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投资展望!

文摘   财经   2025-01-01 11:03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无数据,不投资!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作为普通人,无法选择年代去掌握自己的生活,更无法对抗历史趋势。唯有认清时代趋势、找准时代机遇,才能少走弯路、更好顺应时代。

本文阐述总结我过去一年以来分享的部分宏观逻辑解读观点,以及对于2025年的展望延伸。仅供交流讨论,不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全文约1万字、37张图表,阅读需要30分钟。如果完全读懂,或许能受益超十年。

一、艰难的对内选择

复盘过往,理解当下。一个历史性拐点,正式拉开序幕!

要搞清楚这一切,那就得从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讲起。

钱的本质是“信用”,央行不能随随便便印钱,就是担心损害钱的“信用”。因此,理论上央行印钱必须有其锚定。

1、2002-2014年,央行被动的投放大量外汇占款成为此阶段央行印钱的锚定。

从2002年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大量增加,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所谓的外汇占款。再加上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大量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快速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

可以说,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贸易项和资本项下外汇流入明显,央行被动的投放大量外汇占款成为此阶段央行发行货币的锚定。

具体运作举例:

AA公司是一个手机生产制造出口商,去年在M国卖了1千万台手机,赚了2亿美元。但是作为一家国内的公司,赚取持有的美元需要换成人民币,于是它按照当时的汇率向商业银行兑换为人民币。但是商业银行持有过多的美元也没有其它用处,于是商业银行把美元卖给央行!

但是,央行自己是没有赚钱业务的,它要买下这2亿美元的钱,唯一的办法只有印钱,央行印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越多,央行印的钱就越多。AA公司们通过把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存入商业银行,于是钱就自然进入市场了,这就是央行印钱的方式一。

当然,外汇占款来源不仅仅依靠出口商的利润,还有就是平时来中国旅游、探亲、投资外国人。他们需把手中持有的美元(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这也是增加外汇占款的重要方式。

如果你理解2002-2014年,央行被动的投放大量外汇占款成为此阶段央行印钱的锚定,并抓住了这大约十年周期的出口外贸型经济,从事相关行业企业,那么你就能顺势创造出财富。

2、2014年-2024年7月,以债为锚作为央行当局货币发行之方式。

2014年以后,央行投放货币的政策路径发生重大转折。外汇占款出现明显下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从外汇占款开始转向以逆回购、再贷款、再贴现为主。对应的央行资产负债表项下“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也即是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开始快速增加。

具体运作举例:

所谓逆回购、MLF、再贷款其实都可以视为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所不同的是抵押物不同,逆回购抵押的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再贷款抵押的是票据;其次是期限不同,逆回购偏短期、MLF和再贷款偏中长期。

你可以看成银行们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伸手向央行借钱,但上面已经说过,央行自己是没钱的,如果同意银行们的借款请求,那么央行就得印钱,银行们借得越多,自己就得印得越多。你平时在新闻报告里看到的“央行公开市场XX日开展YY亿元逆回购操作”其实就是当日央行向外借了YY亿的钱。

2014年之后央行资产负债表项下“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变化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股市杠杆牛!相比于2013年末,2014年末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了90%,从1.31万亿元增长到2.50万亿元。具体一点是:从2014年9月骤然大增(牛市起点),一直持续到2015年5月(牛市顶点);2015年6月骤然大跌(靠加杠杆催生的股市泡沫最终破灭)。一场杠杆催生的牛市就是这么来,这么去的!

第2阶段:房产杠杆牛!随着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2016年1月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环比2015年12月翻倍增长。从2015年12月的2.66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1月的5.20万亿元,2016年底更是增长到8.47万亿元,全年增长超2倍!

下面再通过居民信贷数据之变化详细了解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提升过程,从而对房地产牛市起点与转折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2015年新增同比增量8200亿元,2016年更是新增同比增量26300亿元。在2016年这么高的基础之上,2017、2018年新增同比增量合计也仅仅是略微下降7300亿元。2019、2020年连续两年新增同比增量5000亿元。房地产市场泡沫降温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新增同比增量大幅减少33300亿元。在2022年大幅减少的基础上,2023年新增同比增量继续减少2000亿元,2024年1-11月新增同比增量减少4538亿元。(注:新增同比增量=本年本期新增值–上年同期新增值)

如果你理解2014年之后十年周期里以债为锚作为央行当局货币发行之方式,并抓住两波杠杆大牛市,在他人狂欢之时出掉,那么你也收获了财富。

总的来说,不同的印钱锚定,映射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2014年之前,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享受加入WTO带来的出口经济红利,实实在在创造出了持续增量的外汇。

2014年之后,更多是靠上杠杆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杠杆总有上限,我们总不能无限加杠杆下去,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债务杠杆。

因此,以债为锚作为货币发行方式也很难持续下去。

从央行资产表,可以看到:

截至2023年12月底,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18.56万亿元;截至2024年11月底,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17.06万亿元,累计减少1.5万亿元!

