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与师生共话非遗学

文摘   2024-06-08 11:43   天津  

本文转自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初夏时节,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绿意盈盈、满目葱翠。5月31日下午,院长冯骥才先生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与全体研究生座谈交流,并向同学们赠送《乡野拾遗:曹州木版年画见闻志》一书。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非遗学这门田野科学的魅力与真谛。




座谈会现场

2022年,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我院。犹记得开学典礼上冯骥才先生一句深情的发问——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冯先生说,“热爱之中才能产生责任。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秉承冯先生的教诲,同学们以热爱为起点,真正走进非遗学,在祖国的山河大地和田野中,为保护和传承濒危的民间文化奋力学习、工作着。在此期间,同学们汇集了很多田野一线工作的感悟收获,抑或问题困惑,期待与冯先生分享或向先生请教。本次师生座谈会,从同学们的积极提问开始。

同学们与冯先生分享学之所思

四位来自非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代表以及非遗方向博士研究生代表围绕传承人的代际传承问题、田野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非遗如何走进大众生活以及年画研究未来的学术取向等问题与冯先生进行探讨。在聆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冯先生表示十分欣慰。他非常高兴的是同学们在入学后,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已深深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冯先生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在随后的交流中,冯先生由书籍介绍引入,结合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张宗建新近出版的《乡野拾遗:曹州木版年画见闻志》一书,鼓励同学们在学期间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潜能,积极开展田野调研,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会上,冯先生将此书亲手赠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向学长学习,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文化思考,不断锻炼与提升自身的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能力。“希望你们在上学期间做一些自己的调查,不完全按照学院安排。如果你们有一个另外的角度,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去尝试,可以去努力。”



冯先生向同学们赠书



冯先生与博士毕业生张宗建合影
(摄于2020年6月29日)

冯先生还结合自身关于非遗学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的思考,来回应同学们关于非遗学田野问题的关切。冯先生指出,非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术内涵“深不见底,浩无际涯”,足够撑得起其作为一门“学”的学问。面对灿若繁星的非遗事象,如何认识并科学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冯先生说,“还是(得靠)非遗学(的支撑),还是要把最基本的元理论弄清楚。”冯先生号召同学们一定要深入文化现场,“到了文化第一线,我们才知道我们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做文化遗产工作的,就是要告知公众,唤起民众的自信和自觉,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义务。”冯先生指出,非遗学有五个关注点,分别为地域性、审美个性、传承人、技艺以及活态,这是非遗学区别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突出特性。此外,冯先生还提醒同学们在开展田野调查时,一定要着重关注非遗的活态性及遗产属性。

非遗的地域性研究应该如何开展?冯先生呼吁同学们从两个方面进入,一是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文化的不同是比较出来的,比较之后你才知道它的特点。”冯先生引述了通过将滑县木版年画与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综合对比,最终确立滑县为一个独立的年画产地的案例;二是在同一地区的文化内进行比较,在相同的文化里找到它们的同一性。冯先生指出,在研究天津皇会时,如果把皇会与天津的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天津人的地方方言等等放在一起研究,便会深切领悟到其文化的同一性。冯先生指出,上述两个方法是开展非遗地域性研究十分基础的方法,但只靠这两个方法还不行,还需找到每一项非遗背后具体的特点,比如说审美的特点、技艺的特点等等。“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滋味,(它们)互相都不一样。”



同学们认真聆听冯先生教诲

“非遗学是一门前程远大的学问,但它现在还身处少年,需要不断地讨论、不断地研究。”冯先生鼓励同学们将个人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大学里非常重要的氛围就是讨论、争论”,谈话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启发的过程。“我的观点启发你,然后你再谈个东西又启发我,然后我们不断的把一个问题往下刨,最后找到、碰到、触到这个事情本身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这才有收获。”冯先生指出,大家有想法时,要随时进行交流,“希望同学们在一起,做思想上的朋友”。

冯先生还十分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指出大学博物馆是现代高校发挥知识的研究、传播和存录功能的重要文化空间。他鼓励同学们在博物馆里多学多看,通过集体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冯先生指出,我们的非遗学教研区别于民俗学、人类学、民艺学,是一种将“博物馆教研”与“田野教研”相结合的独特的教研范式。冯先生向同学们介绍,日前,学院博物馆工程项目业已启动,待明年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新博物馆将向大家敞开怀抱。我们的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非遗博物馆,建成后的博物馆将与非遗学教研紧密结合,成为同学们在其中学习的生动课堂。对此,同学们表示分外期待。

会后,师生相聚院内合影留念,场面温馨热烈。冯先生在会上的谆谆教诲如同照片的定格,深深印刻在同学们心中,成为在学期间的美好回忆,更成为激发内心的驱动力。



师生共聚,情意浓浓


END

文字来源 / 柳聪
图片来源 / 冯骥才工作室 吉德
本期编辑 / 柳聪





冯骥才工作室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