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期|没完没了的对华制裁!来看产业资深人士解答AI出口管制再升级

科技   2024-05-26 16:16   江苏  

本期话题:

00:30  步步升级!AI出口管制新规再添新!

12:30  从企业风控角度出发如何应对制裁?

17:42  下一步限制或将出现在何处?



点击下方小程序收听现场音频


步步升级!AI出口管制新规再添新!


幻实(主播):

欢迎大家关注芯片揭秘,我是主播幻实。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多年从事于半导体行业的法务工作,有着多年在美法律经验,也在中国的半导体大厂做过总法的神秘嘉宾。为了让他说的更畅快,我们会隐去他的名字。我相信本期栏目将非常有收获,也期待大家和我们做更多的互动,我们也会根据大家的问题做出更多反馈,下面请这位朋友和大家打个招呼。


Ben(嘉宾):

大家好。非常荣幸和你们一起探讨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幻实(主播):

我们平时很少讨论如此严肃的话题,但自我进入半导体行业以来,这一领域一直是大国博弈中的关键环节。首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一直以来都在颁布与我国半导体相关的出口管制条例。在今年的3月29日,BIS公布了一份出口管制修订文件,似乎加强了出口管制措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次生效的出口管制措施有哪些变化,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

“实施额外出口管制”新规措施(资料来源:网络)


多年来,美国对我国实施的禁运措施让很多人已经有些麻木,仿佛狼来了的警告一直在重复。作为专业人士,您能否向我们说明目前的状况究竟到了什么阶段?


Ben(嘉宾):

这次新的规定实际上是对现有规则的一次补充升级,就像我们智能设备需要进行OTA更新一样。因此,在这次规定的条文中,对于我们最关注的人工智能算力芯片的相关限制红线并没有变化,其计算方式和参数标准都与去年10月份公布的规则保持一致。虽然进行了修订,但并未对核心限制内容做出重大调整,表明当前的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幻实(主播):

这次修订并没有进一步加码,因为此前的规定已经发挥了很好的效果。美国政府显然认为现有的限制措施已经足够有效,因此在此次更新中并未对核心限制内容进行重大调整。


Ben(嘉宾):

确实如此,2022年10月是美国首次对我国进行此类制裁,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到了2023年10月,这一规则显著加重,管制范围大幅扩大。而此次的修订则维持了现有的限制,不再进一步加码。


除了这项规则外,我还想讨论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并分享给大家。从2018年、2019年逐步发展至今,这些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复杂性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数据体现出来。例如,这次补丁文件长达166页,而去年10月份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规则则有287页,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规则为121页。这些只是整个规则体系的冰山一角。


这种复杂性带来了哪些影响呢?首先,很多美国公司通过非官方渠道表达了抱怨。由于规则过于复杂,不仅增加了它们的成本,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它们难以确定业务是否能够持续进行,以及是否会因违反规定而面临风险。


同期专访视频已发布视频号,快来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吧↓↓↓


幻实(主播):

也就是说,由于规则过于复杂,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还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确定自身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规定,甚至是否会无意间违反规定。这种情况无疑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和长期规划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和压力。


Ben(嘉宾):

对,而且它的复杂性导致他自己用的英文单词是说不可避免的错误,以及很多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解释,他必须进行澄清。所以这种复杂性应该说是很明确的,由复杂性进一步带来的,其实就是这种间接性。在最早的时候这种规则相对纯粹,相对简单和明确,其实它一旦公布可能受影响的我国国内的主体我们进行解读,很快就能知道对我们的业务是否有影响。但是随着现在的情况是美国主体对这些规则直接受到管辖的,他们去解读以后,其实是要考虑你的供应商这些美国公司或者受美国的管辖直接影响的主体,他们怎么理解这个新贵?而因为它的复杂性,所以主体们的理解往往是不一致的。


幻实(主播):

其实增加了大家很多的交易成本。


Ben(嘉宾):

对,同时这些复杂的条款也带来了某些灰色空间。企业的应对策略可能会因其供应商的风险偏好以往申请许可证的经验、业绩压力,以及是否愿意尝试在规则中未明确提及的变通方法而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企业在面对这些规定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风险承受能力,有些企业可能会因此而成为受害者。


