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气象事业的发展•作者:殷坤才

文摘   2024-07-30 22:42   四川  

击上面的“绵竹文学”免费关注

本文首发来自微信公众号:绵竹文学

点击播放↓

(此图来自网络)

图文   殷坤才

MIAN ZHU WEN XUE

  

气象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科学,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市的气象事业已是较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新型气象事业,涉及的不仅是农业了,而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回顾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那是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苦的道路。

  
气象作为一门科学,尽管它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但从它发展的轨迹看,几千年来也仅停留在对灾害性天气的文字记述和通过物候观测,各种自然现象的出现,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定性地总结出了一些种植、养殖和看天的经验,而缺乏定量的观测、记录,直到近代,进入仪器观测时期,才逐渐有了定量的记录资料。
民国八年〈1919年〉,在县城南郊实业所农事实验场〈精忠观:现机械厂内〉始设一雨量观测站。民国十七年〈1926年〉停办,现无资料留存。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绵竹县政府在县城南郊高尊寺绵竹县农业推广所内建立一个四等测候所,配备测候人员一人,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风向、雨量、蒸发、天空状况等,每月旬报三次,月报一次,每月观测月报表三份,报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研究所,十三区专署,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撤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又恢复,不久就停止了。这个测候所的资料残缺不全,我市没有保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气象资料天气预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各地迅速建立起了一批水文气象观测点。1953年在我市汉旺建立了水文气象观测站。进行温度、湿度、降雨量的观测。1953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气象部门转变建制的命令,将气象系统设在地方的观测站点、管理机构统统由军队转移到地方政府管理,并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大量设置观测站点。随之,又发出了全党全民办气象的号召,在这个形势下,1958年底开始筹建绵竹县气候站,地点在绵竹县城南郊精忠观后(现在绵竹市西南镇兴泉村二组),并于195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工作。


气候站建成后,全站只有三个人,观测温度湿度、蒸发、降雨量、日照、风向、风速,没有自动记录和遥测仪器。到气候站是从精忠观旁的田埂路,照明用煤油灯,吃水到附近史家院子、廖家院子挑、职工上班、住宿、值班均在三间土坯墙平房内。直到1965年,绵阳专区气象台拨款,修建了四间砖混结构的平房,解决办公、值班,同时安装了两线照明线路。直到1976年,随着职工增加,县财政解决了部分经费,砍伐了建站初期种植的树木,建了六套职工住宿平房,每户约35平方米,同时在院内打了一口井,结束了气象站长达十八年到老百姓家挑水吃的局面。
以后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站、局站合一,人员增多,业务扩展,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地解决了自来水、天然气、职工住房等问题。同时修了一条通往市区街道的机耕道路,同时在安顺路植物油厂旁新征地一块,修建职工宿舍、办公楼,解决气象局远离市区、远离领导机关的局面。


从1959年起开展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开始,到现在运行的自动观测站已经有五十年了。1961年增设大气压力观测。1963年开始增设地面和浅层地温观测。1967年增设气压、温度、湿度的自动记录。1968年增设电接风向风速仪。1985年增设遥测雨量器,同时,气象资料的传输也由初期的从邮电局拍发电报到利用高频通话作为辅助通话工具传递气象报告,到1996年,基本上不从电信局拍发气象报告了,改为电话直接传递,到2000年改为从计算机网络上直接传输了。
那么,天气预报的发展更是令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绵竹气象站建立初期和所有的县级气象站一样,人员少,无资料,只能依靠上级气象台发的天气预报进行补充订正,然后对外发布,此外,别无其它办法.。因各地气候背景、地理、地形的差异,天气变化差异很大,因此,这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比较低,所以,人们戏称气象站是“谎报站”。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对气象资料、天气预报的需求更加突出。这时。随着资料年代的增长,人员增加,尽管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但由于气象站远离市区,业务工作繁重,因此,无人参与任何造反组织、参与社会上的活动,全力抓业务建设,率先在县级气象站专设了预报组,固定预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组织全站人员进行预报“四个基本”的建设(即基本工具、基本方法、基本图表、基本档案),全站人员任务分到人头,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日,经常加班到深夜。没有加班费,没有夜班费,凭的是一种精神。1975年2月抽调人员参加绵阳地区气象局组织的低温、寒潮会战(剑阁会战)。1976年4月的暴雨、洪涝会战(罗江会战),采用多种方法配套,重点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概率理论,利用天气学原理、气象学理论、群众经验、预报员经验搞出了一大批长、中,短期预报工具、模式,又从中提炼选择。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78年形成了春播(3-4月)、双夏(5-6月)、汛期(5-9月)盛夏(7-8月)、三秋(9-11月)、冬防(12-2月)等六个基本配套工具和低温、寒潮、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中、短期预报模式和工具,以及小雨、中雨、大雨等日常晴雨预报的中、短期预报工具和模式。
有了这些基础后,绵竹气象站的预报水平、质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服务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好评。1978年,四川省气象局将绵竹气象站确立为县站天气预报“四个基本”试点站,“四个基本”验收为四川省第一个合格站。四川省气象局、绵阳地区气象局先后在绵竹召开全省全地区的预报方法现场会、交流会,并先后接待了来自省内外各兄弟台站以及省外远至新疆的兄弟台站来绵竹交流经验。
以后,随着气象传真机的配备、通讯工具的改善、计算机的配置,以及四川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绵竹进行的暴雨课题研究和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站的建立,大量的最新气象资料、信息的接收给我们的天气分析预报提供了更大的、更广的、更细致的信息量和依据。
我们的补充订正天气预报从1975年基本结束,现在除公众气象预报服务外,针对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可以为领导以及各部门、各行业提供不同需要的各类专业、专项、专题预报、分析、论证。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短短的三年时间,我们绵竹市气象局完善了机构,局内设办公室、综合业务科、科技服务科、资料室,经市编委批准建立起了绵竹市防雷中心、绵竹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经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绵竹市气象广告部,建立了“9210”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站,“12121”气象预报信息台,四川省农村综合信息网,绵竹市信息服务中心,自动观测站。一个新型的、较为现代化的气象事业机构已初步形成。我们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农业气象服务周期服务表,大、小春生产服务程序,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一览表。
我们正搞好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中心的气象服务,努力实现气象部门对社会做出的“决策气象服务领导满意,公众气象服务群众满意,专业气象服务用户满意”三项庄严承诺,为绵竹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绵竹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准确及时的、优质气象服务。