各位,请记住!这减少的1.5万亿元,是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放大带来的收缩效应约为12万亿元。

3、2024年8月-,国债为锚印钞作为央行当局货币发行之方式。

理论上,一个国家只有达成两个条件,才会有能力、有资格采取量化宽松(QE)。

①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信用储备货币;

②一个国家的央妈与财爸必须相互绝对独立。

因为:

①作为国际信用储备货币,如果贬值的话,那么就是全世界人民来买单,简单理解就是向全世界输出债务。

②央妈与财爸,相互独立。说什么时候还钱,什么时候借钱,都是无条件执行!这是建立信用的前提!

如果下场购买ZF债券,那就是无锚印钞。长期去看,势必加速外资撤离、蚂蚁搬家,汇率压力就无比巨大,甚至面临恶性通胀的后果。

当然,最终影响后果取决于其发行规模、经济增长的化解能力、甚至向海外世界输出债务的能力等等。

理论归理论,影响的结果、未来的困难,后人的智慧去解决。

一个历史性拐点——国债为锚印钞作为央行当局货币发行之方式,已经拉开序幕。

自2024年8月开始,央行对ZF债权科目发生了快速变化,此后逐月增加。截至2024年11月末,央行对ZF债权科目金额累计增加1.14万亿元。

当下印钞方式之变刻不容缓,主要逻辑在于以下两点:

(1)解决财政压力燃眉之急

2017年及之前,财政赤字(一般公共预算、ZF性基金)总体上是可控的,增幅也较为缓慢。其中以卖地收入为主的ZF性基金收支盈亏平衡,甚至略微盈余。此前也仅有2015年的一般公共预算缺口首次加快,接下来的2016、2017年仅略微增长!

然而,时间定格在2018年,自此开始,财政赤字规模快速增长。

2018年财政赤字4.27万亿元;2023年财政赤字8.84万亿元;2024年1-11月,财政赤字8.4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0%,财政赤字率35.11%,已超历史任何年份。(注:表格中的赤字率=收支盈亏合计/财政收入)

当前财政收入下降幅度持续扩大,财政支出相对刚性,而且呈现支出压力集中在下半年的惯例。如此推算,2024年全年财政赤字超9万亿是大概率的事情。

如今,一年财政缺口超9万亿元,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那就大规模发债。原有债务到期怎么办?那就展期。

于是出现了今年的高频词—“化债”,其本质就是:加大印钱额度、借新还旧!

2023年,地方债+国债,合计发行约20.35万亿元,新增投入大约等于收支赤字的8.84万亿元,剩余的约11.5万亿元,就是滚动借新还旧!

2024年,地方债+国债,合计发行约22.25万亿元

如今,要想让经济刺激有点效果,新增投入最起码要达到收支赤字的1.5倍以上,也就是约15万亿元及以上。再加上持续增长的借新还旧,就按照11万亿元计算,合计需要发行26万亿元!

反过来说,如果低于26万亿的发行规模,很难看到会经济刺激效果!

当前我们的化债方案: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ZF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这个化债额度4+6万亿元,够吗?肯定不够!

当然这也反映出ZF的谨慎。泛滥的货币,代价就是通胀!

因此,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而言,不要对于经济刺激效果有过高的期待。

(2)助力财政政策实施

当中国经济的列车在2024年放缓速度,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暂时的颠簸,还是步入日本经济衰退的后尘?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可能的转折点,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2024年1-11月,人民币贷款增长放缓,新增贷款总额达17.1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47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新增仅为2.37万亿元,同比去年再度大幅下降1.74万亿元,几近减半。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3.84万亿元,同比去年减少3.18万亿元。

面对企业信贷需求的萎缩,银行不得不依赖票据融资来维持信贷规模!剔除票据融资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新增总额为12.67万亿元,同比减少4.02万亿元。

尽管2024年5.17房地产新政、9.24一揽子政策试图提振市场,但其效果并不如预期。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7.56万亿元,同比下降2.3%。