幻实(主播):

确实,如果企业能够与美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就可能因此受益。这种沟通渠道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法规,甚至获得一些政策上的灵活性。因此,这也导致了大量的补丁和窗口期的出现。


Ben(嘉宾):

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毕竟历史上他们就一直是这样运作的。实际上作为一种行政法规,出口管制有其固有的属性,即其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一定存在差距。这是因为执法成本不是无限的。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情况下,当法规的扩展影响范围广泛且涉及主体众多时,美国政府会优先在那些能够显著产生效果的领域和主体上投入更多执法资源。


ChatGPT+zapier合作实现数千应用的智能调用

(数据来源:腾讯研究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法规的颁布越来越严格,而且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实际上执法行为并没有全面覆盖所有违规行为。美国政府在执行这些法规时,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显著政治绩效的领域进行严格执法。因此,即使法规本身非常严苛,但因资源有限,实际的执法和处罚案例并不多。这也为一些企业在灰色地带运作提供了空间。


幻实(主播):

您刚刚提到了去年10月美国对华的出口管制涉及人工智能行业和半导体,其实近年来美国在很多方面对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打击,您不妨给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美国对我们有过哪些限制,每次打击的目的与逻辑是怎样的?


Ben(嘉宾):

当前的出口管制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几乎可以说是排名第一。美国在这方面的力量也是最为明确的。让我们按时间顺序来梳理一下这些事件:


首次引起AI业界广泛关注的是2022年10月针对算力资源进行出口限制,EAR规则更新,当时对受限制的先进计算集成电路的定义是满足峰值算力(TOPS)超过4800且双向传输速率达到600Gbyte/s。


而一年以后的2023年10月的新规中,BIS引入了“总处理性能”(TPP)和“性能密度”(PD)作为新的技术参数,取代了之前的TOPS和双向传输速率。在这次调整中,美国政府特别关注了哪些模型能够被适用于H800、A800训练,不论是千亿参数还是万亿参数的模型。这可能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如果这些模型能够被中国掌握并进行训练,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

突然更新芯片出口管制规定(资料来源:网络)


而在2023年10月的变化不仅限于此。美国取消了片间互联的限制,不再将其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同时,它还对受管制的芯片做出了一项不常见的区分,将其区分为专用于数据中心非专用于数据中心的。具体来说:


首先是非专用于数据中心的芯片,比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在终端直接进行推理的芯片。这些芯片在超过4800以上的算力范围内受到限制。如果不超过这个参数,那么它们就不受到2023年10月新规的影响。例如,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L3或L4级别的终端芯片就属于这一类。这些调整和更新的规定为我们理解美国出口管制的变化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线索。


幻实(主播):

我发现,美国对我们的禁运措施制定得非常细致,细致到仿佛他们对行业的了解超过了我们自己。他们精准地约束了某些算力,却又设法避免影响自动驾驶和汽车行业芯片的发展。这样的精细程度显示出美国在制定这些条款时,进行了深入的行业研究和策略考量,甚至可能比我们自身更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需求。


Ben(嘉宾):

美国对我们的禁运措施极其细致,他们精确地限制了算力,但又避免影响自动驾驶和汽车行业的芯片发展。美国在制定这些条款时,进行了深入的行业研究和策略考量,甚至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这个行业。


为了澄清一些概念,我需要详细解释一下“训练”和“推理”。在大模型领域,这两个概念是最基础的。训练是指对模型进行算法优化,类似于炼丹的过程,不断改进模型以达到商业化或成熟的程度。一旦模型成熟,我们就进入推理阶段,即输入信息并反馈信息。训练一般只能在云端进行,即服务器数据中心,而推理则既可以在云端也可以在终端进行。


从2022年到2023年,美国在出口管制上有明显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取消了芯片间600GB每秒互联的限制。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不再重视数据中心的使用场景?我认为恰恰相反。英伟达的NVLink协议可以方便地实现并行运算,形成大规模集群,满足大模型训练的需要。美国政府取消这一限制,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可以通过DCI协议等非专有协议,配合智能网卡和GPU,同样实现集群训练效果。因此,他们认为芯片间互联不再是瓶颈。


