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跨病区收治的专科范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推行的“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为基本原则,旨在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缩短外科患儿的等床时间。该模式实施初期,医务部被确立为组织核心,负责调研各外科病房对该模式的接受度。随后,根据调研结果综合考虑外科疾病专业相似度、病区物理位置邻近程度、专科医生配比、专科病房历史床位利用率及入院等待时间等重要因素,以此确定“外科一张床”模式的服务范围。
系统角色管理
浙大儿院开展“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后,病区护士和专科医生对于同一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化需求。
例如,在系统床位管理界面,专科医生倾向于查看本科室所有患儿的信息,而护士则需要关注整个病区所有患儿的状况。因此,尽管是相同的系统功能模块,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进行优化,以满足各自的特定需求,以此提高浙大儿院住院服务质量。
调整危急值通知范围
危急值是能够提示患者处于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数据,医技科室发布的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传统模式下,当住院患儿出现危急值时,信息系统会自动将通知发送到患儿所属专科的医生和护士,通常情况下,这两者都属于同一科室。然而,在“外科一张床”创新模式下,由于患儿的主治医生与负责病区的护士可能隶属于不同科室,因此,危急值的通知需要同时发送给患儿所属专科的医生和患儿实际所在病区的护士。
这种功能调整确保了病区护士能够及时获悉危急值信息,并迅速联络主治医生,同时,患儿的专科医生也能即刻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优化医嘱的默认执行科室
在传统模式下,患儿入院后,医生开立护理医嘱,系统会自动分配给所属专科的病区护士进行医嘱的复核、执行。然而,随着“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的推行,若医生在开立医嘱时未对执行科室作出相应修改,那么患儿实际所在病区的护士将无法查看、复核、执行这些医嘱,特别是在跨病区收治的患儿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要求医生按医嘱逐条修改执行科室,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医生开立医嘱时,系统需要自动获取患儿所在的病区,从而使医生能够依照原有的习惯开立医嘱,无需手动修改执行科室,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总体框架设计
“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的基础架构是基于医院现行的住院服务和诊疗流程,综合考虑了门诊医生、入院准备中心、住院处、病区护士以及住院医生等的实际需求,旨在为“外科一张床”模式下的患儿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优化诊疗过程。总体架构包括应用表示层、数据资源层、基础支持层,见图1。
图 1 “外科一张床”系统架构
应用表示层包括住院诊疗服务、病区管理、日常工作等功能模块,可有效满足床位协调、患儿护理、日常诊疗等业务需求。
数据资源层根据患儿信息主要分为诊疗数据和院内管理数据,将患儿在医院中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以便医护人员查看和操作。
基础支持层包括医院内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硬件服务器、网络等设备,这些都是支撑整个系统平稳运行的基础设施。
整体工作流程
“外科一张床”模式下的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 2 “外科一张床”整体流程
患儿在门诊就诊时,根据具体病情及家长意愿来决定是否选择“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一旦决定采用此模式,入院准备中心将根据床位数量统筹安排患儿入住具体病区。患儿入院后,护士负责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专科医生跨病区开展诊疗计划。
2.1 门诊医生确认患儿监护人意向
浙大儿院外科住院患儿大部分是由门诊转住院。具体而言,当门诊医生判断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后,会开立入院通知单,并指定预约科室。在这个过程中,门诊医生首先需要询问患儿法定监护人是否愿意接受“外科一张床”服务,如果监护人同意,门诊医生开具住院证时,在病区收治类型中勾选“无收治限制”选项,系统会自动标记该患儿为“外科一张床”患者,方便入院准备中心在后续床位安排时进行参考和规划。
2.2 床位协调分配
入院准备中心作为床位协调的核心部门,负责安排患儿的预约科室、入住病区、入院时间等,具体工作流程见图3。
图3 入院准备中心床位协调流程
当患儿家长持入院证到入院准备中心登记时,若当前外科病区有空闲床位,会优先安排患儿入住该病区。若该病区无空闲床位,中心则可通过系统查询家长是否已同意“外科一张床”方案。
对于可以跨病区收治的患儿,工作人员根据专业相近和位置就近的原则,查询每个病区的实际剩余床位数,并据此安排患儿入住其他外科病区,最大程度减少患儿等床时间。
系统操作界面如图4所示,操作人员可查询各病区床位分配情况,安排患儿具体入住病区。
图4 住院预约安排操作界面