参照日本1990-2005年的经济衰退,中国当前的信贷趋势似乎预示着一个类似的转折点。

日本以储蓄文化著称的国家,其居民部门杠杆率在1988年首次超过60%,房地产泡沫于1991年破裂。就在这一年,日本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至约67%,而1970年仅为26%。

随着杠杆泡沫破裂,日本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破坏之后,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债务,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借贷需求大幅下降,即使零利率也难以激发借贷意愿。这种现象正是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的微观基础,这就注定了货币政策将是失灵的。

降低利率主要有助于将高利率债务转换为低利率债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资产负债表,但除此之外,其影响非常有限。

可以看到,日本主要银行的短期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并长期处于极低水平,但直到2005年,日本国内持牌银行的贷款余额仍在下降。

这就是全社会微观主体以降低债务为目标的共同合力下的结果。

在资产负债表受到破坏的周期里,货币政策将是失灵的,而财政政策成为所有政策的核心,个人企业微观主体减少的需求,ZF必须通过增加需求来抵消,否则经济将面临严重困难。

通过追踪日本三大部门的杠杆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最终走出大衰退周期,主要依靠ZF部门增加杠杆,即财政政策的发力推动。

同样,作为储蓄文化的我们,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首次突破60%、ZF部门杠杆率45.9%、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162.7%,一齐创下历史新高。房地产泡沫于2022年破裂。(注:因城投融资平台计入非金融企业部门,显得我国ZF部门杠杆率低,企业部门杠杆率高)

同样,随着我国居民、企业和ZF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在资产负债表破坏的衰退周期里,降低债务成为微观主体的首要目标,这将进一步压缩总需求,加剧内卷现象,导致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

这是一个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代,财政政策是所有政策的焦点,个人企业微观主体减少的需求,必须由ZF增加的需求来对冲,否则经经济困难重重。

结果是:居民与企业部门借钱花钱的意愿在下行,ZF部门发债花钱在上行。在全社会的融资结构里,ZF债券融资占比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2025年对内选择主基调:央妈努力印钞,财爸努力发债,继续化债。

二、升级的外部挑战

要说2025年外部最大的压力,那就是特朗普正式上台。

我们国家的出口到底有多重要?

特朗普2.0时代下,我们的出口压力到底有多大?

1.中国的出口

在这里,我们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内需的衡量指标,出口金额作为外需的衡量指标。

2001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37595亿元,外需总额22024亿元,外需内需之比58.58%。

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出口一路狂飙,外需内需之比一路上升,直至2007年创出最高值!

2007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89210亿元,外需总额93627亿元,外需内需之比104.95%。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ZF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自此,外需内需之比向下拐点出现。

2008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108488亿元,外需总额1000395亿元,外需内需之比92.54%。

2009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125343亿元,外需总额82030亿元,外需内需之比快速下落到65.44%。

此后,外需内需之比持续逐年下滑至2016年的41.65%。

接下来的2016-2019年,外需内需之比基本稳定于42%左右水平。

2019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411649亿元,外需总额172374亿元,外需内需之比41.87%。

疫情发生之后,全球工业体系普遍受到冲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凭借其健全而强大的工业基础,不仅维持了工业生产的稳定,还成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张,进而导致外部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2020年,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391981亿元,外需总额179279亿元,外需内需之比回升到45.74%。

如今,2024年1-11月,我们国家的内需总额442723亿元,外需总额230383亿元,外需内需之比52.04%。

外需内需之比,意义是什么?

可以这么去理解:如果拿掉外需,要是能完全消化国内产能,内需购买力就得上升50%左右。如果外需下降,内需购买力也没法上升,结果就是卷。这就是说我们出口一旦遇阻,国内企业势必卷得飞起。

分国家去看,直接出口美国占比虽然在回落,但仍然是第二大直接出口目的地。

特朗普上台第一年,中美贸易战前一年,2017年出口美国占比18.99%。

新冠疫情暴发前一年,特朗普上个任期第三年,2019年出口美国占比16.75%。

特朗普任期结束后一年,也是体现他的当政成绩的一年,2021年出口美国占比17.16%。

要说咱们出口美国占比快速下行时期,还是在拜登治下的四年。

如今,2024年1-10月,直接出口至美国的占比仅有14.62%。

虽然直接出口美国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们有一部分是转出口到东南亚、墨西哥等。例如,我们先出口至墨西哥,再在墨西哥加工一道,再出口至美国。可以看到,我们出口至墨西哥的占比呈现一路上升趋势。

