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注】客家人,新年是这样过的,满满的春节回忆!

文摘   2025-01-25 20:32   江西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人,春节有着非常浓郁的节日氛围,从冬至后就开始进入过年的各种准备了。在郊外和农村,四处可以闻到燃烧稻杆和米糠的烟味,这是客家炙老酒的火热场面。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入年架


腊月二十五日,是客家地区“入年架”的日子。“入年架”后,客家人都专心致志筹备过年事宜。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添置年货准备过年。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炙酒、买年货、做年糕、煎油果、炸肉丸、卤鸡鸭等。






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敬祖公


大年三十是客家人“敬祖公”的时间,也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拜菩萨、敬神,再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前往祠堂或厅下敬祖公。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


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的。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然后才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其象征团圆之意,还有一般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鸡酒。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开大门、出天方


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在过去,每年都会选择吉时,现如今多以零时为准。因为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客家人要在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小红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吉时到,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凡。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


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邻居亲友互相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转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妹家”。她们带着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岳家会用书贴来请。一般是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客家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一天不走亲戚。客家人常说“初一初二不洒扫,初三大扫除”,说的正是年初三大扫除“送穷鬼”的风俗。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开小正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表示年已过完了。客家俗语“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准备投入生产或出门谋生了。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俗称“火烧门前纸”,意即“嬲(玩)新年”到正月初五为止,以后要恢复正常的工作。



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地区,原定清明祭祖的风俗会被提前到春节期间,人更齐更热闹。例如,在部分客家地区,称年初五为“开小正”,意为这天开始走出节期,可以开展家族祭祖活动。



赏灯节


从初八到二十就到了广东兴宁最特别的节日——“赏灯节”,热闹程度胜过传统的元宵节。兴宁素有“中国花灯之乡”的美誉,据考证,兴宁花灯起源于明,盛于清代、民国,历经600多年,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在客家传统文化里,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客家人的祖辈为了能在陌生的土地站稳脚跟,势弱的“客籍”族群迫切地需要壮大人口,尤其是健壮年轻的男丁,以便抗衡地方土著,谋求生存权。每年新年赏灯求子,祈愿家族瓜瓞绵延,人丁兴旺,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赏灯节文化。




客家春节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今的“新年”和“过年”。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禁忌多”。客家传统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SPRING

FESTIVAL


客家人保留的许多过年传统风俗,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再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家家守岁,共度和美春节

户户团圆,赓续幸福新年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业内人士投稿,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所有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高潭客家人

编辑:小兴(hcwjwx)

法律顾问:李群英律师 159 7012 3732


会昌网景
【会昌网景】会昌综合门户网站公众号,建站20年,提供商务、学习、交友娱乐等信息与服务,并积极从事公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