业创业”的调查,完成了8000多字的调查报告撰写。在市、区两会期间,我据此报告提出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议案。目前,两件议案都已办结,我提出的建议被充分吸纳。我又在e览衢江上开设“社慧观察”专栏,将调查报告碎片分解推送,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营造氛围。观察室现已进驻区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未来,我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做一些更有意义有深度有效果的调查。这,就是一个工作室的故事。
人大代表,代的是百姓,表的是民意,一计一策一言一行事关人民利益,只有走出去、深下去,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人大代表。我,将一直在路上,与党委政府同向,与百姓同行。
最后,我用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演讲:
如果说,
挺拔的树木是森林的脊梁,
巍峨的高山是大地的脊梁,
那人大代表就是,千万百姓的脊梁!
当我凝视山脊,
我,
感到了身为一名人大代表的骄傲!
谢谢大家!
来源: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