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生态逐渐向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挑战,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会坚守初心,向“绿”而行。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
黄河银川段是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新宁夏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里因过度种植开发致使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019年,银川在全区率先开展黄河两岸滩地回收工作,如今,黄河银川段约18.97万亩的河滩地全部收回,统一进行保护和修复。如何对沿黄滩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治理,不仅让代管企业无从着手,对银川市来说都是个新课题。
王占军,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所长,自治区牧草首席专家。两年前,宁夏绿创林业有限公司找到王占军,以提升黄河滩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成效为目标,共同合作开展了“黄河银川段滩地生态草引选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早在治理前,绿创林业有限公司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力条件,将银川段黄河滩地划分成滩地保留区、生态修复区和绿色生态区三个区域,进行分区治理。
1
滩地保留区
其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滩地保留区”以建设封育设施,靠自然修复,不进行人为干预。
2
生态修复区
条件相对好一些的“生态修复区”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适当播撒生态草籽进行修复
3
绿色生态区
而土壤、水分等条件适宜种植的“绿色生态区”则通过构建人工牧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合理利用。
接下来王占军和团队要做的,就是在三年时间内研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案。
位于贺兰县金贵镇通昌村的项目试验地紧挨着黄河,因距离黄河较近、地势不均,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透水性差等问题相对集中,项目所有技术上的尝试和突破都在这里展开。
田英是项目的负责人,尽管困难重重,但田英还是义不容辞地选择攻坚克难。而这份从容与坚持,正是源于团队十多年在荒漠化治理和林业草地生态修复保护领域做出的突出成就。从2012年起,王占军和团队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30种抗旱牧草,多年扎根在荒漠戈壁进行观测试验,筛选出了适宜宁夏本土的抗旱草种对荒漠和退化草原进行修复,最终使退化草原综合改良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16.25%,优质牧草比例提高20%。
自项目开始实施,田英和团队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试验地里。100亩试验地被分为两块,15亩混播修复模式试验地和85亩苜蓿生态种植示范区,用来进行生态修复区和绿色生态区草种筛选和种植模式的试验。
针对地力不均的问题,田英从研究所积累的草种资源库中选择了15种耐旱耐盐碱的优质草种,划区进行重复的混播修复试验从而观测不同土壤条件下,各草种的生长情况。
三年时间,对于生态保护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并不长。春去秋来,田英格外珍惜,像关心孩子一样观测每一株小草的生长习性,为今后大面积种植总结科学可行的经验。
最终,通过适应性观测,田英和团队筛选出了适宜河滩地生态草品种高冰草、碱茅、苇状羊茅,和中苜3号、中苜4号。
8月,在灵武河滩地的“绿色生态区”,近两万亩的苜蓿迎来了今年的第三茬收获。今年在没有灌溉的情况下,这些从试验地里选拔出来的优质苜蓿品种大面积种植后当年实现采收3-4茬。
而在“生态修复区”,筛选出的草种通过人工播种,也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在这场历时三年的考试中,王占军和田英团队收到了满意的成绩,也为黄河两岸滩地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大河两岸,绿意渐浓,一个“以滩养滩治滩”的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已初具雏形,这是科研人员逐渐探索出的“宁夏经验”,他们继续用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编 导:柳俏怡
摄 像:李 鹏 叶 潇
配 音:杜 宁
编 辑:柳俏怡 蒋文翔(实习)
初 审:李江波
审 核:赵亮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