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杜宝尼:洞见

文摘   摄影   2022-11-22 18:01   英国  


为《上海摄影》2022年秋季刊策划了“摄影中的神秘体验”专题,现在陆续推出其中“视野”部分展示的国内摄影师作品和我做的访谈。


本专题的相关论述文章可点击:笔记|渴望相信:摄影中的神秘体验





《洞见》作品阐述(文/杜宝尼):


通过想象构造的形式,用趣味且互动性审美来表现。不断探索时间给它(洞)带来的神秘力量。使用干预性的摄影方式来强调,不论是自然法则还是人为干预,在时间和人们的思维里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带给人们更多对于洞穴的好奇心与疑问。当身处于黑暗之中,时间似乎是静止的,运用光源使其呈现时间化的空间动态。目的也在于克服历史时间,空间以及光线带来的局限性,以致于获得永恒。


洞见之内/外,一个在时间的里面,一个在时间的外面。多种维度的表现形式,向前或向后延伸并能与时俱进。使这种“洞见记忆”成为现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峙终极时间的前瞻式寻求。 当你对时间着迷,所有身边存在的事物包括自己都是它的化身。它给我们制造了无数不同领域的化身。 



© 杜宝尼



对话:周仰 X 杜宝尼


周:《洞见》是你最新的作品,你是因为怎样的契机开始拍摄这个题材的?


杜:前些年拍摄《未及》系列,出行比较多,常往野外、山脉跑,去了一些景观式的山岩溶洞,就开始对洞里被人类营造的异景、空间结构及昼夜无分的时光感萌生疑惑,一次次的深入探究。好奇心,探索欲与自己想象力的推动下,开始了这个题材的拍摄。只是我拍摄的洞没有界定非得是自然遗产的岩洞溶洞,人为、人造洞窟也有拍摄。


周:在拍摄的两年中,有没有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洞中空间或者奇遇?


杜:有到未被开发的岩洞,里面没有人为光源,漆黑一片,听见黑暗尽头有一群嘶叫不停的蝙蝠,当时正是疫情期间没敢再深入探究。只觉得生命力、自然与文明其实是平衡的,昼夜之间都有适于生存的生物,都是在时光中慢慢诞生和消失。也曾去过一个千佛洞,里面看似的佛像都不是人为的,是水滴石穿造就的,神奇又神秘,就感觉这世间万物都拥有创造之手。




© 杜宝尼




© 杜宝尼



周:你曾提到过洞的神秘力量,在你看来,这种神秘力量来源于洞的空间本身,还是来自文化想象?——毕竟在许多文明中,洞穴都是修行的场所,也是鬼魅妖魔的藏身之地。


杜:来源于两者结合吧,看每个洞的不同风格、属性、地理位置、人文故事及景观等相关因素来决定如何拍摄,体现未知而神秘的洞穴之力。我们所定义的修行场所,或存在着某种看似静止的时光,却具有兼容性,又或存在某种超越自身与时间的流逝的历史性。


周:你通常如何挑选要拍摄的洞?是否有某种田野调查式的研究,或者对于洞的背景故事有所预期?


杜:不会刻意挑选,大多数出行就随缘际遇,有时候询问当地人,也会先提前做一点资料式功课,但作用并不大,每个洞的场景综合因素都有所不同,有些地域的岩洞有着人文故事或民间传说,但这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系列的作品并不是做叙事表达。或许会有一点点叙事的线索,但不会明确化。


周:在作品的文字阐述或者图片说明中,实际上并没有出现某个洞具体的背景故事,那么这类故事(如有)在怎样的层面上影响到最终的视觉呈现呢?在这个项目中,是否存在叙事的意图?


杜:拍摄的初心就不是想利用故事来叙事,或许有,但不是具象直接的方式,画面中具有更多牵动人们观看到空间与时间下的神秘力量,源于对洞对黑暗产生的想象,或是向往、恐惧、好奇、不解……是与当下人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 杜宝尼



周:你会用光线等对洞的环境进行干预和介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次拍摄是如何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去干预?


杜:我始终把岩洞山洞当作一个载体,另一个小世界,是人类的干预把它变成了一个向外延伸对峙的空间,甚至是时间的另一种状态。之所以用各种方式介入和干预,是以自身的考量对这个空间,空间内的时光,包括故事背后的存在用趣味性去呈现时间化的空间动态。每一次新场景新洞态区别千万,会考虑综合因素后决定干预方式,也会因为干预工具欠缺,有些洞去过好几次。


周:在视觉呈现洞洞神秘感和永恒性时,你主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有没有任何意味上的参考?(比如绘画、文学或者其他艺术形态)


杜:对宇宙之光与黑暗有无尽的好奇与期待,我们身在时光之中,或许亦有一个时间之外的力量。很多时候在洞穴里拍摄时思绪里就会浮现⻄北地域的壁画,所以想要用光在黑暗的石壁上绘画,或刻字句或利用装置道具等。




© 杜宝尼




© 杜宝尼



周:每次进入一个未知、陌生的洞时,你会恐惧吗?通常在拍摄时是怎样的情绪?


杜:一开始对一些未知的野生的洞穴探索是恐惧的,慢慢有了累积和经验这种心理就慢慢消失,因为很专注冷静投入在某个环境中,整个思维方式很活跃,就有停不下来的想象力,其实是很亢奋的,最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周:你之前的作品,比如“未及”,更强调按快门瞬间或当下的感受,而“洞见”中时间有了拉伸,是什么带来这种变化?如今你对于摄影的时间以及现实的时间有怎样的理解?


杜:某张照片的快门时间拉长,是要表达的东⻄及环境带来的变化,两个系列的作品,地域不同,表达不同。快门是瞬间还是拉长,其实最终目的还是呈现永恒性,一个是时间的瞬间,一个是时间的流动。现实的时间是一个无止尽的轮回,而摄影这短暂的记录,却能让某一时刻保持沉默与永恒。




© 杜宝尼




© 杜宝尼



摄影师简介:


杜宝尼,湖南⼈,2014年⾄今她的作品持续关注及探索人性、信仰,以及⼈、⾃然与时间的碰撞和关系。2021年创建「⽉⽯」空间。在那⾥,她的摄影、绘画是以实验性的⽅式及⽣活中的经验来创作创新。以图映射某种精神或重新塑造被⼈忽视的所见;同时还涉及⽤装置和空间美学来延伸⾃⼰的情感表达。 ⽆论具象或抽象,她的创作往往源于⼤⾃然本身体现的⽣命之美:⼭林,寺院,花朵、鸟鸣、⽉亮、⽯头……等等⾃然或宇宙秩序,甚⾄是更神秘的时间时空逻辑。 曾分别在2017年获⼤理国际影会⾦翅鸟“最佳摄影奖”提名, 和2019年⼊围⾸届⽆像Photo-Zine摄影样书奖。






随机阅读:

对话|木格:朝天门码头

对话|托马斯·卡维茨基:藏身之所

对话|甘莹莹:个体的自我



异国求学,感谢打赏❤️

不爱游荡的摄影师不是好翻译
独立摄影师、译者及自由撰稿人周仰的作品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