另一部分是我们国内部分企业直接在墨西哥、加拿大自建一体化工厂。

2.美国的进口

2024年1-10月,美国进口份额中,中国占13.40%、墨西哥占15.64%、加拿大占12.67%,大三者合计41.71%,接近半壁江山。墨西哥、加拿大合计占28.31%,是中国的2.11倍。

美国对进口自墨西哥、加拿大的商品关税都很低,对中国商品进口关税平均值大约在10%。

川普胜选之后,在社交媒体上指出给中国进口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加 10%,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商品增加25%关税。

按照墨加是中国的2倍关系计算,美国对进口自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增加25%关税,影响大致等同于对中国商品增加征税53%。如果再给中国进口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加 10%,合计起来就等同于对中国商品增加征税63% ,已经超越特朗普年初说的对中国商品征税60%的目标了。

总而言之,特朗普2.0势必会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会对关税采取强硬态度。如果他真的履行承诺,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警惕市场流动性冲击

1.北向资金的离场

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显示,以美元计:证券投资收入1889亿美元,支出2346亿美元,净流出457亿美元;以人民币计:证券投资收入13549亿元,支出16825亿元,净流出3276亿元。无论是以美元计,还是人民币计,均为该账目有记录以来最大净流出。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0月31日显示,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31347.18亿元,较8月末的24771.58亿元增加了6575.6亿元,其中净流入增长贡献约1400亿元、市值上涨贡献约5100亿元。

10、11月两个月合计净流出5107亿元,几乎等同于9月市值上涨部分。

别有用心的外媒一次次把预期及解读推高诱多,然后反手出货收割无知的散户。

2.杠杆资金的退潮

如果要准确定义9.24以来的行情,那么可以称之为一次典型的“闪电般的情绪杠杆牛”。截至2024.9.24,全市场融资余额13627亿元;截至2024.12.30,全市场融资余额18697亿元,累计增加5070亿元。

然而,沪深两市成交额,极大值点越来越低。

两融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数量,极大值点也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市场上最激进的资金,参与市场的活跃度在下降。

分行业去看:通信、电子科技、计算机、非银金融,妥妥的“杠杆大牛市”。

一旦杠杆退潮,哪里最拥挤,哪里风险就最大。

3.强美元对新兴市场的冲击

2024年9月19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

2024年11月8日:美联储再次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降至4.5%至4.75%之间

2024年12月19日:美联储第三次宣布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降至4.25%至4.5%之间

越降息,美债收益率越是走高!

奇怪吗?NO!

还是原来那个逻辑: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超级产业横空出世来吸收泛滥的美元货币,那么纯靠加息来控制通胀或许会很难很难,路程很漫长很漫长!

当地时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25%-4.5%,为年内第三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但美联储官员们大幅上调未来政策利率目标区间的中位数,对明年和后年的通胀预期也显著上调,预计明年只有两次降息。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考虑利率调整时可以更谨慎,声明措辞变化表明正处于或接近放缓降息阶段,若通胀不能持续地向2%移动,则可更慢降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有联储决策者投票反对继续降息,这是9月启动本轮降息周期后美联储决策第二次未得到决策者全体支持。美联储FOMC声明显示,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对利率决议表示反对,支持不降息;重申劳动力市场风险,通胀目标大致保持平衡。

美联储官员对2025年底通胀率预期中值为2.5%,高于9月预测的2.1%。美联储12月点阵图中值显示,美联储预期2025年将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9月份预期为降息四次,每次25个基点。

通胀带来强美元或将超预期,主要有以下两点逻辑:

1)美国经济韧性强

作为消费文化的美国,2007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约99%,居民部门资产负债彻底衰退,直接引爆2008年的金融危机。此后,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进入下降的趋势,2024年上半年末仅有70.7%。

这些年(尤其是2018年以后),如果拿掉杠杆的话,我们的内生增长还剩下多少?美国呢?

看两组结论性的数据。

第1组:2014年作为计算起点,截至2023年末

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下降9.0%;ZF部门杠杆率上升约17.0%;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约10.2%;GDP增长约55.9%。

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76.4%;ZF部门杠杆率上升约44.6%;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约18.3%;GDP增长约95.9%。

可以看到,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85.4%、中国ZF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27.6%、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6.1%。

GDP增长率呢?中国仅超出美国40%。

第2组:2018年作为计算起点,截至2023年末

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下降4.6%;ZF部门杠杆率上升约14.5%;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约0.8%;GDP增长约33.3%。

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21.9%;ZF部门杠杆率上升约54.5%;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约11.9%;GDP增长约37.1%。

可以看到,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26.5%、中国ZF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40%、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增长超出美国11.1%。

GDP增长率呢?中国仅超出美国3.8%。

美国这些年经济实实在在的内生增长!居民部门杠杆率在下降、ZF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仅仅略微增长!

