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金句荟萃

文化   2024-12-01 23:01   北京  



金句精选




酸笋可说了,我臭了全世界,只为香你一个人。尝过螺蛳粉,您就会知道,舌头会说服鼻子。——沈鹏鸣
语气到位,好吃加倍。——沈鹏鸣
小米粉,大主题,咫尺而有万里之势。——康辉
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奉献他们的青春,皱纹爬上了他们青涩的脸庞,但是却让沉睡数千年的文物焕发新颜。——王楚涵
在戏曲演员心中,戏比天大,梨园雅韵如此生生不息,不只台上惊鸿一瞥,更有台下孜孜以求。——沈倩
所谓热爱,就是在漫长岁月里,全力以赴的理由。——沈倩
有时在快节奏中慢下来,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底气,我们的自信,我们的曾经和未来,就在我们的身边。——许斌
用心记录,用情抒写,这是对家国的深情厚谊。家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家的温暖,从未改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处处是我远方的家。——伊拉娜
只有脚下乾坤大,才可能做到笔底天地宽。——康辉
只要是自己最想做的事,那还有什么值得顾虑的呢。人生是旷野,并非是轨道。——谢煜桥
以文化人,汲古润今。千百年来,海南乡亲把日子过成了“诗”,让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在平凡的岁月里,绽放出绚烂的花。——孔皓
“新”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梦想,是力量,是实现。——孔皓
着力即差,很多事不是说你咬牙用劲儿就能干好的。有时候顺势而为,可能效果更棒。——撒贝宁
迟暮之年,亦是少年。——龚韵熹
通过美丽的汉语言,我们也许没有机会亲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我们也一样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龚韵熹
其实有的时候主持人,自己说话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能成功地让其他人说话,也是主持人能够做得很好的一点。——康辉
没有一种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所要做的就是从困难中反思自己,然后跨越它,这才是获得真正的成长。——沈倩
不要怕失败,怕的是害怕失败。——石笑歌
我不止是竞技体育的见证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播者,把新时代的体育故事说得真实,讲得鲜活,给更多人以力量。——石笑歌
其实成功是什么,无非就是,你站起来比你倒下去又多了一次。——康辉
“冲”是镜头里的他们,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凭着这股冲劲一座座大桥勾勒出发展的轨迹,一片片稻田交织出丰收的画卷,一个个村落绘就出暖心的图景。——欧林冲
阅读三毛的快乐,不应该有门槛。——冯琳 
用话筒做树干,用声音做枝叶,好好长大。——冯琳 
乡音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化的映射,更有来处的温暖。——赵羚淞
方言,真的是我们能够听见的历史;建筑,是能够看见的历史。——赵羚淞
(湘语文 鲜素材 公众号)





选手
展示文稿





第一期第一名选手冯琳   《“琳”听国潮》

华彩领航,传承经典,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琳”听国潮》,我是主持人冯琳。
“水泥平板桥,环洞石拱桥。”我刚刚唱的这两句啊,是我的家乡浙江海盐所传唱的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那今天“国潮”这一站就来到了我的家乡——海盐。
我要介绍的小伙伴不仅是我的老乡,更是陪伴了无数人童年的孩子王,光光脑袋,圆圆鼻子,三根毛,没错,他就是三毛,而创作他的张乐平先生就是我们浙江海盐人。从小我就知道三毛是我们这儿的“大明星”,在海盐就连上学发的最普通最常见的练习本上都会印着他。而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妈妈去三毛乐园里面玩,那时候三毛在我心里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快乐。
当我再长大一点儿,能看懂漫画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大明星”的生活一点也不光鲜。《三毛流浪记》中的他,因为不知道下一顿饱饭在哪里,所以有饭吃的时候会吃到撑破衣服扣子,因为没有钱买衣服,所以只能把炭涂在身上。可就是如此可怜的他,却有着拒绝恶霸的骨气,甚至在抗战期间,他还报名参了军,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三毛从军记》。
那时候我的好朋友三毛也成为了我对于英雄的启蒙。我们当地的张乐平纪念馆也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当我们在翻看这本漫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几乎没有文字。张乐平创作的初衷就是考虑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很多人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孩子甚至很多大人都识字不多,但是阅读三毛的快乐不应该有门槛。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曾将他的艺术成就概括为外国卓别林,中国张乐平。张乐平曾说过,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他用自己的画笔做树干,用三毛的善良坚强做枝叶,给更多人带去了快乐。而我也想从一棵大树的苗苗开始,用话筒做树干,用声音做枝叶,好好长大。我是冯琳,《“琳”听国潮》,我们下期再见。

