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生不能扛摄像机?

文摘   2024-12-28 12:18   重庆  



“你的摄像搭档呢?”

“就你一个人吗?”

“哇,你一个女生自己扛摄像机呀!”


这是采访对象经常对我说的话。

传统印象中,视频新闻通常由两名记者配合完成,一名负责采访,一名负责拍摄。

但在各个新闻现场,中新社视频部的女记者不少是单兵作战,与众多媒体同行的“摄像大哥”一起抢机位,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记者在中共二十大发布会现场

作为其中一员,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下视频女记者如何“采访、摄像、扛机器一把抓”。

多学多拍多动脑,单兵作战也不怕


入职中新社后,我成为视频部的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摄像。

记者在北京什刹海冰场采访游客

摄像机、脚架、话筒、电脑......每天扛着十来斤的设备,穿梭在新闻现场。起初,由于摄像机操作不熟练,画面质量不够稳定,剪辑片子经常捉襟见肘。

如何把画面拍好?单位的前辈告诉我,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多学多拍多动脑。

记者在2024年全国两会广东团开放日采访现场

为提升拍摄水平,我选择从基本的新闻发布会入手,一遍遍地推、拉、摇、移,尝试各种景别,锻炼拍摄能力。

同时,我还会主动观摩媒体同行的好稿子、好片子,学习他们的拍摄思路和技巧,并经常反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画面,该如何拍好。

果然,经过持续学习、反复训练,我的拍摄技巧提高了,画面质量改善了,拍摄内容也从新闻拍摄进阶到专题拍摄,并独立摄制了多条【东西问】【我是Z世代】等人物专访栏目稿件。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驻会视频记者,同时操作两台摄像机,提问、拍摄同步进行,共完成2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约访,高质高效完成采访任务。

抢占好机位,捕捉好现场


好的拍摄机位对于视频新闻至关重要。

记者在中共二十大发布会现场

一次,我参加集体采访,数十家媒体同行蜂拥而至,由于不如“摄像大哥”身强体壮,最终没有抢占到最好的机位,只能见缝插针在其他记者摄像机中间挤出个位置拍摄。

记者在长江经济带主题采访活动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想要拍出好画面,拼得就是脑力体力,要把工作做在采访前。此后,我着重观察身边的“摄像大哥”如何抢占好机位、快速完成设备组装。

在一次次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笨办法”——早点去、快点搭。提前抵达拍摄现场,迅速找到最佳机位,2分钟内完成支脚架、装机器、插话筒、调色温等拍摄准备流程。

依托这个“笨办法”,我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新闻报道任务。

在这些重大新闻现场,拍摄区经常被中外记者的“长枪短炮”挤得水泄不通,为了拍到好画面,我和同事分工协作,快速选定拍摄点位和采访对象,灵活运用摄像机、口袋相机、GoPro等拍摄设备,最终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记者(右一)在长江经济带主题采访活动

快速找到新闻眼,主题报道有新意


除了日常报道,我也经常参加重大主题活动报道。这类活动经常是数十家媒体参与,在“同题采访”中,如何找到“新意”,是做好报道的关键。

2024年9月,我参加雪域高原焕新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西藏林芝嘎拉村。该村子因乡村旅游被许多媒体报道过,当地村干部尼玛多吉也按惯例向记者们介绍该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情况介绍完毕,我与尼玛多吉闲聊,发现他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于是问到他是否会邀请游客来家做客。果然,尼玛多吉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许多与游客交朋友的故事。

“我能去您家里拍摄吗?”“当然可以,欢迎欢迎。”

得到尼玛多吉的允许,我到他家中拍摄素材后,编发了短视频《嘎拉村村民尼玛多吉和游客有多亲?一句“扎西德勒”就能直接进家门!》。

藏族同胞和游客手足相亲的故事,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更有温度。

记者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未来,我将继续扛着摄像机,用镜头展示生动鲜活的新闻现场。

☻ 
本文来源:庖丁解news,作者:郎佳慧(中新社视频部记者),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粉丝群聊

/ 添加客服微信号:byzc2003 →备注“入群”


设置星标

点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设置星标🌟

知名主持人注销名下所有公司

中播网
中国播音主持网官方号,用心吐字,用爱归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