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管理ppt

创业   2024-11-12 07:02   山东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

安全生产新情况、新形势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产经营单位的构成日益复杂化,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工矿商贸企业,还扩展到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一变化导致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难以全面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之前规定不适应新形势:传统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在面对新兴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安全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 经营单位复杂化:企业规模、性质、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和监管力度,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落后:监管手段单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对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 事故报告与调查受关注度提高:随着公众安全意识的增强和媒体的广泛报道,事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更加透明化,对事故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
  • 事故报告中的问题突出: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影响了事故的及时救援和有效处理。
  • 责任追究力度不够:部分事故责任追究不严格,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 未建立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相衔接配合的机制:导致事故调查处理与法律追究之间存在脱节,影响了事故处理的公正性和效率。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流程,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制定与实施过程

《条例》的制定经历了广泛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充分考虑了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实际国情,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实施以来,对于提高事故应对效率、明确责任划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适用范围

《条例》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确保了监管的全面性。

普遍、衔接、选择、参照、排除适用

  • 普遍适用:对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一视同仁,无差别适用。
  • 衔接适用: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如《安全生产法》等,形成法律体系。
  • 选择适用:针对特定类型或特别重大事故,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更严格的调查处理标准。
  • 参照适用:非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类似事故,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 排除适用:明确排除了军事行动、自然灾害等非生产安全事故的适用范围。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根据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分为四级:

  • 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 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 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 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项基本法律制度

《条例》确立了事故管理的四项基本法律制度,确保了事故处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 事故定性:明确事故的性质、类型、原因,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 责任主体:界定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调查报告批复: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调查报告并报请政府批复,确保调查结果的权威性。
  • 处理意见实施与公布:根据调查报告,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四项工作机制

为了保障事故调查处理的顺利进行,《条例》还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

  • 事故调查组成员和单位相互配合工作机制:确保调查组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 事故行政调查与技术调查结合工作机制:既注重行政程序的合规性,又强调技术分析的准确性,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 事故调查过程中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机制,确保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的有效衔接。
  • 政府授权、委托部门牵头开展事故调查工作机制:明确事故调查的主体责任,确保调查工作的及时性和专业性。

事故的基本概念

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控制、减轻乃至消除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消除或减轻危险源: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危险源,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价: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其可能造成的风险大小。
  • 预防控制: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等。
  • 预测预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事故风险进行预测,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 灾害保险:通过购买保险,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 应急救援: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 调查处理: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 统计分析:对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事故规律,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 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事故信息。

事故的特性

事故作为安全生产中的非期望事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性:

  • 偶然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难以完全避免。
  • 必然性:在特定的条件下,事故的发生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安全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 因果性:事故是由一系列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导致的,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 潜在性:事故在发生前往往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生产活动之中,不易被察觉。
  • 再现性:相同或类似的事故在相似的条件下有可能再次发生,具有重复出现的可能。
  • 规律性:事故的发生和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内在机制,为预防工作提供指导。

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

在生产安全领域,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必须深入理解导致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这包括事故的致因理论、安全管理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多个方面。

事故的致因理论

  • 因果连锁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系列原因事件按一定顺序相继发生的结果,只要切断其中的某一环节,就能阻止事故的发生。这一理论强调了事故预防的连锁性和系统性。
  • 人与机的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指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上的交叉所导致的。预防事故的关键在于避免这种交叉,即通过改善物的状态或纠正人的行为来降低事故风险。
  •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所导致的。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控制能量的释放或隔离危险物质,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安全管理涉及的方面

安全管理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涉及全员、全面和全过程三个方面。全员意味着每个员工都应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共同承担安全责任;全面则要求安全管理覆盖企业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设备、环境等;全过程则强调安全管理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都不可忽视。

管理的缺陷

管理缺陷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不足:员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识别和控制安全风险。
  • 安全操作规程缺乏: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或规程执行不力,导致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违规。
  • 安全措施与个人防护用品缺乏:企业未提供足够的安全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或员工未正确使用这些用品。
  • 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管理层对现场工作的检查不足或指导错误,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
  • 违章指挥与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层或员工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盲目指挥或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厂址选择不当:如选址在地质不稳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或环境敏感区域。
  • 厂区平面布局不合理:如生产区与储存区、生活区混杂,导致安全风险增加。
  • 建(构)筑物结构不安全:如建筑质量差、设计不合理或维护不善。
  • 生产工艺过程存在缺陷:如工艺流程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或操作参数设置错误。
  • 生产设备、装置不安全:如设备老化、维护不善或存在设计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知识缺陷:员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无法正确识别和控制安全风险。
  • 生理心理缺陷:如视力、听力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
  • 常见不安全心理:如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冒险心理等,导致员工忽视安全规定,冒险作业。
  • 操作现场常见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不正确使用安全设备等。

事故管理

事故预防

事故预防是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的重要手段。预防对策主要包括管理对策、技术对策和教育对策三个方面。

  • 管理对策: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等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技术对策: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
  • 教育对策: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

其中,教育对策的具体措施包括:

  • 三级安全教育:对新员工进行企业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安全教育,确保员工了解企业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
  •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对从事特种作业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其具备特种作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 四新教育: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这些新事物。
  • 中层以上干部安全教育: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是事故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基础。报告原则应坚持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确保事故信息能够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主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等,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损失程度以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是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制定防范措施的重要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书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损失情况、责任认定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接到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迅速采取措施,组织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调查程序应包括现场勘察、物证搜集、证人材料收集、事故事实材料收集等环节。事故调查处理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事故调查权由相关部门依法行使,调查组组成应科学合理,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查组具有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等权利和义务,同时应履行相应的职责。事故调查的时限应符合法律规定,确保调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事故报告和调查涉及的各方应积极配合调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是深入剖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的重要环节。分析过程应包括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轨迹交叉论分析、受伤部位与性质分析、原因分析、责任分析以及防范措施分析等。通过事故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事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是事故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落实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关键。处理原则应遵循“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处理程序应包括事故批复、责任落实、整改措施落实、事故处罚等环节。事故批复权限和时限应符合法律规定,确保处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事故责任的落实应明确到人,确保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整改措施应具体可行,确保能够真正消除事故隐患。事故处罚应依法进行,对主要责任人、事故单位和公务人员都应进行相应的处罚,以儆效尤。

事故档案

事故档案是记录事故全过程、反映事故处理情况的重要资料。建档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损失程度、调查处理过程、防范措施以及责任追究等情况。事故档案应妥善保管,便于查阅和使用,为今后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提供借鉴和参考。



需要完整版ppt,赞赏一下

加v15564433227,

单独发您ppt!




六西格玛黑带
六西格玛黑带培训学习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