01沈鹏鸣《奇妙的味道》

大家好,欢迎来到奇妙的味道,我是鹏鸣,作为一个爱吃又爱玩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我经常在节目里和大家做推荐,比如说必吃榜单有什么,哪里是非去不可。那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什么呢?世上味道千千万,这个味道不一般。朋友们,欢迎来到螺蛳粉的世界。
嗯~闻着味了,咋酸臭酸臭的呢?这奇妙的味道来自广西的特色食物——酸笋,它可是螺蛳粉的灵魂,闻着臭,但吃起来香啊。酸笋可说了,我臭了全世界,只为香你一个人。
尝过螺蛳粉,您就会知道,舌头会说服鼻子。柳州人嗍粉必须是二两、加辣、加鸭脚。二两、加辣、加鸭脚,这叫做语气到位,好吃加倍。您想想这Q弹的米粉,浇上螺蛳汤,再加上炸蛋、炸腐竹等十几种的配料,哎呀,酸、辣、鲜、爽、烫,舌尖体验真的棒。
袋装螺蛳粉出现之后,我也通过文旅推介,把这个奇妙的味道分享给了国外的朋友们,西班牙的朋友告诉我“好吃”,越南的朋友边吃边说“好吃”,泰国的朋友就更加激动了“好吃”,翻译成中文都是一个意思,太好吃了。它还有一个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产业链收入突破千亿元,小米粉正在发展成为大产业,这还没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螺蛳粉它可是美食界的“卷王”,它不断地跳出舒适圈,把自己“卷”成了螺蛳粉月饼、螺蛳粉雪糕、螺蛳粉粽子,诶,甚至是螺蛳粉手机壳,传承和创新的持续发力,才有了螺蛳粉今天的超高人气。
柳州螺蛳粉弥漫着烟火气,浓缩着中国味儿,它的味道很奇妙,也很美妙,而它的出圈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包容和多元。当然,我也衷心的欢迎大家亲自去趟广西,品尝一下最正宗的柳州螺蛳粉,不要忘了咱们的好吃暗语啊,二两、加辣、加鸭脚。谢谢大家。
(湘语文 鲜素材 公众号)
02王楚涵《面孔》

各位好,欢迎走进《面孔》,今天呢,我们要聚焦的面孔来自“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提到三星堆,你熟悉的面孔是不是这个凸眼巨耳的青铜纵目面具或者是这个衣冠楚楚的青铜大立人?而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两张全新的面孔。
首先我们来看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它是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当中吸引了很多关注的一件文物。大家看到它的造型,双手合十,怒发冲冠,呈现出了不怒自威的气场,伴随他呢,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表情包,比如说在下佩服,求求你别说了,相信很多人都收藏了吧。
另外一张面孔呢,铜罍尊倒立鸟足顶尊神像,这个名字啊,念起来就有点儿费劲。1986年只是找到了它的下半身,它一直苦苦等待它的完整面孔37年,如今终于“跨坑”合体。
文物的面孔如此鲜活,而让它们重生的是背后的考古人。作为一名在四川工作的主持人,我不止一次走进三星堆,而让我意外的是呢,大部分考古发掘队员的面孔都很年轻,九零后的他们呢,用专注和耐心一点点的去清理每一件青铜残片。我们再来看一张同样年轻的面孔,文物修复师郭汉中,这是一张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了,而他面前正在修复的就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郭汉中用五年时间将200多块的碎片拼凑,让这棵“神树”焕发生机,熠熠生辉。而现在,年过半百的他依旧在和文物对话。三十多年间,他用匠心妙手把文物碎片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国家宝藏。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奉献他们的青春,皱纹爬上了他们青涩的脸庞,但是却让沉睡数千年的文物焕发新颜。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之路绵延不绝,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可以走进文物,作为传播者,我也会继续步履不停,透过一张张面孔,用心用情讲述更多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灿若繁星的动人故事,谢谢。

