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经】玉插牌,被时间遗忘的宝藏,收藏界的下一个价值爆点!

企业   2024-11-13 16:44   河北  

近期,我明确将玉插牌作为未来收藏的重心,此决定源于个人兴趣与市场洞察。我涉足玉石收藏已逾十年,收藏偏好随着经验增长几经转变,最初偏爱便于携带的小件,方便随时盘玩;随后,出于投资考虑,转向大型藏品,如摆件、器皿;如今,受家庭文化影响及对传统书画的热爱,我更注重玉器文化内涵,尤爱融合书画元素的玉雕。玉插牌与传统书画的联系非常紧密,且在审美上与现代大众潮流不谋而合,我认为它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值得探究和珍藏。

玉插牌是由玉插屏演化而来,体积比玉插屏小,形态上与牌子相似,主要用于装饰和观赏。插屏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是由底座、框架及置于框架内的屏幕三部分构成,屏幕的材质多样,有缂丝、瓷板、紫檀、青白玉等等,其中青白玉制成的被称为玉插屏
玉插屏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青白玉雕琢成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薄片镶嵌在木质框架上作为格挡的屏风使用,形态非常大。明代起,玉插屏逐渐小型化,制作更加精良,便于摆放与观赏,因此成了文房雅室以及客厅几案上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因其形似牌型,故而被称为玉插牌。玉插牌以其温润细腻的质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美化了室内空间,更彰显了主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位,因此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逐渐流行起来,到了清代达到鼎盛。
明清时期的玉插牌形状多样,包括方形、圆形、长方形、椭圆形等,两面均浮雕精美图案;题材广泛,涵盖浮雕人物、透雕龙凤、镶嵌宝石等等,多为白玉制成,木座也十分考究,常用紫檀、红木,有的甚至镶嵌金银丝图案。
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玉雕工艺的发展和审美变化,玉插牌在普通家庭装饰中已较为罕见,制作亦减少。但古代遗留的玉插牌在收藏市场却备受追捧,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近年来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动辄达千万之巨,成为收藏界的热点。
为何玉插牌如此受追捧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玉插牌的材料价值极高,另一方面当下市场上玉插牌非常稀少。
玉友们都知道,在所有玉雕类型中,器皿的选材最为严苛,其实玉插牌对材质的要求丝毫不亚于器皿。两者皆追求形态的规整与大气,而玉插牌,常以方形或圆形薄片之姿呈现,这要求对原材料进行大幅度的精细切削。不仅需原材料体积足够庞大,更需其形态规整,否则既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又恐造成珍贵玉材的浪费。
在玉质方面,玉插牌同样追求极致。它要求玉质细腻温润,色泽纯净无瑕,尤其是在颜色的明度上,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与器皿可以通过掏膛等技法提升内部明度不同,玉插牌因其独特的平面展示方式,无法借助此类技巧,因此原材料本身的颜色必须足够亮丽、白净,方能满足视觉上的审美需求。这一点,与小巧精致的人文牌、平安无事牌对颜色的要求不谋而合。
因此,从材质角度审视,玉插牌不仅要求拥有器皿类作品所必需的大体积与卓越玉质,同时还需兼备牌子类作品对颜色明度的极高要求。这种对原材料的多重苛求,使得符合条件的玉料无疑攀升至顶级行列,其稀有与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正因如此,玉插牌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不仅珍贵异常,更蕴含着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当前市场上,玉插牌的数量极为稀缺,主要以明清时期的玉插牌在拍卖市场上占据主导,而现当代作品则寥寥无几。这一现状的形成,虽部分源于材质的稀有,但更为核心的原因在于其创作难度极高,这种难度并非体现在雕琢技艺上,而是深植于玉雕师的艺术构思之中。
玉插牌作为文人士大夫昔日的雅玩,其创作不仅要求玉雕师对玉石材质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更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它巧妙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诗、书、画、印等元素,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气息与深远的人文意境。因此,在创作玉插牌时,玉雕师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学、书画、金石等艺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方能将这些艺术形式的精髓与文化内涵精准地融入玉插牌之中,使其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审美偏向西方,许多玉雕师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导致玉插牌的制作几近失传。据我了解,在当代玉雕界中,仅有薛春梅、苏然、顾铭等寥寥几位大师,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致力于玉插牌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今和田玉收藏领域,我观察到一个显著趋势:随着收藏者文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年轻群体的积极参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藏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玉插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好契合了当下社会对审美与文化价值的追求,因此日益受到广大玉友的青睐。我认为玉插牌的市场价值目前尚未被完全发掘,仍处价值洼地,未来升值潜力巨大,极具收藏价值。因此,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看,玉插牌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个人简介


武帅

藏玉创始人

爱好和田玉二十年

专业收藏和田玉十年

和田玉免费鉴定、收藏指导请加微信:icangyu5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藏玉的武帅
武帅,藏玉创始人,爱好和田玉二十年,专业收藏和田玉十年。了解更多和田玉知识,看更多精品和田玉,请关注武帅爱藏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