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次出逃的“壮丁”
瓮门湾在清朝时属湘潭县十四都,中华民国时代属湘潭县花鄂乡,解放初属湘潭县二十二区黄泥乡赞化村。株洲原属湘潭县地,因地处粤汉,浙赣、湘黔铁路交叉点,1959年由湘潭县划为株洲市,瓮门湾遂归属株洲所辖。
瓮门湾坐落在湘江西岸。据史载,湘江一带的村落大都是明朝时从江西移民过来建成的,因此这里的民众有客籍土籍之分。
由于移民过来跑马占圈,便出现了紧靠湘江的民众大都为文姓和马姓,再靠里的为唐姓,继而靠里的为彭姓和毛姓。因此,彭德怀、毛泽东的祖籍都是江西。
唐子安的祖籍是江西丰城,明朝初年先祖移民到了株洲落脚。据《唐氏七修谱》载,唐氏始祖由江西丰城的洗马池迁湘潭已600余年,号称湘南大族。迁湘潭的始祖唐义华,曾任湖南永州太守,挂冠归里舟过湘潭时,喜这里的山川秀美,遂与其弟于湘潭定居。哥儿俩去世后一个埋在古岳峰镇东边,一个埋在了西边。唐姓繁衍下来至今遍及株洲的8个村,7000多人,期间还有百分之二的人因在外地经商或当官而留在了外地。
唐氏家族在古岳峰一带建有6座祠堂,供奉着祖先排位。祠堂在南方很普遍,可以说村村都有,并有许多讲究。如祠堂的正门只有家族内当官的和其夫人可以迈入,其他人纵使有钱的人也只能从侧门进入。祠堂里平时是不准点灯的,只有家族内有做官的回乡祭祖时,才在祠堂里点上蜡烛,叫“光宗耀祖”,光宗耀祖一词即由此而来。
瓮门湾的唐氏祠堂叫尤公祠。这是个四方院落,有天井。是唐子安的曾祖父修建的。曾祖父是清朝的举人,有兄弟4人。祠堂前有3棵大樟树,据说是建祠时栽下的,如今大樟树已长得4个人都抱不拢了。
据《唐氏七修谱》载,唐氏家族以“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10字排列。唐子安的爷爷是“泽”字辈,叫唐泽濊,是独子。靠种地、做小生意维持家计。唐子安的父亲是“声”字辈,叫唐声楹,字云丹,号梅村,外号“银爆花”,清光绪十四年生,也是独子,另有姐妹6人。唐子安母亲叫萧慈珍,有文化,是距瓮门湾20多里的马家郾村人,她的父亲是个教书的,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因此萧慈珍得以读书。
萧慈珍共生子女12个,活下来9个,四男五女。唐子安于1912年11月出生,他出生时,萧慈珍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的一弯新月投入怀中,于是生下唐子安,因此,唐子安乳名“月拾”。按家谱排列,他是“名”字辈,故起名叫“名玉”。当后来唐子安进荷塘毛龙祠族校念私塾时,秀才出身的塾师杨介仁听了这个故事后,又起学名叫“唐子安”。
唐子安在男孩中排行第二。大哥唐美卿,三弟唐桂秋,四弟唐子泉。按家谱排,大哥名“名涣”,三弟名“名昌”,四弟名“名焕”。5个姐妹没有学名,村里人称她们元姑、雪姑、满姑等。唐声楹不识字,一年到头都在田里做阳春。由于家中有36亩水田,有牛,加上唐声楹能吃苦耐劳,因而一家人的日子还过得去。
唐子安读了3年私塾就辍学了,跟着父亲下地种田、砍柴、放牛等。一次砍柴时,不小心一柴刀把嘴唇划破了,以后他的左嘴角就留下了很深的伤疤。唐子安很聪明,吹拉弹唱都会,特别会吹唢呐和拉二胡。他的胆子也特别大,当时在湖南的乡下有一种迷信,每当收秋后,就有巫师半夜三更夜深人静时来到村子里敲空竹筒,一边“嘭嘭嘭嘭”地敲,一边喊着“收鬼”。第二天,巫师便到各家各户收“收鬼钱”,没钱的给米。如果不给,巫师就说要把鬼送回降灾。村民们怕有灾就只好给巫师送钱或米。唐子安不信巫师这一套,他和三弟商量吓巫师一把。他们用纸糊了高帽子,每人都穿白衣,藏了起来。当半夜三更巫师又敲竹筒喊“收鬼”时,他们突然蹿出,而且跳着走,还发出怪叫,巫师见了以为真的鬼来了,吓得尖叫着跑了,自此再也不敢到瓮门湾来“收鬼”,村里人也不再为“收鬼”而向巫师缴钱物了。
唐桂秋对此回忆说:
在我们兄弟中,他自小就长得特别,骨节长,个子也数他最高。他聪明伶俐,活泼淘气。他爱读书,也会读书,对同学很友爱。自己的草帽、衣服、零用钱,经常可以大大方方送给人家,同学们选他为“旗长”。那时,有十多个唐姓小孩儿上学,一路由他领队。一次他不在场,发生了大个同学欺侮小同学的事。他知道后,警告犯事的人,打人者则不认账,他就一天不去上学,待到放学时偷偷跑到路边卜家围子的地方去观察,结果那个大孩子又打人,被他当场抓住,告到老师那里打了一顿手板。此后,再也没人敢欺负小同学了。后来,父亲不让他上学了,因为家里有40亩田,父亲和大哥两个人搞不应,上面有两个姐姐也非要他帮着看牛、打柴不可。他生性好动、好学,虽然上不了学,还是想法子看书、玩乐。