英伟达19Q1-23Q4全球各国或地区营收占比(资料来源:网络)


这一发现带来了我们的思考。如果中国的企业和开发者能够获得算力芯片,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运算集合,芯片间的通讯不再是障碍。这也意味着相关公司需要未雨绸缪,考虑保密措施以及应对政策变化的方法美国的政策更新和管辖力度不断提高,如果他们发现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差距,必然会调查背后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总之,美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管制措施细致且具有前瞻性,他们的策略是通过不断更新和调整政策,确保在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中国的企业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


幻实(主播):

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确实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他们始终在紧密跟踪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进展,这种政策制定方式真的是体现了其强烈的现实主义。


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之前发布了一段视频,建议中国应专注于推理模型的开发,而暂时放弃在训练模型方面的努力,理由是我们目前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模型训练的条件。这一观点在产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包括一些朋友也将这个视频推荐给我观看。听了您今天的讲解后,我意识到这背后可能与美国的禁运政策有直接关系。事实上,禁运措施越严,我们可能越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和突破口。


国产云端AI芯片技术指标与海外产品对比(资料来源:Wind)


Ben(嘉宾):

我更赞同您的观点。虽然周先生的建议有其合理性,但面对当前的技术和政策挑战,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发展。相反,我们应当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继续推动技术进步。


从企业风控角度出发如何应对制裁?


幻实(主播):

这两年我们看到被禁运的那么多领域被我们国人一点一点替代。很多人开玩笑说,要是不清楚我们自己产业还有哪些弱点,看看美国给我们的禁运方向我们就清楚了。这里就要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刚刚聊到了金融对我们很多领域和企业带来影响,那么我们从风控的角度上,你觉得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能够让我们获取一些腾挪的空间?毕竟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先手,只能从您的专业角度给产业人提点建议。


Ben(嘉宾):

实际上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内容。首先我们对这些政策工具进行分类研究。一种是针对国家地域这种大方面的打击,对于细分产业它不区分主体,只要你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就受到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内上市公司寒武纪,以其自研的大算力芯片替代为主要特点。这种制裁是以行业和地域为基础的,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具备一定的算力设计能力,就会受到代工制约,这是一种政策工具。


另一种就是定点打击,美国在各种以主体和自然人作为标的物的清单中进行“定点爆破”,最早的典型是中兴公司,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中国企业都在清单上受到了很多的影响,不能使用美国的工具、美国的技术,无法与美国供应商建立联系,尽管他们也很想持续这种供应链,但是却都受到直接的影响。那么基于这种对政策工具的不同的分类研究,我们根据不同的主营业务的属性去做应对的准备。首先,需要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否在美国重点打击的范围内。例如,我们公司从事基础大模型的研发、人工智能应用,或替代芯片的开发,这些领域都属于风口浪尖,无法避开美国的全面打击。即使公司完全合规,我们受到的待遇也不会比国内同行更好。在这种全面的打击下,我们必须同样承受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保密体系可能比合规体系更为重要。例如,如果你是从事人工智能大模型基础研发的公司,你的算力来源,无论是自研还是与国内替代厂商的深度合作,或者是租赁云服务器厂商提供的算力,都需要严格保密。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做替代大算力芯片的公司,那么流片途径、供应商信息、封装测试等都属于一级保密事项。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在产业界没有不透风的墙,信息迟早会被圈内人知道。但实际上,许多案例表明,员工或与第三方合作过程中不经意间的泄密往往会引发制裁。这种制裁可能针对个体,也可能针对全行业。信息茧房和信息壁垒一直存在,员工培训和公司内部的保密制度如果能够建立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关键信息被暴露的时间。这件事不要小看,很多血淋淋的案例证明了保密制度的重要性,它有时可以为公司带来难得的喘息之机和发展窗口。


另一种情况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可能不是美国重点打击的目标,例如射频芯片或电源芯片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美国的出口管制受到影响,可以理解为误伤。因此,这些公司必须将合规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2022-2023中国AI芯片 市场规模占比(资料来源:IDC、中商产业研究院)


幻实(主播):

本来跟你没啥关系,被人家误以为你干了这就很头疼了。


Ben(嘉宾):

