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质新湖州” 蝶变跃升竞风流

文摘   2025-01-14 16:04   浙江  

  千年菰城,因在地之美,有神姿万千。


  个人所见,或可窥其一斑:或是“高龄”小区焕新,或是美丽城镇展颜,或是万亩良田丰收……品评收获,皆有不同。


  寸积铢累掀起“品质之变”,正在成就一座“人民之城”。探究变化背后股股动力,日渐走深走实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是其根源之所在。


  看,这里思想“汇流”,这里状态“满血”,这里实干“破局”!



有机更新绘宜居城廓

  

人民城市,宜居为始。保障百姓安居的幸福底色持续被擦亮。


  数据显示,在城乡建设领域投资超145亿元的大手笔下,去年全市各色居民小区不断刷新“幸福指数”,不仅10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还有150个“好小区”和3个全域未来社区树起生活新范式。


  

1月7日,沿着拓宽后的道路走进长兴县雉城街道金宇花园,这个已经25岁的“高龄”小区里,45栋居民楼穿上了卡其色“新衣”,楼前是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四周整齐规划了100余个停车位和13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


  “我们小区现在‘内外兼修’!”在此居住20余年的居民宋猷颖,毫不吝啬地夸起小区过去一年的变化,“尤其停车更方便了。以前下班回家还得到处找车位,有时甚至只能停路边,现在就算加班也不怕,幸福感一下子变强了。”


  晨起而作,日落而息,每日生活于此的市民不仅是对城市最为熟悉的人,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第一“阅卷人”。


  过去一年,围绕市民关切,一个个生活“小确幸”接连被点亮:83台加装电梯和414台更新电梯,让9481户居民乐享“一键直达”;12条城市家具试点提升道路,在小微空间里深耕获得感的具象表达;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上演“名城复兴”,为全国老街保护利用提供了思路……这一次,进入“存量优化”发展阶段的湖州,另辟城市有机更新之蹊径。

高标创优筑美丽城镇


  44,是湖州主城区外所有乡镇街道的数量,也是湖州全域品质提升不可或缺的集合。


  曾经,它们用50%的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创成率,为我市斩获全省第2佳绩。如今,面对更高标准的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要求,它们同样全力踮起脚尖。


  

占地110亩的运河新天地项目,是德清县新市镇代表湖州冲击全省示范的撒手锏。这里毗邻新市古镇,一度因废旧厂房与老旧民居沉寂多年。经全面拆改新建,在延续白墙黑瓦的江南风韵基础上,全新嵌入高端酒店、艺术场馆、现代商业等要素,成为古镇“留客”的关键。


  “缺少‘过夜经济’,曾是新市古镇发展的痛点之一。为此,德清文旅集团以新建地标酒店为起点,在洲际酒店集团管理加持下,成功吸引星巴克、瑞幸、治愈系茶餐厅等业态入驻。”新市古镇假日酒店副总经理吕靖峰说,不俗的现代城市生活体验,使得新市成了长三角地区又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客人的普遍感受就是,古镇不古,新市很新!”


  “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核心理念就是瞄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5个现代化’,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开展小城镇整治提升工作。”市建设局美丽城镇专项组介绍,去年,我市优选7个小城镇角逐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


集约用地夯良田“耕”基


  吴兴区东林镇6村“万亩方”中,一片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里,万千生命在萌芽。“目前已经播种小麦2200亩,因为集中连片,只花了5天时间。”稻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介绍,集约高效、稳产高产,这就是“小田变大田”的好处。


  

乡村发展,离不开土地;耕地保护,更是“国之大者”。过去一年,围绕“造一块好田”,我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入实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通过田块归并、道路沟渠重构等举措,实现“寸土”生“寸金”。


  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百千万”项目189个,形成了25.73万亩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生产的优质耕地。其中去年实施项目65个,新增达7.31万亩。


  破题耕地碎片化,湖州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工程,精准调查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种植和利用现状,并通过巩固一批、建设一批、整治一批,同步实施高标准农田认定与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全市多田套合率由73.92%提升至85%,助力打造耕地—永农(高标准农田)—粮功区层层套合的金字塔型耕地保护新格局。


来源:湖州日报

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湖州市建设局新媒体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