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分享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
我们一路与你同行
在江山农村,不少农家的堂屋挂满对联。一副副对联红底烫金,喜庆生动。江山挂对联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对联多半采用现代机器加工制作,传统对联制作技艺人明显减少。在新塘边镇永丰村的江山市正富对联装裱行,非遗传承人姜正富则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努力传承非遗技艺、展示非遗魅力。
1月8日上午,笔者走进江山市正富对联装裱行的对联印刷间,机器轰鸣声不断,在这里对联裁切、印刷、烫金等工艺早已实现半自动化。工人们熟练地操控各类机器设备制作对联。一旁,印好的烫金、植绒对联和各式各样的产品摆满车间,等待被运往各地。“现在一天可生产300副对联,换作以前纯手工制作,一天最多只能做20副。”姜正富说。
1979年,姜正富开始拜师学做对联,这一做就是46年。“我师父叫缪洪顺,是贺村镇永兴坞村人,我拜师的时候他已经78岁。”姜正富回忆起自己的从业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永丰村从事对联制作的个体户有近20家,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远近闻名的“对联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工艺引入,传统工艺渐渐淡化,当初那批对联制作艺人大部分转行。如今,整个永丰村,仅姜正富坚持制作对联。
“传统手工对联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纸质材料时间长了容易显旧,消费者对此并不买单。”姜正富说。2001年,姜正富在保留原有对联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摸索创新,引入新材质、新工艺,同时引入印刷机,提高生产效率。于是,江山市正富对联装裱行应运而生。如今,正富对联装裱行制作的对联品种有10余种,年均生产10万余副,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江西、福建、贵州等多个省份。
尽管现在对联主要依赖机器进行半自动化生产,但姜正富做起传统对联来毫不生疏。在姜正富的工作室里,保存着传统对联制作的整套工具:朱砂红纸、黄边纸、玫红纸、糨糊、裁纸刀、棕刷等。“传统对联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裁切、定型、粘接、装裱等工序。纸张要选择防潮性、延展性好的,糨糊则为粘接材料。”姜正富一边将朱砂红纸对折裁切到固定尺寸一边说,“制作糨糊时一定要加入明矾并调至一定比例,这样粘接出来的对联才不容易霉变、失色。”待反复裁切、粘接,一副长1.7米、宽0.4米的传统对联就初步完成了。装裱好的传统对联的芯子往往是空白的,需要写对联师傅用毛笔写上联句。
2009年,挂对联习俗和对联制作技艺被共同列入江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姜正富被认定为第四批江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挂对联习俗逐渐淡化,对联销量逐年下降,姜正富感到对联制作正在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我现在研究如何把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正在做市场调研,计划明年推出一款新产品。”姜正富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传统对联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喜庆的对联文化带给千家万户。
记者:杏灵 毓凡
通讯员:戴蓉
编辑:杨雪
责编:余明明
终审:陆天旺
江山新闻网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江山人 • 江山事 • 江山情
广告合作:13587015717(68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