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醉翁亭记》学习资料

文化   2024-12-03 19:00   北京  

 课 前 预 习

一、作品梗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而触怒政敌,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虽然壮年被贬,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做事。同时,滁州风光秀丽,他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情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惆怅苦闷寄寓在山水和诗酒之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古文运动精神,他的《六一诗话》更是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明灵活的范式。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醉 翁 亭 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全 文 翻 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啊。滁州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地,渐渐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曲折,路也随山势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高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又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给它命名。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自然山水。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啊。

那太阳升起,树林中的雾气散去,待云雾聚拢,山谷就渐入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不一,这就是山林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幽幽的清香,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纯洁,水面低落,洁白的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美景。早上登山,傍晚归家,四季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边走边唱,走路的人在树下稍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着,后面的人应答着,老人小孩,来来往往连续不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啊。面对溪水捕鱼,溪水渊深、鱼儿肥美,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泉水酿成的酒香甜清洌),山中的野味野菜,丰富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大摆筵席。宴会酣饮的乐趣,不在于丝竹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啊。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太守回去而宾客们也跟着回去了。树林枝叶茂密,投下阴影,鸟儿高低鸣叫,(那是)游人离去后鸟儿的欢乐。可是鸟儿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同欢共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二、主题概述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醉翁之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山间之四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者中

古义: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今义:射击。


4.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5.游人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二)一词多义

1.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返回)


2.太守自(用……来命名)

太守(为,是)


3.望之蔚然而深(秀丽)

佳木而繁阴(茂盛)


4.山水之(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快乐)

太守之其乐也(以……为快乐)


5.有亭翼然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溪而渔(靠近)


6.野芳而幽香(开放)

苍颜白(头发)


(三)词类活用

1.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有亭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故自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5.杂然而陈者(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四)重要虚词

1.

僧智仙也(助词,的)

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乐趣)

③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

西南诸峰(代词,指滁州城)

颓然乎间者(代词,指众人)


3.

醒能述文者(介词,用)


4.

①若夫日出林霏开(连词,表承接)

②临溪渔(连词,表修饰)

③溪深鱼肥(连词,表并列)

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③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六)成语积累

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尽欢的情形。


四、鉴赏品读

1.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3.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4.这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可以分为几个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衬。


5.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6.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生活大语文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事别忘心里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