03沈倩《梨园闯关我挂帅》


锣鼓起风云,唱念透千钧。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梨园闯关我挂帅》,我是沈倩。十二年前,我第一次站上央视的舞台,和赵宝乐老师搭档主持《快乐戏园》元宵特别节目。那个时候我只有十一岁,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裙子,看上去像是一团正在燃烧的小火苗,我的这颗心更是火热的怦怦直跳,我想这份对舞台纯粹的热爱是来自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我的妈妈是一名戏曲演员,所以从小我是在剧团长大的。记得有一次我在侧台看戏,三伏天暑气蒸腾,饰演穆桂英的演员扎着厚重的大靠,因为中暑体力不支,下场时晕倒在了台侧,经过工作人员的短暂救治,她苏醒过来,起身重整衣冠,奔向了舞台,再次亮相的她神采奕奕,似乎被铿锵的锣鼓注入了万丈豪情,那一刻,舞台上穆桂英的帅旗显得如此鲜艳和夺目。
妈妈对我说,在戏曲演员心中,戏比天大,梨园雅韵如此生生不息,不只台上惊鸿一瞥,更有台下孜孜以求。在剧团的一切见闻深深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也时刻提醒着我,所谓热爱,就是在漫长岁月里全力以赴的理由。
十二年转瞬即逝,我再次和赵宝乐老师搭档主持《梨园闯关我挂帅》,宝乐老师一见我就说,你是当年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吧?
十二年一路闯关,热爱未曾褪色。如果说一个人的热爱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那么一群人的热爱,会是滔滔江河,奔流不息。戏曲是梨园人延续千年的吟唱,也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乐章。
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唱响《穆桂英挂帅》,我们一起铿锵前行。

04许斌《身边的文化》

各位好,欢迎收看《身边的文化》,我是许斌。
欢迎乘坐地铁二号线,列车运行前方是良渚站(背景音),今天我们的节目就从地铁开始说起。十九岁的时候在杭州读大学,有一次到良渚,刚下地铁就看到走廊天花板上的图案是一圈又一圈的环形,当时我就想,哎,这图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良渚博物院,原来地铁走廊天花板上的图案是玉璧,在良渚文化中是重要的玉器,在地铁里,一个看似普通的图案原来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而我和良渚的故事也刚刚开始。
几个月之后,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参演了一部话剧——《施昕更》。1930年,十九岁的施昕更从老家良渚来到了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测绘的工作。在一次测绘过程中,他在一个叫良渚古荡的地方发现了一些有孔石斧。他忽然回想起在自己童年时在家乡也看到过类似的石器,他立马回家,果不其然,在村民家里看到了一些石器。
通过查阅资料,又通过多次的发掘验证,有孔石斧、黑陶片、完整的陶器,施昕更一步步地拼出了他的猜想,在他脚下应该有一片神秘且古老的遗址。施昕更将他的发现撰写成报告并出版,这位年轻的地质学者成为了良渚文化的发现人。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施昕更没有提出,这是什么?或许我们不会这么早的看到良渚古城遗址,而这一片遗址,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去观察,在西安地铁站抬头就能看到的古诗词,那是流淌千年的传承;在北京地铁平安里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灯饰,那是古今文化的碰撞啊。有时在快节奏中慢下来,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底气,我们的自信,我们的曾经和未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湘语文 鲜素材 公众号)
05伊拉娜《“伊”起去远方》

爱美丽中国,看远方的家,大家好,欢迎收看《“伊”起去远方》,我是主持人伊拉娜。草原姑娘天生爱自由,带着这样的一种天性,在总台当记者的八年来,我行走了很多远方,也去看了很多中国人的家。
八年前,二十一岁的我前往了甘肃省扎尕那,这是我去到的第一个远方的家。整整四十公里,行走了四十多个小时,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我们全程淋着雨走过了草原、湿地、高山、冰川和峡谷,就在我们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偶遇了一户牧民,女主人端来一碗热奶茶,奶茶喝进嘴里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草原姑娘喝到了家的味道,正是因为这碗奶茶和这一刻的感动,让当时青涩的我想要走得更远,通过镜头让大家看看更多温暖的家。
2019年,我来到了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四川省石渠县,住进了一户牧户家做体验式拍摄。这是我去到的海拔最高的家,我和家中的阿妈聊生活的变化,和孩子们一起挤牛奶、捡牛粪,挥舞着放牛的“乌尔多”(音),放声高歌,伴着月光欢快地跳锅庄舞,这让我感受到了高原牧民家最纯粹的快乐。离别的时候,阿妈流下了不舍的眼泪,用藏语念叨着要常回来看看。这家勤劳善良的牧民把我认作了离家远行的大女儿,让我在莽莽高原也有了时时惦念的家。
2021年,我来到了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这是我去到的最远的家。虽然那里自然条件多变,物资相对短缺,可我发现在岛上工作生活的每个人都很快乐。在被我问及为什么时,本地渔民说这里是他们世代耕耘的祖宗海,是家,就要一直守护。而来自各地的工作人员说,因为祖国需要来守护三沙这个共同的家。那个时候,我就更加体会到身为媒体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用心记录,用情书写,这是对家国的深情厚谊。家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家的温暖从未改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处处是我远方的家,我是伊拉娜,和我一起去远方,一起去看美丽中国,谢谢。

