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莱布尼茨奖得主薛凤、生物学史领军人物柯安哲
从梁启超与李约瑟出发,回顾科学与人文学间对立而纠缠的发展脉络
让物质自己说话,勾勒当今科学史研究的前沿范式
——从强调理念和理论,到关注实验和实践的角色,“物质转向”为科学史研究带来了怎样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物品、成分、工具、操作、档案、建筑……我们如何通过包罗万象物质性因素揭示科学和技术变迁的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蚕桑业到美国20世纪原子能的应用,怎样将科学知识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其生成和扩展的方式?
——数字人文的方法如何帮助学者实现对历史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重构数据背后的政治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
作者简介
薛凤(Dagmar Schäfer),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
柯安哲(Angela N.H. Creager),生物化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科学史专业托马斯·西贝尔教授(Thomas M. Siebel Professor),同时也是历史系菲利普&罗林斯教授(Philip and Beulah Rollins Professor),2014—2015年任科学社会史协会主席(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HSS)。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生物医学研究史。
目录
“中西讲坛丛书”总序(刘东)
第一讲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第二讲 人文学中的科学数据与文本资料:关于气候与元代灾害的历史研究
第三讲 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和模式实验材料
第四讲 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第五讲 知识的工具:20世纪科学和医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第六讲 动物、知识与历史叙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过渡之际的蚕业技术文献为例
第七讲 文书柜上的大象:论所有权与行政管理
第八讲 科学与环境监管法规: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检测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评 议 对于科学的历史回顾(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