2.3 办理入院登记
根据入院准备中心对患儿的入院安排,住院处对入院患儿进行入院登记。由于病区实际的剩余床位数可能会在患儿等待期间发生变化,入院准备中心之前安排的病区床位可能已满。针对这种情况,办理入院的工作人员被授权在系统中调整入住病区,确保患儿能够按时入院。
2.4入区安排及日常护理
护士可通过系统查询次日入院患儿的名单,提前做好患儿入院准备工作。一旦患儿完成入院手续,病区护士便会在系统中记录该患儿的住院信息,安排病区床位、选择病房管床护士和专科主治医生等。
根据浙大儿院相关规定,外科患儿进入病区前需要确定其医疗组。对于通过“外科一张床”模式跨病区收治的患儿,病区护士会按患儿所属专科选择医疗组,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此外,病区护士还负责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日常护理、医嘱复核、费用管理等工作。
“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下,信息化支持系统的操作流程仍与护士既往的操作习惯保持一致,从而保障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2.5专科医生诊疗
在确定患儿入住病房后,所属专科医生通过信息化系统获取患儿床头卡全部信息、查看相关报告、开立医嘱以及书写病历等。当患儿需要会诊时,专科医生开具的会诊申请单自动匹配患儿实际所在病区。为方便专科医生跨病区查房,信息化系统能够自动获取该科室下所有患儿的基础数据、诊断、所在病区、入院时间等信息,生成查房表,使医生的查房工作更为便捷。
2023年11月,“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正式上线。该模式得到了肿瘤外科、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新生儿外科等6个外科科室的积极响应与参与。该模式实施两个月的时间内,通过跨科收治的方式共诊治了186名患儿,表1展示了6个专科在采用该模式前后入院等待时间对比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这些科室住院患儿平均入院等待时长缩短了3.02天。
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统筹调配全院床位资源
“外科一张床”模式是由多部门多科室协同推动的创新服务举措。该模式由护理部牵头实施,医务处负责临床问题协调,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入院准备中心则负责统筹调配床位资源。表2展示了各病区在开展“外科一张床”模式前后床位利用率的变化情况。
“外科一张床”模式实施后,床位利用率显著提高,从原来的82.56%提高到88.10%。这一模式在降低了部分饱和科室(例如肿瘤外科)收治压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其他科室(例如烧伤整形科)的床位利用率,实现了床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更多患儿提供了服务。
缩短患儿等床时间,缓解“住院难”问题“
外科一张床”创新服务模式的开展,有效缓解了住院难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一模式,外科患儿平均入院等待时间由原来的11.92天缩短至8.90天,有效缩短了患儿的等床时间。尤其是对一些病情发展迅速的患儿,及时入院救治可以尽早控制病情。
以肿瘤外科为例,作为患儿住院时间最长的专科之一,床位资源极度紧缺,且该专科等待入院的患儿病情普遍复杂。自开展“外科一张床”以来,肿瘤外科跨病区收治患儿共71例,实现了对肿瘤外科患儿的应收尽收,有效解决了“住院难”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还提升了家长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为患儿及家长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就医体验。
标准化服务管理,提高了医务人员综合水平
“外科一张床”服务模式的开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护士都需要了解各外科病区的护理要点,全面提升各类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增强应变能力。
患儿的诊疗工作由专科医生负责,主治医生需要跨病区管理患者,亲自前往患儿所在病区进行查房等诊疗工作,确保跨病区患儿能够获得与本病区患儿同等专业、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因此,实施“外科一张床”模式对医生与护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内容来源
杜洁,齐国强,单晓敏,等.智慧医院建设下“外科一张床”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24,19(10):44-49.
作者单位
杜洁 齐国强 赵永根 李哲明 陈凌栋 俞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数据信息部
单晓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
通信作者
俞刚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留言
往期推荐
聚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成果!10期新刊导读
会议通知|医院网络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上海龙华医院:中医医院运营绩效管理,重点做了这件事儿
如果您认为文章内容有意义,请给我们点个在看