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街今昔•作者:袁晓辉

文摘   2024-08-12 22:20   四川  

击上面的“绵竹文学”免费关注

本文首发来自微信公众号:绵竹文学

点击播放↓

如今大东街与苏兴街被东大桥连成了一条笔直的街道

图文   袁晓辉

MIAN ZHU WEN XUE

   

绵竹老城大东街,今天是一条东面贯通苏兴街,西面链接大西街,再通向茶盘街的一条宽阔而且几乎笔直的街道。街道上,渣油路面平坦而渗水性能良好,行车标志线清晰,红绿灯保障通行安全,街道两边行道树成荫,沿街高楼鳞次栉比,两边商铺琳琅满目。是一条现代化的街道。
解放初期的大东街,大部分是木结构建筑的瓦房和少数砖混结构的瓦房。临街房屋,多数是铺板门。但是也多数没有经营,而仅仅是住房,平时关门闭户。作为绵竹老城的主要街道之一,那时的大东街街面不到现在的大东街街面一半宽,而且在今天的小北街、大东巷交汇处向北有大约一米左右的方位差和几十公分的高差,不是像现在笔直同宽,平缓无坡度。加上很长时间没有路灯,一到晚上街上就是黑乎乎的。偶尔一盏煤油灯,那是烧腊掌盘做生意点的。

▲人民银行(工商银行)旧址变成了绵竹广场北草坪


那时的大东街,从西向东,北面自人民银行开始,往东逐步是保险公司(当时没有经营,后来做了建设银行的办公地),服装社东街门市,接着是瑞祥街,过瑞祥街是县人委,六十年代改为人委招待所,再改为县委招待所。再往东,街面与房屋地基有了落差,街面上有几间门市,分别是筱零饮食店和刊刻社门市。
到了小北街口,房屋地基与街面的落差已经超过一米,转弯处是一道常年紧闭的大门。大门里是县委招待所住宿的两个四合小院。小北街西南是一段青砖高墙。小北街与大东街交汇处东南面,依然是高墙,只是这堵高墙是三合土封火墙。而面向大东街则是一家深宅大院,高门槛,内八字龙门,黑漆门柱。紧挨着,是绵竹印刷厂的接单、销售和零售门市,门市旁是一条小巷,巷里是绵竹印刷厂的车间厂房。

▲现在的小北街口


再往东数间铺面过了就是“唐家衙门”。一对紫砂石狮子雄峙门前。这里曾是清代进士唐乐宇的府邸。府邸东面,是一条通向民主巷的小巷,再过去到东门城洞,有城关派出所、疏花社和梳花社业务门市。其间有一条通向住户的小巷,巷口是做油纸伞、修油纸伞的康伞客摊点。紧靠城门的三间铺面高大敞亮,是烈军社的醋酱油腌菜门市。东城门内是东顺城街,外是东城边街。从东顺城街往北走不远处,就是针织社。

▲唐家衙门如今是商业场


从东门城墙再往东,则是卖小商品的,买米粉、小吃的和一家叫做“翕记”的饭店。翕记饭店面临大东街与东河坝街交汇处。大东街被马尾河边的房屋阻断。那时的东大桥,还要向南十多米。挡在大东街面前的是布店和供销社生资门市部。
我们再到大东街与内南街交汇处。这是两条街的拐弯处,紧挨着是棉布店和中药店,再往东是两间空铺面,然后是杨老道的调料店,卖醋酱油。杨老道的调料店过去,就是绵竹发电厂。发电厂过去不远,就是绵竹县兵役局即后来的人民武装部。然后是糖酒公司门市部。一条小巷,然后直到大东巷口,都是没有营业的铺面。六十年代初,在靠近大东巷处,拆除了一些门面,改造成“绵竹县人民医院门诊部”。

▲翕记饭店现在被文具店取代


大东巷口东面,原来有一家茶馆,六十年代初关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修成成为城乡建设办公室(建设局的前身)办公地点。大东街的南街面,没有比较著名的建筑,有小东巷和巷子中段的遇仙桥。有绵竹名小吃陈凉粉,有杨氏租书店(出租小孩看的连环画,与大西街的杨瞎子是不同的两家),一家理发店、一家棉布店。有两条通向院落的小巷。邻近城墙是通向南门的东南巷。出城墙,是已经雍塞的护城壕,城壕边,是绵竹做布壳的集中地。这里需要说明,过去多数家庭是自己手工做鞋。因为物资紧俏和贫穷等原因,多数不会全部用新布做鞋底,而是用一些布料残角、旧布料刷上浆糊,做成布壳,晒干,填充鞋底料。有的为了隔湿,还会用笋壳在鞋底垫一层。但是,布壳是必用原料。再往东大桥,就是供销社的门市。

