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良种139问权威解答,新手茶农必备指南!

文化   2025-01-07 08:52   北京  

茶,始于中国,流传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种植规模最大、茶产品种类最全、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如今,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茶,种茶区域遍及世界五大洲;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风俗涵盖世界各地;世界上有3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茶已成为一种仅次于水的饮料。


然而,随着茶叶的传播与种植规模的扩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对茶树的生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促使茶树种植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茶树良种备受关注。



茶树良种最显著的作用是促进名优茶发展,优化茶产品结构,提升茶产业效益。实践表明,良种和名优茶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存关系,即发展名优茶需要以良种为基础,推广良种需要以名优茶为先导。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栽培是茶产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Q


为什么说茶树品种是茶产业的物质基础? 



广义的“茶”包括茶树、茶叶和茶文化,茶树是这一切的物质基础,而茶树都归属于某一个品种。


品种的种性,决定了茶树的性状、产量、适制茶类、品质、利用潜力等。同一品种不论栽培和繁殖方式如何,要具有可以与其他品种区分的特征特性和生产价值,且能保持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种性是任何人为措施都改变不了的。例如,生长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大叶茶,适应不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它只能种植在华南南亚热带地区。育成品种龙井43的少毛纤细的芽叶和高氨基酸、低茶多酚含量,决定了它最适制龙井茶,而不适宜制红茶和乌龙茶。


“一颗种子改变了一个世界。”作物品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四千多年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利用史,拥有极丰富的种质资源。茶区农民和科技工作者选育了大量优良品种,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Q


茶树良种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选用良种?





茶树良种的标准:

1

一是可加工或创制一到多个优质高档名优茶,且兼制性要强,这样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改变茶类或者进行组合生产,充分发挥品种潜力。


例如凌云白毛茶,根据其芽叶肥壮多毫和较高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春茶制白茶、毛峰茶,夏秋茶可制红茶。

2

二是发芽要早,发芽早,开采早,应市早,可满足消费者尝新需求,有市场优势,且一般早上市的价格要高出同类型茶的1~2倍,如龙井43制的西湖龙井要比群体种早10天左右,亩产值要多30%~50%。

3

三是生长势强,产量高,其中春茶鲜叶产量要占全年的50%~60%。

4

四是抗病虫性强,不易罹生病虫害,避免或减少施用农药,节约成本,且又适合生产有机茶和无公害茶。

5

五是适应性强,即抗寒、抗旱性强,能适合不同环境条件的栽培,便于扩大种植区域。


当然,目前同时具有这五个方面优点的品种几乎还没有,不过,衡量品种最重要的标准还是制茶品质。到“十三五”期间,全国茶树良种化率已经达到68%。


品种选用的原则是以市场定生产茶类,以茶类决定种植品种。具体选择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茶类结构,尤其是要根据当地冻害、旱害和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及程度选用最适合的品种,如当地常年发生越冬冻害或倒春寒的,就不能选用抗寒性差或发芽特早的品种。传统名优绿茶产地为保持特色,不必栽培红茶或乌龙茶品种。同一地方一般种植主栽品种1~2个,搭配品种2~3个。


茶树良种的推广,不仅仅是种植技术的进步,更是对茶文化传承的现代化解读。无论是传统的地方品种还是新育成品种,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使它对外部环境、栽培措施形成了固有的特性,只有在满足这种特性的情况下,茶树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潜能。



为更好地推广茶树良种

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

我社出版新书

《茶树良种100问》

该书是

“名家问茶系列丛书”之一

编者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指导一线生产的实践经验

这些理论与实践可以较好地满足

不同茶区各类茶生产的技术需求

《茶树良种100问》

点击封面 购书享优惠

作者:虞富莲

责编:姚佳

定价:58.00元

折扣价:39.80元


本书是“名家问茶系列丛书”之一,以问答的形式,分10个篇章139个条目,系统地介绍了茶树良种的基础知识,如品种概念、遗传学理论、种苗繁育原理等,重点推荐了适制六大茶类的多个品种。


由于是问答式体裁,读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研读。全书文字精当,通俗易懂,可学以致用。 


作者介绍



虞富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茶树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曾任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浙江省第四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组副组长。先后承担国家和农业部多个重点科技项目,主持国家多年生作物种质资源圃建立和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名)、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科技文章等百余篇,编著《中国古茶树》《中国茶树品种志》《走进茶树王国》《中国北方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等30多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文赏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丛书

推荐

名家问茶系列丛书


丛书介绍


“名家问茶系列丛书”由中国茶生产、茶文化、茶科技、茶经济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精心锻造、匠心编纂,内容涵盖茶的文史知识、良种繁育、种植管理、加工制造、质量评审、饮茶健康、茶艺基础、历代茶人、茶风茶俗、茶的故事等众多方面,这是全面叙述中国茶事的担当之作,它不仅能让普罗大众更多地了解中国茶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茶产业、提升茶经济和对接 “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丛书主编简介



姚国坤  从事茶及茶文化科研教学60多年,多次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授予的荣誉和奖励。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先后兼任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日本注册)副会长、国际名茶协会(美国注册)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组织和参加过20多次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或论坛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90余部。


因为发展我国农业技术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1993年受国务院表彰,发给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证书;先后4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992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农学会等五团体授予“80年代以来有重大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2011年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三团体授予“中国茶行业特别贡献奖”;2013年浙江省余姚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乡贤楷模”称号;2016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兴文强茶特别奖”;同年,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新闻传播中心授予“中国茶行业终身成就奖”;2017年,国际茶业大会组委会授予“国际茶文化杰出贡献茶人”称号。202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授予“中华杰出茶人”终身成就奖。


丛书总序



目前

该套丛书计划共推出4本

首本《茶树良种100问》已率先面世

后续3本佳作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敬请期待


责编:刘   叶






好消息



我们开通了读者交流群
凡扫码进群的读者
有机会免费获得我社的新书哦
👇 👇 👇

👇  点击图片 看往期精彩  👇

《读懂“千万工程”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版发行

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力作《草地贪夜蛾的研究》重磅推出

家乡,每个中国孩子都值得拥有的情感记忆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