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转向的第一次降息,一下就是50BP。与之相比,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似乎一直是畏手畏脚的,中国央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降息也才25BP,就是今年2月份对5年期LPR的调降。
与美联储基本上25BP起步的加息或降息幅度相比,中国央行似乎是5BP一个档位,自LPR改革以来,有多次LPR的操作都是5BP的幅度降息,10BP都已经是比较大的了。15BP和20BP似乎只有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才使用,比如2020年4月应对武汉疫情冲击,2022年5月和8月应对上海和随后各地的疫情冲击。
这种风格主要是我们经常考虑周期性以及跨区域,这是中国哲学,既要审时度势,又要展望过去和未来,不可出现大开大合的加息或降息。
新行长上任后反复论述货币政策操作考虑的三方面关系: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和外部。短期与长期就是跨周期调节的另一个版本,因为货币政策不能仅仅考虑现在的问题,所以要求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收大放,这也与高层保持政策定力一致。
正因为中国央行不仅仅考虑眼前,还要考虑跨周期的更长远未来,所以与美联储的操作方式拉开了距离,而且反复强调以我为主,并将自己的保守中庸的操作与美联储对比,因为美联储总是大收大放,于是有大通胀,中国不会这样。
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绑定了跨周期、绑定了银行的利益、绑定了汇率的稳定。但货币政策的决策权不在央行,央行可以建议和影响货币政策。这大概是中美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风格不同的深层原因。
在美国,货币政策相对独立,所以敢作敢为,错误也要自己承担。货币政策有一种勇气和魄力去改天换地,扭转经济周期。在中国,货币政策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支持工业和生产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央行无法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去独立操作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