气象局远离市区,远离领导机关,交通不便,领导想到气象局来看一下,了解一下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看一下现代化设施,了解一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天气变化,往往不能成行,只能在电话中了解一下。
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调研,了解到气象局实际情况,在德阳市气象局的配合下,四川省气象局,特别是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紧临市委,市政府划拨了一块十几亩大的土地,新建了:绵竹市气象局。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天气预报会商室,整洁的观测场,幽静的绿化带,二零二零年教师节运这天正式搬进了新居。
搬进新居后,市领导经常光临指导,在大屏幕前,观看天气图表,卫星云图,亲见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过裎,了解到气象工作者的艰辛,为防洪,抗旱,防灾减灾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联合什邡市,投巨资在观鱼新建了气象雷达观测站,配合气象部门在全市布设建立了七十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仅在被人们称为云彩上的路:绵茂公路。就设自动气象观测站二十多个,保障了这条天路的安全运行,被人们称为:天路之眼。在二零二四年七月山区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现在的绵竹市气象局,有了现代化的观测手段,天气会商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遍布全市的自动气象观测网点,有了雷达千里眼,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基层气象机构,正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步完善,在气象服务,天气预报上,正向定量化,精准化,更加现代化的大道上迈进。

(此图来自网络)


往期作品回顾

民间故事||真假善人•高国光讲述 /殷坤才整理

随笔||秀才并非虚名  绵竹科考那些事•殷坤

~~~~

暴雨•作者:殷坤才

富新叶家糖铺那些事•讲述:高国光/整理:殷坤才

洪水•作者:殷坤才

秋到云盖村•作者:殷坤才/朗诵:林夕

明堂•作者:殷坤才

今年冬天有多冷•作者:殷坤才

特校印象•作者:殷坤才

龙年到底有好热•作者:殷坤才

从瑞雪到龙年•作者:殷坤才

绵竹消失的泉埝•作者:殷坤才

古代怎样观测气象•作者:殷坤才

话说三伏天•作者:殷坤才

【绵竹旧事】玩友•讲述:高国光/整理:殷坤才

防晒•作者:殷坤才

小冰河时期到了吗?•作者:殷坤才

盛夏季节话夜游•作者:殷坤才

再谈夜生活•作者:殷坤才

关于绵竹文学



这片多情的绿野

终会长出金灿灿的果实

在文学的天空下

我们一起耕耘 收获





作者

殷坤才

殷坤才,从事气象事业五十年,曾任政协委员,编写绵竹气象志,在绵竹报和各级报刊发表气象科普,通讯报道等,退休后给绵竹政协文史委等写点稿子,热爱写作,真实性强是一特点。

绵竹文学

MIAN ZHU WEN XUE

总编:李炬、王兴庭

顾问:潘鸣

主编:李炬、王兴庭 、冯再光、彭忠富、蒋福建、 一抹幽蓝

主播:红梅花儿主播团队

出品:绵竹市作家协会、绵竹市散文学会、栖心晓筑文学社

投稿邮箱:565645795@qq.com


征稿启事

《绵竹文学》微信文学平台,是由绵竹市作家协会、绵竹市散文学会主办,以发表各类原创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在这里,我们立足生活,关注生活的本真,关心思想的力量,关注社会的未来,从细微处洞察社会,为你搭建起分享的空间,为你记录生活中点滴的美好!我们期待你以自己最安静的心灵、最喜欢的方式、最彻底的发挥写出你最满意的作品,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于闲睱时书一份心情。千万读者期待着,分享你的温暖图文,聆听你的灵魂旋律。
来吧朋友,《绵竹文学》欢迎你!
投稿邮箱:565645795@qq.com


特别说明:

作者文责自负来稿实行随稿随审,如果一个月内未收到拟采用通知,请作者自行安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长按二维码关注,会为你送上更多图文

您的每一次点赞  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绵竹文学
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于闲睱时书一份心情,不为别的,只想多一点时光与文字相约,在字里行间记录点滴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