看牛时,他把牛绳弄得很长,用一个木桩将牛吊住。待牛将木桩四周的草吃完,又换一个地方吊住。这样,牛吃草,他就躺在一旁看书。看累了,便吹笛子。他对乐器特别感兴趣,拉胡琴、吹唢呐都会,人确实精灵,新玩意儿一学就会。记得他同邻居学吹唢呐,只学了三四天就吹得滴溜叫。我家门前池塘边有一排垂柳,他把柳丝编成一个网兜。一有时间就躺到那个兜里看书、玩乐器。他那间小房子里头净是书和乐器。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大哥和他整田归来休息,大哥抢先一步拿了他的胡琴,他气极了,拿起秤钩子往大哥的头上打去,竟打了一个洞。平日,爷爷最不喜欢他玩那些东西,骂他“死懒好吃”,父亲则认为“孽子自有出头日”、“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去责备,这次却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并把胡琴收藏起来不准再拉。没隔几日,他又将胡琴弄了出来,先送给大哥,说:“我把胡琴偷出来了,你拉吧!”大哥回答:“我再也不拉你的胡琴了!”说完,不动声色地走了。后来,他拿着胡琴到塘边柳树那个网兜上,结果一躺下去就掉进了塘里。他知道是大哥暗中把柳条折断了,但没有去找大哥扯皮。他眼力很好,同几个同龄的族兄弟上山打柴,他便组织玩打叉的游戏,打中了就得到一小堆柴火。因他眼力好,取胜机会多,玩上一气儿,得点现成柴火回家交差。有次,取胜之后,他急不可待地去捡柴,把嘴皮划破了,后来留下一个记号,经常被人笑话。他还会打鸟,枪法很准。解放初回乡时,同警卫人员在门前秧田竖一块小木板为靶比试,他打25发手枪子弹,弹弹从木板中间穿过。大家称赞他,他还笑着说:“我小时打叉、打鸟就是好角色呢!”
1927年,唐子安15岁时,唐声楹给他找了个媳妇,并订了亲。此时,唐子安的大哥已经成了亲,唐子安虽然没举行婚礼,可当时的乡下,订下亲就算成家了,加之家中人多,靠农业收入已入不敷出,欠债千余元。于是,唐声楹找来了族长,在族长主持下分了家,4个儿子每人分4亩水田和200元债务。由于老三老四还没成家,仍然跟唐声楹一起生活,唐子安和大哥唐美卿单独过日子。
其实年仅15岁的唐子安一人是无法生活的,就在这时,北伐军打到了湖南,并很快占领了湖南,所到之处,农民协会纷纷建立。瓮门湾也来了北伐军,并在唐声楹家宿过营。年少气盛的唐子安立即卷入这巨大的革命洪流中,他用草绳扎腰,扛着红缨枪,同农协会员一起斗地主、吃大户,参加游行示威。唐子安有个族哥叫唐子梅,比唐子安大1岁,唐子梅带着唐子安等几个孩子跟北伐军一起北上,他们离家3个多月,到过三门、雷达石等距瓮门湾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吃了好多大户。他们想参加北伐军,北伐军的军官说他们年龄小,不收他们。对这段历史情况,唐子安在1953年写的《自传》中写道:
(未完待续)
刘秉荣
【作者简介】刘秉荣,天津宝坻人,1965年入伍,同年12月入党。先后在某军炮团、军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文艺创作室主任。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全传》《彭德怀传奇》《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国民政府秘史》《北伐青史》《辛亥革命秘史》《天变》《杨三姐告状》《洪湖血浪》《刘家友传》《新编拍案惊奇》《菜刀记》《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英雄赞歌》《尘烟滚滚唱英雄》《共和之殇》《新军阀大战》《洪湖曲》《屹立》《善书》等70余部著作,在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总字数5000余万。《贺龙元帅》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长书金奖等奖。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贺龙传》等53部3878万字是红色经典著作,2023年8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核向其颁发了“个人创作出版红色经典主题著作字数之最(累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