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平西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平以西,跨冀、察两省之昌平、宛平、良乡、涿县、涞水、易县、涞源、蔚县、涿鹿、怀来、宣化等12个县。北临平绥铁路及桑干河,东临平汉铁路,南临拒马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可直接威胁日伪华北自治首府北平和伪蒙疆首府张家口,以及华北两大交通命脉平绥、平汉铁路,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北岳区之屏障;二可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十分区的依托和后方基地,而且可成为向北平、冀东推进的前沿阵地。1937年7-8月间,在北平中共党组织和东北特委领导下,建立了一支由东北流亡学生和北平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抗日武装。8月22日夜,这支武装砸了北平德胜门外北平第二监狱,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政治犯,扩大了队伍,正式打起"国民抗日军"的旗帜,活动于平西地区。全体到阜平整训后,改编为晋察冀第五支队,于1938年4月回到平西。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指示,建立宋(时轮)邓(华)支队,准备挺进冀东,建立冀东抗日根据地。3月20日,邓华率晋察冀一分区三团挺进平西,在涞水围歼了一股地方游杂武装,在马水口组建了中共房涞涿工委和抗日民主政府。连克矾山堡、桃花堡、金水口、门头沟等日伪据点,收复昌平、涿县、涞水、良乡县城。并派出大批工作组,开展宣传,建立政权,开展群众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工作,解放了平西1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成立了房(山)涞(水)涿(县),昌(平)宛(平)及宣(化)涿(鹿)怀(来)三个联合县政府,大部分区、村建立了农、青、妇抗日救国组织和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8年9月,日军乘我平西主力部队挺进冀东之际,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平西抗日党政干部有的转移,有的转入地下,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遭到很大破坏,日伪在根据地中心地区斋堂建立了维持会,原被争取的联庄、伙会有的又重新投靠了日伪军。10月,邓宋支队(四纵队)回到三坡地区,对汉奸武装和土匪武装给予沉重打击,经过艰苦斗争,平西党政工作得到恢复。为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和开辟平北的游击战争,创建冀热察根据地。1939年1月,在三坡地区建立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以及军政委员会,区党委由马辉之、姚依林、萧克、吴德等组成;挺进军由萧克任书记,委员有马辉之、邓华、宋时轮、武晋南等,平西专员公署受晋察冀边区领导,区党委和挺进军负责领导冀东、平西、平北三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员。1944年7月28日,冀察军区成立,军区司令员郭天民,军分区司令员萧文玖,驻地李各庄村。冀热察区党委在三坡建立后,平西专员公署也迁入三坡区峨峪村,房涞涿县委、抗日民主政府从马水口迁入紫石口村,从此涞水山区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