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调漫谈:火的起源和人对火的认识,透过“火”字来看火,以及被火点燃的现代化学

企业   2024-10-07 19:32   上海  

1.3 透过“火”字来看火

关于字的起源,人们认为最早的文字出现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由于这些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被称作甲骨文。

现在人们已经发现约5000个甲骨文,但真正能破解含义的仅占约1/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甲骨文至今仍是个谜。2021年笔者曾到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讲解员开玩笑似地对我说:“现在谁要是能破解一个甲骨文,就可以被授予博士学位啦!”,我看此言不虚。

破解一个甲骨文,不仅要解释它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含义,还要跨越数千年说清它演变的来龙去脉;不仅其自身的文意要恰当吻合,更要与其他相关文字合理搭配出现在合适的场合,没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精深的文字功底是不行的。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公告: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的,单字奖励10万元;对于尚有争议的甲骨文作出新的释义的,单字奖励5万元。自公告发布至今,仅有一人获奖,这个人就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青年研究员蒋玉斌。

蒋玉斌是怎么获奖的呢?原来,在甲骨文中有个像一根树枝或者飞翔的鸭子一样的符号多次出现在作乱方国的名称前,但人们始终不知道这个符号的含义。蒋玉斌经过研究,认为这个字是“屯”,主要用作蠢蠢欲动的“蠢”。蒋玉斌解释说,商周时期有一些动乱、不安分的方国部族被称作“蠢邦”,比如动乱的夷方叫做“蠢夷方”,动乱的盂方叫做“蠢盂方”,这样解释甲骨文的“蠢”,顺势也就解释了西周金文的“蠢”,像“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族。

这样一解读,一下子就通了,而且与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对应,例如《墨子》中的“蠢兹有苗”、《尚书》中的“蠢殷”、《诗经》中的“蠢尔蛮荆”、清华简《说命》的“蠢邦”等等。另外,西周金文的写法稍一变化,就跟《说文解字》中列出的古文“蠢”相印合。“蠢”本就有“动”的意思,由于“蠢”有贬意,所以现在大家常用“愚蠢”“笨拙”来说“蠢”。屯兵、屯子,都有聚集起来蠢蠢欲动的意思,所以“屯”为“蠢”,的确解释得通。

2018年,蒋玉斌凭借《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获10万元奖金,被人称为一“蠢”万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火”是怎么来的呢?

甲骨文的“火”乍看起来像个“山”,实际上它是象形,表示从一个半圆形的盆子里生发出一些东西来。最开始底下连成片,到顶上扩散开来呈锯齿状,这便是“火”。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所“火”字最早就是象形画出来的。后来经过演变,底下简单,上部扩散,就成了现在的“火”字。

从字的来源不难看出,先民造字时就已经对火有了一定认知:火要有“基座”,没有燃料作为基础就没有火;火在基座处刚一出来是连成一片的,但到了上部就会扩散开来分叉,最终呈现出锯齿状的火苗;火总是向上走的,不会向下,所以“火”字下部简单、上部复杂,上部的中间有个主火焰,但它的旁边多出了两点。

尽管古人当时的认知简单而朴素,但不得不说,这种简单朴素的认知恰恰揭示了火最重要的本质:要有燃料、向上升腾、扩散分叉。

今天的防火、灭火把移除可燃物或控制可燃物数量、用灭火剂作用在火焰根部等作为有效措施,以及自救求生时强调要尽可能弯腰低姿避开上部的烟气和热量,以及研究火时提出的湍流、紊流等概念,无不与古人的智慧一脉相承。

如此看来,从“火”字认识火,虽然够不上“一蠢万金”,但却也不虚此知。

1.4  被火点燃的现代化学

从古老的炼金术到后来的燃素说,从后来的燃素说到现在的氧化说,远古之火穿越漫长时空到了18世纪才点燃了现代化学,让我们认识到了火的本质。这其中要特别感谢一个叫做拉瓦锡的人。

炼金术是自1世纪开始的聪明人从冶炼中获得启示编织的一套哲学话术。炼金能把丑陋的贱金属变成漂亮的贵金属,所以炼金术士就说炼金是一道经由死亡、到复活、再到完善的过程,象征着炼金的人的灵魂能由死亡到复活并最终完善,炼金能使他们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

到了17世纪,欧洲的工业发展迫切需要人们了解燃烧的本质以提高效率,炼金术显然不能再骗下去了,“燃素说”在世纪末也就开始流行起来。

“燃素说”认为物体里有一种叫做燃素的东西,物体燃烧正是因为燃素的存在才燃烧,一旦把燃素燃没了,燃烧也就自然终止,所以物质只能越烧越简单,单质是不会燃烧的。“燃素说”持续了大概100年左右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有人发现有些东西被烧后不是变轻而是变重了,“燃素说”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随后到来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某些物质燃烧变重的奥秘——这些物质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形成了新的固体氧化物,所以“灰烬”才变重。同时,那些看似燃烧后变轻的东西,其实也产生成了新的物质。称量总重就会发现,物质燃烧前后如果加上空气的重量,总重是不变的,这便验证了著名的“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的研究将化学从定性转向定量并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启了化学研究的新时代,被后人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是个天才,20岁时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同年撰写的巴黎街道的照明设计获得法国科学院嘉奖,几年后便被评为法国科学院“名誉院士”。他的一生在化学史上留下了3大贡献,一是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二是发现了氧和氢并建立了氧化学说;三是定义了化学元素。与此同时,他的杰作《化学概要》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

在法国大革命最危险的时期,拉瓦锡为了保护科学通过教育委员会向国会发出呼吁。他指出,作为教育界的许多元老,曾经为法国的学术繁荣而贡献了毕生精力,然而他们的研究机关被剥夺、衣食来源被切断、宝贵的晚年受到了贫困的威胁,学术处于毁灭的边缘,法国的荣誉被玷污了。如果学术一旦遭到毁灭,恐怕就是再经过半个世纪也难以再得到恢复了。

可惜,拉瓦锡的呼吁不仅未能挽救那些教育元老和法国科学,就连他自己的性命也未能得到保全。瓦锡很快成了革命对象,179457日被宣判死刑,次日被处决,终年才51岁。

拉瓦锡与妻子玛丽亚

拉瓦锡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他曾经帮助过、曾长期和他在一起的那个人——化学教授佛克罗伊。佛克罗伊或许是因为嫉妒才对拉瓦锡施展了诡计,他至少在拉瓦锡之死上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也是他利用国会暴力解散了从笛卡尔帕斯卡和海因斯以来具有百余年光荣历史的科学院,导致直到23年后,巴黎科学院才得到重建。

拉瓦锡被处决两个多月后,革命派突遭失败,厚颜无耻的佛克罗伊在为拉瓦锡举行的庄重而盛大的追悼会上又反过来悼念拉瓦锡,并且装模作样地作了歌功颂德的演讲。如此卑劣的人,在古今科学家中可能找不到第二个了。

现代科学把人对火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位于安徽合肥的国家火灾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今天的我们知道火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我们利用火不断开创新生活和新未来,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为科学献身的拉瓦锡,也不能轻易就忘了那个叫做佛克罗伊的小人。

毫无疑问,现代化学是被火点燃的,这段历史令人自豪而又让人伤心。现在的人们从火那里攫取到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但聪明的人们却经常对本该心存敬畏的火报以粗心大意,于是火不得不以灾的形式来发出提示、警告、甚至惩罚,这可能也是个平衡的规律吧。所以,接下来我们开始研究火灾。(待续)

来源:火事杂谈。


投稿:


36safety
36safety-消防知识和讯息的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