06谢煜桥《朋友你好》

去年的夏天,我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一张桌子,一盏灯,我在路边搭起了一个陌生人聊天室,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儿开始吧。
朋友你好,我是主持人谢煜桥,今天的话题是出发。在最初忐忑的等待中,我迎来了第一位聊天者。他是一个创业者,三十多岁,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年轻真好啊。他像是刚下班回来,他从未离开过他出生的城市。年轻的时候想过创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小小的梦想一直埋藏到了现在。不久前,他终于攒够了一笔钱,于是他辞掉了工作,想出发去创业。我问他,你想好做什么了吗?他说还没有。我说那你怎么出发?他说我不怕。他的这股劲儿感染了我,我也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摊子经营下去。
后来有一天来了一位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我说,Hello my friend。后来,他成了我的好朋友,一位管理学的博士。还有几年他就要毕业了,我问他还想去什么地方,他说回家,回到家乡开一家小公司,然后带着妈妈旅旅游,吃点好吃的。我说这么早就回去了?他说,是啊,这就是我最想做的。
是啊,只要是自己最想做的事儿,那还有什么值得顾虑的呢?人生是旷野,并非是轨道,我们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向努力向前奔跑,无论是离家还是回家,这都需要我们充满勇气地出发。所以出发吧,如果有幸在路上与你相遇,我会说,你好,朋友,愿意讲讲一路走来的风景吗?朋友你好,它的命题并不宏大,甚至微不足道,但是他表达了我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向面对生活不断出发的平凡人,向在各自领域中追逐目标的你我,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今天,站在这里,为了主持人的梦想,我再次出发了。直播间的你愿意和我一起出发吗?欢迎与主播连线或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接听下一位观众,这位朋友,你好。

07孔皓《行走中国》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欢迎来到《行走中国》,我是孔皓,刚才我唱的呀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海南本土歌曲《久久不见久久见》。
与各位从上次大赛阔别四年时间了,久久不见,我去哪儿了呢?今天就要带你走进我工作的地方——海南。
说到海南,很多人会想到椰风海韵,碧海蓝天,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呀,这里也是苏东坡笔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的宝藏岛屿,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这是东坡先生对海南的深情表白。海南万里真吾乡啊,这话您听了,不想到海南来看看吗?
前段时间,东坡先生在海南的老家儋州市中和镇霸屏了,您听说过CBA,知道村BA,但您听说过村VA吗?在儋州市中和镇,儋州乡村排球联赛正打得起劲儿,十九支乡村队伍吸引了上万名球迷齐聚在村头球场,掀起了阵阵的海岛热浪。迅猛的发球、巧妙的拦网、机智的救球、强力的扣杀,让在现场担任嘉宾解说的韩乔生老师不禁发出感叹,“这二十八号脚下穿着拖鞋”(背景音),热烈的比赛在海南持续了几个月,但是白天打鱼晚上打球的习惯却在村子里盛行了几十年。渔场和球场的无缝连接,无不折射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我有一位来自南非的同事,他在看完比赛后就告诉我说:“I'm shocked, I've never imagined that the vilage volleyball culture could enlighten me so much!”(我很震惊,我从未想到一个村子的排球文化会带给我如此大的能量)。
culture,文化,enlighten,启迪,这不就是中文里“文”和“明”的含义吗?以文化人,汲古润今。千百年来,海南乡亲把日子过成了“诗”,让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在平凡的岁月里绽放出绚烂的花。
作为一名国际传播者,我见证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蓬勃兴起,也深切感受着历史文脉在这座岛屿上静静流淌的力量。这就是久久不见的我带你走进见了还想见的——海南。