因为美国的制裁措施通常没有上诉渠道,也无法进行解释。即便公司并非故意违规,仅仅是工具出售给了某些特定公司,或者因为对下游管控不严,未能建立合规体系和进行基本培训,这些都无法成为抗辩理由。


对于这类公司,尤其是依赖美国的三大EDA工具ARM公司的技术以及台积电的技术等在产业内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旦受到合规影响,替代方案可能非常有限。因此,我建议这类公司在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仍依赖西方工具的情况下,一定要高度重视合规性。这就是我针对这两种情况给公司的建议。


幻实(主播):

所以我觉得,经过刚才的讨论,我最大的感受是合规不仅仅是合规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全体员工都具有合规意识的问题,因为出现问题的点往往不在合规部门。


Ben(嘉宾):

您说得非常对。要将合规从某个部门的职责转变为跨部门的公司级事务。


下一步限制或将出现在何处?


幻实(主播):

那么这么几年我发现我们一直在被美国追着打,不管从AI硬件设备零部件这种都被我们遇到过了,也都用不同的制裁的方法在做打击,在这种趋势下你觉得觉得下一步的限制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方向?我们可以做一个开放性的探讨。


Ben(嘉宾):

这个我很感兴趣!针对制裁最可能发起的地方,突破性进展的确可能成为制裁的引发因素。您提到的训练端和推理端的区分也很重要。在训练端,中国厂商正在通过各种替代方案,如智能网卡、GPU以及存内计算等,尝试绕过英伟达等西方厂商的生态系统限制。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方案最有可能成功,但这些努力都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推理端,突破的可能性更大。目前的大型模型虽然博学但缺乏足够的智能,因为其中大部分参数用于记忆而非逻辑推理。通过进一步的训练,有可能将模型的不同能力分离,从而获得更加智能的模型。再结合蒸馏和压缩等技术,将模型压缩到可以在终端设备上运行的程度,其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将是无限的,这也包括其他领域的应用。


幻实(主播):

而且这个领域美国并没有领先。


Ben(嘉宾):

确实,这种突破性进展为我们的想象空间打开了新的大门。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全球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不仅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创新和机遇。


幻实(主播):

确实,边缘端的人工智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工业界对边缘端AI的需求不断增长,针对不同垂直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将变得更加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消费场景制造业基础的国家,我们有着独特的优势来实现边缘端AI的训练和推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实现突破,那么我们将不仅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成功,而且还有望引领全球智能技术的发展,反哺我们自己的国家和产业。


Ben(嘉宾):

确实,边缘端与云端相比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反应速度、环境适应能力保密安全隐私方面。边缘端设备可以更快地响应和处理数据,因为数据不需要在网络上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延迟。


此外,边缘端设备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因为它们可以在离数据源更近的地方执行计算,而不受网络连接的限制。最重要的是,边缘端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保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因为数据可以在设备本身上进行处理,而不必通过网络传输,从而降低了被攻击或泄露的风险。因此,边缘端在未来的智能技术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2025年中国边缘计算产业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华创证券)


幻实(主播):

而且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哪怕终端它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用就好!我们也非常期待中国有这样的公司出现,能够让我们扬眉吐气一下。你对我们的人工智能还有信心吗?咱们今天聊的话题有点丧。


Ben(嘉宾):

我觉得信心一定来自于实打实的事实,否则的话都是空中楼阁。实际上,我现在就在使用一家中国公司的产品,它在这种超长文本的大模型领域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我觉得它的这种能力使用下来完全不弱于GPT4等竞品。而它确实是在美国强大的干预压力下取得的如此成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也非常期待看到新的突破。


当下,我们对客观世界大模型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一旦这种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的,基于视频的大模型被训练出来,这个想象空间巨大无比!我们身边所有的摄像头都可能变成智能的,那个时候,算力真正的变成了水和空气这样每天都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政府一直在推动,一定要在这一块实现自给自足。这些AI的应用在前面展现了绚丽的色彩,但是背后其实是半导体行业,半导体人再往土壤中默默耕耘,所以我为大家骄傲,身为这个圈子的一份子,希望能够做出一点贡献。


幻实(主播):

我经常给大家问的就是中国能不能有个英伟达,其实我已经很讨厌这个话题了,但我想问一个从你律师的角度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Ben(嘉宾):