▲遇仙桥已经不在,这是唯一的遇仙桥记忆


大东街街面的状况,维持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多大变动,只是一九六二年拆除唐家衙门,修了绵竹剧场。
改革开放后,大东街逐步改变,发电厂变成供电局,武装部搬到桂园路原人委办公地点,其地址成为县卫生局。旁边的糖酒公司将营业门市改造成下面门市,上面职工宿舍的楼房。挨着糖酒公司的小巷成了服装厂车间。大东街在大东巷、小北街的街面退齐,拓宽,坡度放平。大东街变得笔直了。再后来,就是两边楼房拔地而起。
八十年代初,文庙的万仞宫墙被拆除,成了县政府大门,从政府大门往东,依次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大楼相连(农业银行的地址是原服装社门市)。七十年代末,人民医院门诊部搬回仁泽巷,很多人又觉得就医不方便,就在瑞祥街口修了人民医院二门诊部,到九十年代末,二门诊又搬迁到天河小区大树路。在大东街与小北街其交会处,西北面修了剑南春大酒店,后来又在二门诊及其后面的地块上修了“金色湖畔”。东北面修了工业大厦,绵竹剧场变成了商业场。有家板鸭店,因为板鸭做得好,很快在城关派出所东边修了一栋楼,挂上“对又来”的招牌。下面是营业部,上面是住房。成了大东街一个具有特色的楼房。其余地方,下面商铺,上面商住楼。马尾河城区段治理,东大桥第二次改造时,西面桥基北移,让大东街界面与桥面成为直线,通向苏兴街。

▲城关派出所现在是大东社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绵竹广场建设为标志,大东街开始了第二轮城市建设。供电公司、服装公司、印刷厂、棉纺厂、针织厂搬迁到城郊新建,腾开地方搞建设。从大东街西口到大东巷,变成了如今的弘扬小区。大东街直到马尾河边,临街全部成了楼房。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流通活跃,新修街道两面的商铺也变得琳琅满目,整个大东街,在百货店、服装店、鞋店、化妆品店、家电销售店、音响销售店、眼镜修配店,应有尽有。而且弘扬小区则全部是手机销售门市和通信公司。
“5·12”地震,大东街两边建筑也受到了破坏。经过修复、重建和老旧小区改造,大东街以宽阔、平整、渗水的渣油街面;规范的路标、灯标;修剪齐整、茂密成荫的行道树;货物满架的店铺,来往熙熙的顾客,展现了一幅清新靓丽、活力四射的繁荣景象。白天车辆穿梭,晚上华灯通明。而且在大东街的东南巷,遗留在那里的绵竹古城墙,修了一个口袋公园,还多了一个人们回忆、追思、休息的好去处。
大东街,真正成了绵竹的主要街道。

▲东南巷口如今是天荣宾馆的招牌,后面就是绵竹老城墙


往期作品回顾

春的絮语•作者:袁晓辉/朗诵:红梅花儿

......

酒香四溢,剑南老街•作者:袁晓辉

绵竹名人张栻(南轩)•作者:袁晓辉

寻觅三道碾•作者:袁晓辉

醉梅时节•作者:袁晓辉

绵竹内南街的记忆•作者:袁晓辉

春节记忆——花甘蔗•作者:袁晓辉

再访绵竹城墙遗址•作者:袁晓辉

绵竹的茶馆•作者:袁晓辉

绵竹名人宇文之邵•作者:袁晓辉

民主巷的兴衰•作者:袁晓辉

绵竹名人姜道隐•作者:袁晓辉

绵竹民国凶案——八棺坟•作者:袁晓辉

真情的送别-写在“5·12”16周年之际•作者:袁晓辉

马尾河上的三座石拱桥•作者:袁晓辉

百年前绵竹大曲的技术输出•作者:袁晓辉

你好,蓝花楹•作者:袁晓辉/朗诵:丽英

曾经的精忠观•作者:袁晓辉

知竹园随笔•作者:袁晓辉

紫岩书院觅踪•作者:袁晓辉

那个夏夜•作者:袁晓辉

【历史回眸】绵竹的煤矿•作者:袁晓辉

【历史的印记】绵竹发电厂•作者:袁晓辉

关于绵竹文学



这片多情的绿野

终会长出金灿灿的果实

在文学的天空下

我们一起耕耘 收获





作者

袁晓辉

袁晓辉,男,195110月出生,退休前在绵竹市总工会工作。平时喜欢写一些散文、调研文章

绵竹文学

MIAN ZHU WEN XUE

总编:李炬、王兴庭

顾问:潘鸣

主编:李炬、王兴庭 、冯再光、彭忠富、蒋福建、 一抹幽蓝

主播:红梅花儿主播团队

出品:绵竹市作家协会、绵竹市散文学会、栖心晓筑文学社

投稿邮箱:565645795@qq.com


征稿启事

《绵竹文学》微信文学平台,是由绵竹市作家协会、绵竹市散文学会主办,以发表各类原创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在这里,我们立足生活,关注生活的本真,关心思想的力量,关注社会的未来,从细微处洞察社会,为你搭建起分享的空间,为你记录生活中点滴的美好!我们期待你以自己最安静的心灵、最喜欢的方式、最彻底地发挥写出你最满意的作品,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于闲睱时书一份心情。千万读者期待着,分享你的温暖图文,聆听你的灵魂旋律。
来吧朋友,《绵竹文学》欢迎你!
投稿邮箱:565645795@qq.com


特别说明:

作者文责自负来稿实行随稿随审,如果一个月内未收到拟采用通知,请作者自行安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长按二维码关注,会为你送上更多图文

您的每一次点赞  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绵竹文学
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于闲睱时书一份心情,不为别的,只想多一点时光与文字相约,在字里行间记录点滴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