08龚韵熹《韵味人间》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韵味人间》,我是主持人龚韵熹。首先我们来看这张图,你会想到什么?摇滚?搞怪?其实这是七十三岁的物理学教授吴姥姥通过短视频在和我们讲电荷知识呢。
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玩起了短视频和直播,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面对数字时代,他们主动用更鲜活,更有趣的方式,筑起了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
然而并不是每个老年人,都有主动拥抱数字时代的能力。我清晰地记得六年前的一个下午,客厅里很安静,我的外婆在织着毛衣。我的外公突然像个怯生生的孩子一样,举着部手机对我说,我研究不明白这个东西,折腾了好久,还是不会在上面看你。我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
我的外公也是一位老师,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轮回,他栉风沐雨几十年,而如今却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物件面前害怕了,他怕与这个时代,与他的孩子们渐行渐远了。
小时候,他教我读诗写作,听风赏月,长大后我教他用这个小小屏幕看大千世界。现在外公已经能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用手机见证我作为主持人的每一步成长,甚至教他的老伙计们给我的视频点赞。
这些年,无论是做传统媒体主持人还是做新媒体主持人,我也都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关怀人心的真实力量,才是永恒的“流量密码”。令我们欣慰的是,老年大学、社区志愿服务等公共政策的日益完善,社会上处处闪动着对老年群体的关怀与温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人身边作为孩子的我们。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也可以云游世界,乐享人间,迟暮之年,亦是少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9石笑歌《笑品人生》

笑对人生,报之以歌,大家好,欢迎来到《笑品人生》,我是主持人笑歌。
今天的故事让我们从一位非著名教练员说起。图片中的主人公四岁与乒乓结缘,自从拿起这乒乓球拍就没放下过,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这一练一教就是七十多年。
那个年代,黑屋子、土台子是他的教学基地,这是他用了十六年的乒乓球,其实已经被胶布贴补得不太平整了,即便是没有掌声和聚光灯,他对乒乓的那份执念守了一辈子。而造化弄人,六年前,七十七岁的他在前往体校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半身瘫痪而不得不离开那个他倾注一生心血的球场。
可能在大家眼中,他是球场上的无名之辈,但在我心里,他就是那个无冕之王。至今,他还时常用不太协调的手颤颤巍巍的写着乒乓手记,边写边说,“我得把这些记下来,因为有学生需要”。这位主人公名叫石志和,他是我的爷爷,爷爷教了很多学生,包括我爸,每当遇到好苗子,爷爷就会派我爸去当陪练,而我也从小接受着爷爷的魔鬼式教学,所以乒乓是我们家的家球。
七岁那年,我带着爷爷的期待去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乒乓球比赛。结果我还是输了。正当我很难去面对爷爷的时候,他却说,不要怕失败,怕的是害怕失败。
说来有些遗憾,我没能达成爷爷期待成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但很荣幸,我成为了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见证过赛场上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中国女篮时隔十二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跳水“梦之队”历经几代,传奇依旧。
我想时代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体育精神。作为一名体育节目主持人,我不止是竞技体育的见证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播者,把新时代的体育故事说得真实,讲得鲜活,给更多人以力量。我是笑歌,我们下个赛场再见。

10欧林冲《“冲”在南京》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冲”在南京》,我是欧林冲,今天我们要冲到哪儿呢?我们来到了正在修建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为了亲身体验大桥建设者的工作,我冲上263.8米的高空进行拍摄,那感受真是终身难忘。手都是发颤的,腿也是发抖的,没有一次比现在的出镜更危险的了(背景音)。而我采访的邹组长却步履轻盈,谈笑风生。基本上我每天早上出来到下午回去都是两万多步(背景音)。因为邹组长每天的这两万多步,大桥的建设步伐才能稳步提速。这座大桥未来投入使用后,原本需要一小时车程才能跨越的长江两岸,仅需要十分钟便能轻松到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人在百米高空架起钢铁脊梁,跨越长江,直通民心。
我再带您冲到稻田,来一场插秧比赛,比赛的对手是插秧机。虽然很明显我们几个人插秧速度也比不上机械,但村委会副主任和我说,举办这样的插秧比赛,就是希望大家不能忘记每一捧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样有冲劲的还有周建平书记,周书记负责的周城村六十岁以上老人有七百多名,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周书记凭着冲劲、干劲,带着村集体一起攻坚克难,在村里建起了养老助餐点。
吃一顿一荤两素一汤的午饭只需要三四块钱,九十岁以上老人甚至不要钱,还会有专人把饭菜送到他们家里。为了拍摄,我们一早五点多起来,就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收菜、做菜、送餐。拍完,我的衣服变成了这样,这是我的一次体验,却是他们的暖心日常。
“冲”是镜头里的他们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凭着这股冲劲儿,一座座大桥勾勒出发展的轨迹,一片片稻田交织出丰收的画卷,一个个村落绘就出暖心的图景。“冲”是我们在新闻现场的职业态度,拿起话筒,我们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见证了时代变迁下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冲”在南京》,我是欧林冲,下期我们接着冲。

生活大语文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事别忘心里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