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向“现代化城市样板”迈进

政务   2024-10-02 15:44   江苏  





南京的2035年:

常住人口大概在1300万人以内,以1300万常住人口统筹建设用地需求,以1560万实际服务人口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市域按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45平方米的目标,提供居住用地保障。

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原则上不超过35%。

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千米,地均效益翻番。

GDP大概在3.5万亿元左右,达到新加坡、波士顿、深圳现在的经济水平。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发布,在新一轮中国大城强城排行榜上,南京位列第6。详情

这份排名恰是对国务院新近批复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一次简要注解。在这部被国务院首个批复的新一版省会城市国土总体规划中,国家对南京设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样板之城,何以选中南京?

南京样板,又将具备怎样的示范意义?

作为一座市域面积较小、人口千万,经济规模接近两万亿元的特大城市,发展空间又在哪?

《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南京新总规”),是未来南京发展的基本依据,外界探索的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01
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空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南京新总规”就是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中,将现代化城市样板落实在国土空间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实实在在践行新发展理念。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原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叶斌介绍,城市规划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空间规划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新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粗放,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不够;对耕地资源和生态保护重视不够;重经济、轻文化,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保障新发展理念在空间上的落地,集中体现在“三区三线”,即划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种类型空间,并分别对应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按照国务院对“南京新总规”的批复,到2035年,南京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86.47平方千米(207.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239.99平方千米(186.0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处,总面积496.64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492.53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南京是预测城乡理想空间结构与划定控制线同步进行,互相反馈,力争系统综合最优。南京襟江带湖、山环水绕,自然本底优越。南京全域面积6587平方千米,全市耕地、林地、陆地水域等现状非建设用地占比71.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城镇开发边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22.7%。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实施战略预留,为长远发展谋划预留战略空间。根据“南京新总规”,未来南京市域开敞空间与建成空间比例7∶3,是相当宜人的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的保障,不只是数量规模上的保证,更是结合南京实际,在全局中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比如在划定“三区三线”过程中,南京尊重自然,不影响自然地理格局;以水资源承载力为约束,充分利用河流、山川等自然边界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城形成“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市域网络化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包括划定18条通江连山廊道,5条都市区一级通风廊道,以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减缓热岛效应和降低雾霾天气污染。


 这次编制“南京新总规”,一大贡献是经过数年努力,真正彻底地摸清了南京国土的底数。南京土地利用现状,详细到每一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情况,全部上图入库。全市各板块有多少耕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到底多少,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多少、村庄建设用地多少、落在哪里,都清楚登记入库。


 在摸底的基础上,南京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哪些地方适合做建设用地,哪些地方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控制线,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集聚。




02
留足未来产业用地空间


 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其应有之义,体现于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城市不可回避的新使命。


 曾经全国普遍存在“规划的变化”,不光是单一规划的前后不一致,也常指不同规划的“相互打架”。以城总规(城市总体规划)、土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三大主要规划为例,三者的编制指导思想不一样,导致出现规划矛盾。规划期到2020年的南京城总规和土总规,有14万个图斑、近千平方公里规划不一致。在这个规划里的公园,在另一份规划里可能就是耕地。还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以县区为单元,强调地区的主体发展导向,每个地方都着眼于抢发展资源。各规划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到阻碍土地的保护与发展。此外,规划的编制方法不一样,容易导致建设用地零星分布,形态不完整,影响土地的使用效益。


 在这种矛盾下,“多规合一”,势在必行,南京走在前列。“南京新总规”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首次实现“一张图”上统筹协调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各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从源头破解空间利用矛盾,实现空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国土空间的治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集中体现在一个问题上,即如何通过规划提高空间效益。


 得益于前几轮南京城总规,南京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走在全国前列。


 南京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首位;地均GDP位居14个特大城市之首;工业用地绩效全国第三,全市地均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达17.6亿元/平方公里(2020年数据)。


 可喜的是,虽然南京面积相对较小,2021年城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为0.86万人/平方公里,低于同类城市,南京仍有较大的人口承载能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是此轮规划的编制单位之一,该院副院长闫岩介绍,国土空间规划说到底就是处理好人、地、房、财(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人均、地均和增速进行预测,制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空间利用策略。