你必须明白的是:美国居民、企业部门,这两者对美国经济需求的韧性是非常重要的。美国ZF部门的杠杆略微增长,而且是全世界在买单。

没办法!美国就是这么强大,谁叫人家拥有国际通行货币呢。

2)特朗普ZF的多项政策可能会对美国通胀产生影响

①关税政策

特朗普声称上台后要对多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如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 10% 的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产品征收 25% 的关税等。企业为维持利润,会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致使商品售价大幅上涨,推高居民生活成本,进而引发通货膨胀。据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库尔顿预计,若特朗普关税计划全面落地实施,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将达 21%,创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高水平,会使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 3 个百分点.

②减税政策

特朗普计划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这虽能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刺激企业投资和生产,但也可能使总需求增加,在供给无法及时跟上时,推动物价上涨 。而且减税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可能需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如增加财政赤字等,这也会对通胀产生间接影响。

③移民政策

特朗普打算驱逐大量非法移民并限制移民入境,美国国会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 2023 年 9 月的听证会纪要显示,截至 2023 年 5 月,非法移民总计达到 1260 万,其中约 900 万为劳动力人口 。大规模驱逐移民会使美国劳动力市场短期内供应紧张,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而导致工资价格上涨,引发再通胀风险。

四、2025年展望

2024年11月底,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出现了中日交叉点。

如今,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在这一关键指标上却被“失去了30年”的日本反超了,且差距有扩大之势。

这事情重要吗?非常重要!

为了正确看待其重要性,我们从理解何为30年期国债收益率讲起。

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指:投资者购买并持有至到期的30年国债所能得到的年化收益率。由于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务凭证,通常被视为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因此其收益率也被视为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基准。

通常情况下,排除恶性通货膨胀等极端情况,经济增长率越高通常被认为越有利,因为它意味着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收入增长更快,从而可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强的幸福感。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投资机会众多,那么像国债这种低风险但收益较低的投资产品往往会被投资者忽视。为了吸引投资,国债的收益率必须提高,以增加其吸引力。

例如,十年前我国的GDP增长率接近8%,那时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大约在4%到5%之间,大约是当前水平的两倍。

即使是像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市场基金也一度能提供超过6%的年化收益率,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上充满了各种赚钱机会。

相反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佳,赚钱机会欠缺,投资回报率较低时,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国债作为避险手段。随着购买国债的人数增加,国债的收益率自然会因为需求增加而被压低。

简而言之,国债收益率意味着整个社会投资潜在回报率。

国债收益率下行,意味着整个社会投资潜在回报率在下行,赚钱难度在上行。国债收益率下行,意味着整个社会投资潜在回报率在下行,赚钱难度在上行。国债收益率下行,意味着整个社会投资潜在回报率在下行,赚钱难度在上行。

重要的话,讲三遍!

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0%的关口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慌”对于依赖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因此,一些投资者或许将这一现象视为最坏的时代。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产品的长期收益中枢呈现下降趋势,这使得红利资产因其较高的股息率而成为资金配置的优选,长期资金配置高股息板块的需求难以逆转。

抓住机会!把握优质现金流和高股息的核心资产,或许就是当前时代投资大趋势、大机遇!每当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息率上升,或许就是上车的机会!

2025年展望主基调:放低预期、防御为主!

大家元旦快乐!
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万事如意!
在认知创造财富的路上,收获满满!

无数据,不投资!

文中提到的所有数据逻辑、分析解读,以及持仓操作计划,均第一时间首发于知识星球"万讯智研小密圈"。

在万讯智研的小密圈里,每天有大量核心数据逻辑更新,风险、机会提示。

如果你希望领先市场一步,深入了解更多,并给你的认知提升、投资决策带来帮助,欢迎扫码加入👇

万讯智研小密圈是一个集宏观、产业/行业、企业数据逻辑跟踪及专业解读的大数据投研信息平台。本星球内容包含但不限于:

1.宏观、行业、企业数据跟踪及解读
2.分享公司与市场看法
3.挖掘机会方向

4.解答读者提问

如有其他疑问可以添加微信sz_wxzy888,进一步交流。

切记!文中所有阐述仅供交流讨论,不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若有涉及个股,仅是信息资料整理分享,绝非是荐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若完全按照文中提供的观点进行交易,由此带来的风险收益自担!

END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击“在看”,以此鼓励分享更多的投研信息!

万讯智研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不懂不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