英伟达这家公司发展到现在,他肯定是做对了很多事情,中国公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很难直接复制英伟达的成功,但正如你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需求和供应,中国作为一个充满信心和实实在在需求的国家,拥有着巨大的促进力量。这种力量就像是源源不断的元气弹一样,能够催生出满足我们需求的伟大企业和公司。这种信心和需求的结合将成为中国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它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幻实(主播):

聊了这么多,内心有了一个很感性的画面。中国企业好比是武林高手,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有时被限制使用武器,只能凭借赤手空拳进行比武。起初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手使用武器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而中国企业则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智慧取得胜利。


所以我希望这一期节目让我们很多关心AI,关心半导体行业的同仁们,了解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局势。最后我也想听听你对我们现在的产业有没有什么呼吁的或号召?


Ben(嘉宾):

有芯片揭秘这样的节目,这样的桥梁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说一个土壤当中有这样的活力的分子,大家就不再一味短视地看重经济上的利益,说明大家的人心所在,而人心正是成事的最关键的因素。我希望成为这个洪流中的一员,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推动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微小的水花也可能激起汪洋大海的涟漪。


2019-2025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测

(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


幻实(主播):

坚持做偏公益的事情并非易事,尤其当外界质疑时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情怀支撑。付出和努力不仅体现了对行业的关注和热爱,也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有自己的赚钱的逻辑,但是坚持这件事确实也是有一定的情怀。我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并支持中国这个行业的发展,感谢你今天的分享和交流,期待未来再次与我们一起揭秘,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路途。


半导体一直是中美贸易争端与科技争端的焦点,特别是在5G领域对华围堵失败后,美政府“反思”并加大政策查缺补漏,企图在人工智能领域扼杀中国。高算力GPU是培育AI应用的基本土壤,该领域的双寡头——英伟达、AMD几乎垄断了全球GPU的生产供应。


2024年3月30日凌晨,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实施额外出口管制”的新规措施,修订了BIS于2022、2023年10月制定的两次出口限制新规,全面限制英伟达、AMD以及更多更先进 AI 芯片和半导体设备向中国销售。不难看出,新规的目的是让中国取得美国 AI 芯片变得更加困难。目前涉及芯片制造的所有环节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美国的生产设备或美国的技术,美政府对华半导体管制的严格程度已突破传统实物管控逻辑,不仅对半导体相关货物贸易实现全面管控,还将云计算租赁、人员交流等服务贸易列为出口管制的对象。


从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竞争状况来看,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有着绝对掌控力,但中国在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能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半导体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中美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国,两国将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自主系统五大关键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未来将是长期持续的博弈和竞争,让我们拭目以待!


持续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前沿科技趋势~


关于栏目

2018年至今,芯片揭秘连续5年以周更频率与200+科技企业合作,涉及领域包括:半导体、工业软件、智能汽车、材料装备、新能源等;在喜马拉雅FM上的芯片类节目中排名第1,科技类节目中排名前30,全网播放量超过450万。


五年来,芯片揭秘·大咖谈芯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内容收获超播放量1000万,芯片揭秘结合多元模式帮助合作企业立体宣传,实时关注合作伙伴的最新动态,与产业共同成长,与企业共创国潮芯生态。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大咖谈芯声音合集,快来收听吧!


-END-

01

●大国重器!这家百年老厂凭什么成为气体产业的“头号玩家”

► 点击阅读

02

●什么样的机遇吸引30年台湾老牌封测厂来苏扩产?


► 点击阅读

03

●揭秘“卡脖子”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光敏性聚酰亚胺有哪些独特优势?

► 点击阅读

04

●晶圆温度针测与晶圆翘曲矫正如何深度赋能先进封装?

► 点击阅读


采访 | 幻实   编辑 心怡 |   审核 | 幻实


点击视频了解芯片揭秘↑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芯片揭秘

和我们一起透视半导体产业👇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赞+在看喝彩硬科

芯片揭秘
芯片揭秘以芯片为源头,探讨以半导体为驱动的电子应用,如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材料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产业论坛、行业聚会、合作对接、项目投资等方式,服务中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 谈投资,聊项目,发心声,就来芯片揭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