 到2035年,南京有多少人,这是关键。据预测,十年后,南京市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300万人以内。所以是以1300万常住人口统筹建设用地需求,以1560万实际服务人口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


 在前两轮城总规中,1991年版城总规,预测到2010年全市人口680万,实际2010年公布人口800万;2011年版城总规预测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060万,2020年当年统计局发布的人口930万左右,而全市实有人口超过1000万。


 到2035年,市域按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45平方米的目标,提供居住用地保障。


 到2035年,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原则上不超过35%。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同时南京强调国土空间的集约节约利用,发挥空间要素的整体组合效应,根据“南京新总规”,南京的绩效目标是,地均产出翻一番,即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地均产出分别达到15亿元/平方千米和24亿元/平方千米,倒逼特大城市转型发展。


 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南京工业用地地均产值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用地效益,并不是南京缺地。南京已排出足够多的发展空间。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千米,近期可用土地达到七八千亩,另外还留出了50平方千米的科研用地。


 城市会长成什么样?人口、空间、经济都是决定城市模样的核心要素。


 南京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2050年,进行经济总量预测,对照国内外先进城市,到2035年,南京的GDP大概在3.5万亿元左右,达到新加坡、波士顿、深圳现在的水平。




03
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在全国大棋盘中,处于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区位上的南京被委以重任: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服务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服务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在获批的总规中,对南京这个定位的具体描述是,服务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最近,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南京将形成“三场并设”“三站联动”轨道交通格局,以“十廊放射”之势联通东西南北。


 国家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南京,提升城市能级大有可为。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认为,在交通版图中,南京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未来南京要面向全球和全国,致力于建设更高能级、更高水平的国际性枢纽都市。主要是要优化机场空铁联运布局,扩大区域服务腹地,加快构建临空指向产业体系,提升南京港的海航能级和国际开放联系度等。


 对外界关注的国家中心城市,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解释,此前国家确定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除北京作为首都外,其他8个城市都是国家版图上大区域的中心。这些城市之所以能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其所在的区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并非缘于其经济实力的高低。南京地处长三角且临近上海,而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上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京难以再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尽管南京的很多发展指标都超越了一些国家中心城市。


 张京祥认为,南京地处东西向长江经济带、南北向京沪经济带的交叉点,这座城市的真正优势是承东启西、承南继北的独特区位。因此,国家给予南京的定位和要求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很高,东部地区经济强市众多、竞争激烈,要在东部地区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就要求南京成为高手中的高手。在张京祥看来,“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是基于南京的区位优势,在国际国内新发展格局中,国家赋予南京的独特责任和重大使命。


 张京祥表示,国家对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固然重要,但城市未来的地位与能级最关键还在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这是国家给予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南京要提升城市能级,关键还是要在上述领域做强自己的产业与优势功能,尽快在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04
令人向往的样板之城


 无论是到2035年,南京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的目标,还是到2050年,南京要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典范城市的长期追求,归根结底都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现代化。


 城市是人的容器。人往哪去?“南京新总规”把南京设计成1个中心城区、3个副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南京继承了上两版城市总规确定的“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


 1个中心城区,包括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面积808平方千米。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760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1.08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3个副城是指六合、溧水和高淳3个副城;9个新城即桥林、滨江、板桥、禄口、柘塘等9个面积在15—30平方千米、各具发展特色的板块;另外还有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


 这一轮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我国和国际接轨,在统一标准控制下,全国首次将中心城区范围落到空间位置上。南京中心城区面积达808平方千米,接近京沪两地,上海和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分别是1161平方千米、1378平方千米,南京中心城区之大与承担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功能和性质相匹配。


 从禄口机场进城,沿途郊野风光和城市形态间隔出现,这就是对南京顺应生态廊道,组团式发展的直观印象。


 对于3大副城和9大新城,规划有快速交通和中心城区相连,在《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的指引下,这些都市区内的副城新城既能享受都市的繁荣,又兼有出众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服务配套。南京规划有多种类型的郊野公园,当然老城也有更多“喘息”休闲处,要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南京样板令人期待。




内容来源 | 新华日报南京观察

图片来源 顾树荣、汪春、方飞

编辑吴一唯

校对史又月

责编丨聂颖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南京发布
权威发布,清新服务。这里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平台,南京市委网信办负责运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