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之下,最近常和朋友们围绕着娃儿教育的话题。
通勤班车放空的时候,我又重新捋了捋这个热门话题“子女教育”
大体离不开家庭环境,受制于父母关系,熏陶在学习品味中吧。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极爱清静,也极不好为人师,所以母亲总说我“很难请”。只听我说“我家安排”,是无法复制到“你家生活”中的。但这个宗旨随着时代变迁,教育内卷逐渐在“变味”,也渐渐让人迷失了“本源”闲暇时,曾与先生讨论,我们俩趴在15楼的窗口,看浮云淡彩,心情格外松弛惬意:但看清楚后,就会明白这个“整体”,恰恰就是个笑话,如果要在这样的平凡中,想要一个结果“整体优秀”的孩子,如同“乌头白,马生角”。所以,当下社会,会有各种“鸡”,各种“卷”,各种为了实现“孩子的优秀”而做出家庭的牺牲和改变。我说的这句“实无必要”,是想说没有必要折腾孩子和家庭众人。这才是最精彩,最有效的,能让孩子实现进步和优秀的最好方式。早几年,我和一些父母交流时,传递这样的表达,通常能看到他们一律的为难表情,能听到他们相似的回答:我们怎么可能学啦?出钱可以的,但让我们现在和孩子一起学不可能的,学不会的。抚养者,教育者本身不改变,被教育者如何“看样学习”?学习本身,绝不仅限于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清澈明白”的内在。大家都知道,我女儿拉小提琴的,她也从未弹过钢琴,也没摸过其他乐器。没有学前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一切都是家里自己教,一根筷子就是教棒,学会了所有的基础语数外,然后进小学。进小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和先生带她去琴行走走,看看她有没有兴趣,纯粹尝试第一次,她选择了小提琴,我们没买,告诉她:小提琴并不简单,你要不要考虑大众化的钢琴?她说不要钢琴,便沉默了。教务老师也说:小朋友,小提琴不简单的,没有点音乐基础,学起来很辛苦。我们蹲下,与孩子说:再想想吧,毕竟是学一辈子的东西,要审慎,要思考自己能不能坚持,等你想好了,我们再来。对孩子说:听你的,我们的宝贝,我们报名,如果中途吃不了苦,你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随时退课,产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都从你账户的压岁钱里扣除,如果学上去,我们支付。(女儿从小就有个人账户,安放所有红包压岁钱,自己理财,自己管理)我只告诉她一句:菲菲,我们说好的,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拉琴,爸爸妈妈在台下为你鼓掌的。几个月后的年底,我从联明路的民族乐器一厂,将一台162cm的古筝生生背回了家。自此,我也踏上漫漫求学路,现下已经完成十级,也将继续前进来勉励自己。滴水穿石的日子,我的孩子就这样,做出一次一次选择,读书的,竞赛的。在拉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看得到她的向往,能说一句,她正在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谁”。我们将一路北上直奔比赛,结束后,一路南下,逗留天津,南京数天,拜访两座历史古城,她做向导,安排计划,用知识为我们讲解,做我们的老师。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读书努力,为人周到,处事万全。这只是我们希望的结果,真正的过程拿捏在孩子自己手中,半分不由我们。父母可以循循善诱,可以指点迷津,但万不可生怕孩子犯错,而替代完成。他们有足够的试错成本,能明白,能醒悟的结果才是无价的。我们要“舍得”孩子的磕磕绊绊,才能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