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匠心雕琢品质之城

文摘   2025-01-10 16:28   浙江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牵动民生福祉、关乎城市未来。近年来,湖州市建设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加快建设“品质新湖州”为导向,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治理等民生工程,着力推动湖州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城市”。


湖州主城区
赋能升级,纵深推进有机更新
01

  一是强化片区统筹,扩容城市内生空间。坚持“留、改、拆”并举,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以不破坏城市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为基础,有序推动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以高质量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为载体,按照“转得快、挪得动、干得了、出得彩”的工作思路,盘活存量用地面积超360万平方米,为后续城市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居住品质提级。以人民宜居安居为出发点,围绕“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目标,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电梯更新加装等工作,做到“综合改一次”,最大程度减少对群众的影响。全年完成14个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14台、住宅老旧电梯更新408台,小区居住功能更加完善,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心。

  三是做好融合文章,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强化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不断完善城乡功能配套、打造独具魅力与高品质的城乡环境。持续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今年以来提升入口门户12处,打造小微空间“共富风貌驿”18个,新增省级共富基本单元综合品质样板区试点3个,基本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13个、未来社区12个,3个街道入选省级首批街道全域未来社区试点,推动美好生活蓝图照进现实。


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全景
生态先行,点亮城市绿意空间
02

  一是扩容增绿,激活小微空间。充分利用街巷拐角、桥下空间等城市“边角料”,因地制宜打造绿意空间,新改建城市公园9座,新建绿道10公里,为群众释放更多“绿色福利”;做靓做美城市细节,精耕“席地而坐”品牌建设,创新设置“城市客厅”“路见本色”“美丽公厕”“公交式清运”四类子项目,全年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品牌165个,市容环境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二是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建筑。以全国唯一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多元化增加金融产品供给、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等方式,全面推动建筑领域“双碳”工作发展。全年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1.97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853万平方米,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78.5%,建筑领域“绿色”占比持续提升,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共建共治,打造无废城市。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基层治理多元化、溯源管理精准化、垃圾清运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健全生活垃圾“全链条”分类体系。全年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70个,连续十个季度保持全国中等城市第一,生活垃圾计重收费获评省“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为居民提供更加舒心的居住环境。


口袋公园 

都市家园公厕

精管善治,夯实城市韧性底座
03

  一是聚焦民生领域,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城市体检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深入开展污水管网、供水供气、道路品质提升等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排查改造污水管网245公里、新改建市政污水管网96公里,新改扩建城市道路26.7公里,有效提升城市的设施韧性、管理韧性和空间韧性。

  二是用好数字“算力”,构牢智慧城市底座。加快推进燃气、供水、排水、污水、桥梁、道路和地下管线(含通信、电力)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备更新建设,系统搭建城市生命线综合管理平台及监测中心,“浙里城市生命线”数据贯通率达80%。在全省率先发布《“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迭代升级行政执法协同指挥集成应用2.0版。

  三是增强忧患意识,守好安全防范底线。加大建设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开展工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面铺开自建房排查整治“回头看”工作,全市累计确认并管控隐患自建房612栋,完成动态清零。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红黄绿灯检查,累计检查在建项目1466个,培训建筑工人23.5万人次。加强供水供气、防台防汛、有限空间等领域安全防范,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安吉余村

来源:浙江建设

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湖州市建设局新媒体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