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院丰台分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题系列培训——科技教师培训活动(第三场)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开讲,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孙震担任培训主持人,丰台区各中小学科技教师参与本次培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培训包含《科学家精神引领中国科技》、《航空航天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如何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光学与视觉>: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学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统文化科技体验课程设计》六大专题报告,旨在全面提高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助力其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提升。
北京市西城区学科带头人、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高级科技辅导员赵溪解读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分享了如何围绕科学家精神进行课程设计,为科技教师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北京一零一中学教师孙越从STEM教育的典型教学模式出发,阐释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项目设计的定义及其黄金七要素。孙越老师介绍了一零一中学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以及五位一体的航天STEM特色课程群的发展历程,结合所授物理学科的实践案例为现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专职副书记郭佩芸围绕如何构建校园气象科普的框架体系,介绍了校园气象设施建设、气象社团组建、气象科学课程开设、气象科普活动开展、气象科学实践开展、校园气象科学展评活动组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项目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支撑能力提升等八方面实践经验,讲解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防灾减灾、资源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提供经验借鉴。
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朝聚眼科业务副院长郑亚洁以其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的《光学与视觉》选修课出发,介绍了眼睛的基本结构,眼睛里的光学现象及光与近视等内容,针对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康意识和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领队郑子杰老师围绕如何开展中学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从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成长的出口规划、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他还对丘成桐中学科学奖、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国内外比赛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学科教育带头人穆晓萌以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青少年科技馆的“龙娃探隆安”传统文化科技体验课程为例,从相关政策依据出发,对该课程的学科逻辑、环节设置、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本次培训通过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将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相结合,为科技教师提供了多元化、前瞻性的教育培训体验,助力科技教师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